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象之
鹤楼传说 宋 · 王象之
 出处:黄鹤楼志·艺文·传闻·仙踪传说
黄鹤楼,在子城西南隅黄鹄矶山上,自南朝是著,因山得名。
鹄、鹤古通用字。
南齐志》以为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
唐《图经》又云费祎文伟登仙驾黄鹤返憩于此。
阎伯圭作记以费祎事为信。
王得臣、张栻辨之。
王钦若祖父仕鄂,目李氏有妊钦若也,时汉阳望见楼若有火光。
按:《舆地纪胜》
舆地纪胜序嘉定十四年四月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敬乡录》卷一二、《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五
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县有志,九域有志,寰宇有记,舆地有记,或图两界之山河,或纪历代之疆域,其书不为不多。
然不过辨古今,析同异,考山川之形势,稽南北之离合,资游谈而誇辩博则有之矣。
至若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使骚人才士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则未见其书。
此《纪胜》之编所以不得不作也。
余少侍先君宦游四方,江淮荆闽靡国不到,独恨未能执简操牍,以纪其胜。
及仲兄行甫西至锦城,而叔兄中甫北趋武兴,南渡渝泸,归来道梁益事皆衮衮可听。
然求西州图纪于箧中藏,未能一二,虽口以传授,而犹恐异时无所据依也。
余因暇日,搜括天下地理之书及诸郡图经,参订会粹,每郡自为一编。
以郡之因革见之编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
其他如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闻、故老之传记,与夫诗章文翰之关于风土者,皆附见焉。
东南十六路则效范蔚宗《郡国志》条例,以在所为首,而西北诸郡亦次第编集。
第书品浩繁,非一家所有,随假随阅,故编次之序,未能尽归律度。
然而一郡名物,亦庶几开卷而尽得之,则回视诸书,似未为赘也。
或者又曰:「昔太史公方行天下,上会稽禹穴,历览山川奇杰之气,以为著书立言之助。
先儒至欲效子长之游而后始学其为文。
今子乃合天下之书,不出户牖,而欲名山大川若躬履焉,于子长之游未免有戾乎」?
余因自笑曰:「昔子长因游而得作书之趣,余乃因书而得山川之趣,其迹虽不同,然亦未可尽以迹拘也。
当从识者而问之」。
嘉定辛巳孟夏东阳王象之谨序。
按:《舆地纪胜》卷首,粤雅堂刊本。
汉石刻治道记跋(一)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
右,西汉刻石廿有九字,在永康军,过紫屏铺二里道旁。
乾道丙戌余始得之荒莱中,出石三面,高卑凸坳,刻随其势,盖孝、哀时刻也。
西汉字世固罕有,欧阳文忠以未之见为憾,从刘原父得铜器款识数字,已为可宝,而不得石刻也。
今此刻天下汉隶莫先焉,而不与《集古》所录。
世岂无抱道负材之士,不为世知,如此石者乎?
可不为之太息哉!
按:民国灌县志·文徵》卷一,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汉石刻治道记跋(二)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民国《灌县志·文徵》卷一
右,东汉刻石十有六字,在范功平磨崖之西五十馀步,字大小等而笔意精妙,去地数寸,剥蚀甚于前刻,模者必伛而得。
蜀之汉刻最多,此刻后《尊犍阁记》三十有八年,其次在第三矣,甚可爱也。
余得前刻后十日,小子武仲始见而模本云。
后五年太子晋原李公为作屋护之,索余考镌之石,东莱蔡迨书。
巴国考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
《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
又云:「昔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昭,是为巴人」。
郭璞注云:「巴之始祖」。
事《寰宇记》:周武王伐纣,巴蜀之属髳、微预焉。
尚书·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注云:「髳、微在巴蜀」。
巴之名已见于此。
《巴志》云:「武王克殷,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
春秋》:鲁桓公九年,巴子请与邓为好。
庄公十八年,伐楚。
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灭庸。
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败于鄾。
又曰:庸蛮叛楚,楚庄王伐之,「七遇皆北,唯裨、倏、鱼人实逐之」。
杜曰:「裨、倏、鱼,庸三邑。
鱼,今鱼复县也」。
《巴志》云:「战国时既称王,巴亦称王」。
《巴志》亦云:「周慎靓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
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
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巴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嘉庆刻本《全蜀艺文志》卷四八下。)」。
「事」字当衍。
蜀国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嘉庆刻本《全蜀艺文志》卷四八下
