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沈震孙南宋
大汉典籍著作如何论 南宋 · 沈震孙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六七、《论学绳尺》卷九
论曰:显文之有其地,固足以为世道之盛,而文之所以盛者,天实为之也。
嗟夫!
文之盛,世道之盛也。
三代而后,文献不存。
有君焉,能以显斯文为己任,聿兴秘宇,大集鸿儒,收篇章以广储蓄之富,新制作以侈词藻之工,人孰不曰藏书、著书皆有其地,斯文之盛,可以为世道幸。
虽然,文之盛岂能自盛?
意者天相斯文也邪!
汉至武、宣馀百年矣,文治之兴,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今也典籍则有府,著作则有庭,显文之有其地,岂不足以为汉贺?
愚则曰:前乎典籍散矣,至是而复聚;
前乎著作泯矣,至是而复富。
岂以其地为斯文重邪?
吁!
文之未丧,其天也乎?
大汉典籍著作如何,是不当以地论,而当以天论。
请申之。
呜呼!
世尚结绳,书契未作,未有典籍之藏,亦未有著作之工也。
岂天忘之乎?
抑亦一元混沌、未雕未斲之天乎?
迨周而尚文,书在上庠,礼在瞽宗,虽有其地,犹未若石渠、天禄之秘且密耳。
尼山未祷,木铎未鸣,文不在兹乎?
夫子出而六经笔,亦天生予也。
不幸竹简吹烟,典籍灰矣;
瓜谷设阱,著作荒矣。
天果丧斯文乎?
焚书燄烈,秦非不欲灭典籍而澌尽也。
然孔堂屋壁,犹藏古书,后人欲坏其宅而不可,非天假金石丝竹之音以神之邪?
坑儒祸惨,秦非不欲空著作而无人乎?
伏生九十馀年犹能口授,非天假之年以寿斯文之传邪?
于是益信天之果未丧斯文也。
灞上真人,继秦而帝,五星聚井,实开文明之运,君子正有望焉。
秦府图籍,所收何书?
不喜儒语,何有著作?
然此又天之未定者耳。
六七叶而武、宣作,能以斯文为重,表六经而圣真一,招文学而儒术兴。
自秦而汉,晦冥日月,文风之盛,世道之福也。
然岂武、宣自能为之哉?
毋亦天相斯文而为之尔。
今观建藏书之策,而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典籍盛矣。
选名俊之儒,而赋颂等词更进迭献,著作兴矣。
天禄、石渠,是为典籍之府,六艺于是乎讲论,同异于是乎稽合,非藏书之地乎?
承明、金马,实为著作之庭,篇章于焉而启发,秘文于焉而校理,非著书之地乎?
向之脱简缺文,今会粹矣;
向之文笔绝,今华藻矣。
典籍著作,如是之盛,岂能自盛哉?
岂上之人崇尚斯文而后显哉?
抑岂以其地而重哉?
噫!
吾知夫天其或者有意于斯文耳,亦天以斯文而相我汉耳。
向使天无意于富典籍也,则求书有使,孰从而求?
巍峨崇阁,未必不转而为游观之地矣。
使天未欲兴著作也,则讽诵之通,孰使之通?
森严秘廷,亦未必果为文章所自出之地矣。
论至于此,亦知典籍著作之地未足为斯文重,而兴起典籍著作之意出于天,始足以为显斯文也。
虽然,汉之典籍著作固有其地也,而相之者天也。
兴起斯文虽曰天也,而成之者人也。
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
观汉之世,名儒辈出。
论经石渠,则有望之等辈;
校书天禄,则有更生宗老。
是不徒藏典籍,而考典籍者有人矣。
入直承明,则有严助诸儒;
待诏金马,则有王褒数子。
著作不徒有其地,而著作又有人矣。
天生诸人,正为斯文地。
使汉君不能相天意而进之用之,则亵天矣,亵天矣。
吁!
大汉典籍著作之盛,天邪?
地邪?
人邪?
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