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哲南宋末
齐山洞天记 南宋末 · 王哲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四、《名山胜概记》卷七、康熙《池州志》卷六、康熙《齐山志》卷二、《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九一
齐山如卧虎然,首于申,尾于寅,延庆院南向据其胸也。
其栋宇横架岩石林麓间,望之丽若图画,为是邑名山之胜也。
端平二年提举王伯大扁其外门曰「齐山洞天」。
松径而入,数十步至中门。
蹑蹬道而上,扁曰「云梯」。
前为藏殿,后为佛阁,东西跨壑立亭曰一览,高敞可爱。
其后曰妙空岩,元祐初蒋之奇命名也。
其罅有一石,击之如钟磬,曰丹砂。
由法堂而北,曰蕉笔岩,张公祐以蕉书石壁,故名。
东有,曰新岩;
有泉滴沥而下,曰春溜。
张时脩刻大寿字于左,前有亭曰云壑。
蹑石分道而北上,曰武功岩,正北有上清岩,一名观音岩
西北有寄隐岩。
南有石壁如屏,又数步有石窟,泉滴滴可饮一人,名一人泉
又东三步,绝石栈,临上清岩,曰寄隐岩。
又西北至窦云岩,两石对峙如洞门,有紫微亭
北至小九华峰,峰峦耸拔,肖九华之胜也。
下有石坑,深险不可入,俗呼无底洞。
由云壑分道而南,约数步,曰漫岩。
又二十六步,曰唐公岩。
西北有洞曰九顶,又曰集仙,袤三丈,广半之。
北上至峰之巅,曰翠微亭唐刺史杜牧九日登高赋诗所。
下瞰陂泽及清溪,州治关其前,长江缭其外,最为临眺之佳境。
此见于齐山之右者然也。
由翠微循山脊扪磴攀萝,崎岖东下约二里许,得华盖洞。
石势轮囷如车盖,高约三四丈,下可容数十人。
西有一穴,可罄折而入,飞鼠甚多,执燎照之则回翔,故名石燕洞
西北有玉桂岩,深可一丈。
北有莲子洞,深可二丈。
由坡而上,有危檐杰栋,岿然屹立于东崖之巅者,绣春台也,鹤山魏了翁书,北睇江淮在目。
由此而下,渐觉山环抱,地平夷,而树木阴翳之中,有绣春道院。
依石为扉,傍翼两室,曰仁静、曰智乐。
左有洞曰新兴
坎级而下,豁然明敞,壁立数仞。
嘉定间史定之又刻曰史岩。
傍有绣衣石一洞,秉烛而入,有迹蜿蜒,或指为潜蚪。
别有洞曰左史
左史州守李芃也,杜牧代之,故为立名。
又两石夹道,约数十步,过一石门,伛偻而入,得平地可三数丈,如壶中之天,故曰壶天。
石眼有泉一泓,可掬而饮之。
过绣春台数百步,有二洞,东曰狮子,西曰圆顶。
有泉如乳。
旧逸二洞名,今特因其形而命之。
此见于齐山之左者然也。
若夫山北之景,则从道院右边而下。
太守李方元以山无溪涧之泽,乃沿其北址筑防贮潦,广十馀寻,深数丈,长三里,芰荷鱼鳖,可育而蕃,今遗址尚存。
东有虎啸岩石虎洞,中有石如虎蹲,皆险绝不可上。
而中有九曲水,石势萦回,山泉清澈,天造地浚,殆类人为。
又有茂林脩竹,隐映于上,宛然兰亭气象也。
醒翁岩,岩有醒翁石,旧有亭而今不存。
又有待岩者,最远而大,迤逦而西,达于长堤,则一山之景尽矣。
李芃刻有「待岩」者,言有待而存也。
齐山之泉大小凡十一,而半岩为胜,玉壶、连星为奇,飞觞、濯缨为大;
岩壁之号凡十九,而有待为大;
岩壑之号凡有九,而上清为最;
洞之号凡十四,而潜蚪尤清幽。
游者徜徉乎山间,而穷日之力不能遍览。
今历久而湮芜不可复考,姑录所传问者于右,馀阙疑焉。
按:嘉靖《池州府志》卷九,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