按《世本》、《山海经》、扬雄《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诸书皆言: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
黄帝昌意,取蜀山氏女,生帝喾
后封其支庶于,历夏、商、周
始称王者纵目,名蚕丛,次曰柏灌,次曰鱼凫
其后有王曰杜宇杜宇称帝,号望帝
时有荆人鳖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
鳖令至汶山下忽复生,见望帝立以为相。
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蜀得陆处。
望帝因禅位于鳖令,号开明
遂自亡去,化为鹃鸟,故蜀人谓子鹃为望帝
自开明而上至蚕丛,凡四千岁。
自开明而下五叶,有开明尚,始立宗庙。
尚书·牧誓》所谓庸、蜀者即此也。
《通鉴》:慎靓王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
秦使张仪、司马错伐,灭之,贬蜀王,更号为侯。
后以其地为蜀郡
《华阳国志》云:开明氏凡王蜀十二世。
四川风俗形胜考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嘉庆刻本《全蜀艺文志》卷四八下
利尽西海秦司马错云:「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
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
杜宇之王,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河图括地象》。)
巴、蜀、广汉,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西汉《地理志》。)
地近秦雍,风声气习,本自一家西汉《志》。)
富民殷,宝货无求于外汉庞统昭烈曰:「益州富民殷,户口百万,宝货无求于外,今权借以定大事。」)
蜀有自然险(《晋书·段灼传》。)
惟蜀之疆,拥抱岷梁,斗绝诸夏,裂为一方唐王徽罗城记》。)
蜀形胜之地也,南控蛮蜒,西扼戎羌(《元微之集》。)
蜀地阔千里,郡列五十城,户口至多,士卒之众,可以挥汗成雨,吐气成云唐胡曾《回云南牒》。)
蜀之为邦,天文:井络煇其上;
地理:岷嶓镇其域。
五岳:华山表其阳;
四渎:汶江出其徼。
蕃衍三州,土广万里,固乾坤之灵囿(《华阳国志》。)
之为国,与巴同囿(《华阳国志·志》。)
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同上。)
沃野千里,号称陆海(《华阳国志》。)
青城峨眉,为坤维之巨镇。
秦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
其卦值《坤》,故多斑䌽文章。
君子精敏,小人鬼黠。
秦同分,故多悍勇。
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咏,故有夏声(同上。)
跨蹑犍牂,枕倚交趾(《蜀都赋》。)
缘以剑阁,阻以石门(同上。)
演以潜沫,浸以绵雒(同上。)
蜀之丝枲织文之富,衣被天下(欧阳公《至喜亭记》。)
神禹蜀人江汉为蜀望张俞《上蜀帅书》曰:「大江出蜀之西徼,禹生于西羌,石纽其地也,故神禹蜀人江汉为蜀望。而明公之治蜀,滔滔江汉,尽在土宇。」)
民性循柔,喜文而畏兵田况西蜀蕃夷图序》。)
蜀当西南陬,曰舆坤。
坤为臣,世有方正柔静之士。
岷峨蕴精,江汉畜灵,须有时克生其人乎!
按:范镇序。
蜀山考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嘉庆刻本《全蜀艺文志》卷四八下
金陵随笔》云:人绘蜀山作六图:一曰峨眉,去嘉州峨眉县百里,为六山之最。
白水寺登山,初二十里有石磴可登,又二十里多无路,以木为梯,行三二里方著实地。
又二十里,有雷洞,始到光相寺,则峨眉绝顶。
其上树木禽鸟多与平地异,天气尤不同。
九月初已下雪,应绵衣絮衾用尽,而终夜然火。
山上水煮饭不熟,饭食皆从白水寺造上。
所谓光相锦云、天灯,阴云不见。
一曰青城山
中有六道宫,丈人观上清宫为最,五宫观皆在山之麓。
五里至上清,又至成都山,则为半山;
大面山,则为山之巅。
大面后即老人村,不可通矣。
一曰锦屏,今阆州城南。
五山峙立江南如屏,有浙间山川之状。
读书岩,乃陈尧叟兄弟读书之地。
一曰赤甲、白盐,在今夔门滟滪之两岸。
水流其中,而两山束之,大率如之门户。
一曰剑门关,古所谓剑关之险,有大剑、小剑之号。
往往山皆北向,有剑锋之状,而道出两山之间,有关使以司之。
一曰巫山,今夔州巫山县之东。
十二峰不是一面生,江绕此山,周遭十二峰,故人绘为一图尔。
蜀水 宋 · 王象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七、嘉庆刻本《全蜀艺文志》卷四八下、嘉靖《洪雅县志》卷五、《益部谈资》卷上
四渎惟江最大,发于岷,经夔、荆达扬,而入于海,此江之原也。
外自蜀而言,江之外,其水有七:出于绵之神泉绵水,出于什邡之章山曰洛水,分流于永康之湔堰曰湔水
绵水绵竹紫岩山,经德阳
洛水什邡入雒;
湔水导江崇宁九陇、濛阳,亦入雒。
三水皆合于雒,自雒经怀安、简、资、富顺,至泸与江水会,总曰内水
发源于江油清川,经绵、潼、遂,东至于合,曰涪水
发源于沔水青泥岭,径大安、利、阆、果,至合与涪水会,曰嘉陵水
发源于小巴岭,经巴、蓬之伏虞,西南以至于渠,曰巴水
出万顷池,经明通,又至渠与巴水合,曰渠水
巴、渠二水既合,径广安、新明,至合与嘉陵、涪水会,以达于渝,而江始大。
此七水与江别合之大略也。
若分流出夷中,入中国,以附于江者有三:曰青衣,曰羊山,曰马湖
青衣出崃山,经严道洪雅夹江而下。
羊山出铁豹岭,经汉源,至嘉定之南与青衣水合,入于江。
马湖自夷都流至叙,亦入于江。
又有出于郡邑之山泽者,则自岷峨而下,沿流以至于夔,不胜其众。
其大者如盛山之万顷池,则酾流有四,一入于渠,三入于夔。
惟汉水出嶓冢,与江分流,由汉、金趋襄,至江夏大别山始与江合。
此蜀众水接连荆楚源流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