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杨朴南宋
望申严约束州县替罢以借夫为名而取其直疏绍兴二十一年五月甲寅 南宋 · 杨朴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四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
县官替罢,率于所部以借夫为名而取其直。
县之大者至四千缗,其次亦不下三二千缗。
州官替罢,往往亦托县官为之。
民间不胜其苦,而无敢诉者。
盖起狱追究,则所费又数倍于所出夫马之直,而州县或捃以他事,遂致破荡赀产。
望申严约束,仍许越诉。
望参酌措置籴本水脚钱激赏绢等疏绍兴二十一年六月 南宋 · 杨朴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四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
窃睹绍兴十七年圣诏,以军兴以来四川重敛,令宣抚总领两司取索承平时常赋名色,军兴后权所增益,参酌措置。
自后宣、总两司尝减激犒钱,及对籴米各五分,四川之民蒙被陛下德泽矣。
然尚馀籴本水脚钱激赏绢等,皆军兴后权所增益者,尚未曾减。
欲乞诏制置总领两司更行参酌措置,若有可减,即行分数裁减,以宽民力。
资阳二贤堂记 南宋 · 杨朴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四八、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六、咸丰《资阳县志》卷二三、四七、光绪《资州志》卷二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九
资阳县学之南二十步,记旧有二贤堂,即西汉王褒子渊、东汉董钧文伯也。
闾里书生咸知尊事久矣,顷废为閒地,又易为民居。
仕于斯者未尝问,虽子弟有请,不顾也。
绍兴丁卯冬苍山杨公来守吾郡,明教化,兴礼义,摩抚斯民,劝诱多士。
未几政成,郡以无事。
戊辰夏,邑有前成都府宣教敦夫,以邦人之愿请复二贤旧祠。
公欣然诺曰:「尊先贤,勉后进,仰赞右文之治,守之职也」。
以县在郡治之北,乃名郡北门曰「企贤」以见意,属邑慰宋邦直董其事。
慰雅好古,尝表二贤宅矣。
于焉率邑人相旧址,画材用,兴工徒。
经始于冬十一月辛丑,落成于十二月壬子
凡为屋十楹,入有门,循有庑,登降有堂,瞻拜有象,不华不陋,诚先贤宅享之所。
邑人伏祠下者嗟美久之,举酒相庆曰:「斯堂久废而复兴,使君之赐也」。
又相谓曰:「使君加惠于吾郡者甚众,便于民。
小为利必兴,小为害则必去。
徙县冈之瘗,彻市亭之蔽,绝贸盐之弊,约军储之籴,恩浃千里矣。
复二贤之祠,尤有关于风教,吾党岂可忘乎」?
堂成,绘公像于左,以发公钦贤劝善之意,且使与二贤并传。
朴时守荣郡,不复用一觞而拜祠下矣。
子渊具其事,致书来请予记之。
顾朴疏陋,且废笔砚日久,虽嘉其意,而未敢当也。
已而贾侯敦夫武兴宣教之命,自临安寄以书来,曰:「三代而下,文章莫盛于西京,主盟能几人,而子渊与焉;
经术莫隆于东都,礼学才数辈,而文伯与焉。
两汉天下之大,蜀最为僻陋。
吾乡之蜀,又其甚者。
而二贤显于其时,噫,亦盛矣!
子何以辞」?
朴得是说,因感叹而推广之。
盖吾乡江山之秀,钟为英杰,虽代不乏人,而名载前史,惟二贤为显。
祠堂之建,人心愿复,而使君乐从也。
班孟坚西汉文章之士,于武帝时则曰司马迁、相如,于宣帝时则曰刘向、王褒。
以武、宣之时,天下之广,孟坚取文章之士四人,而人居其二。
西蜀之广,武、宣之世,以文章知名才二人,而吾乡得其一,是吾乡足与西蜀增光,而吾乡之子渊是亦西蜀相如也。
相如别业果山,里人不以行掩其文,今琴堂之萧寺有洗笔池、绘象存焉。
扬子云好古博学,西蜀之大儒也。
文伯虽不以望子云,然子云博览无所不窥,文伯博通古今,当时称为通儒,是子亦吾乡之子云耳。
成都墨池尚存,好事者尝加修饰,莫敢废也。
由是言之,复二贤之祠,诚吾乡所得先者。
将见王、董、扬、马相辉于西蜀,光明于天下,足以彰吾乡之盛美,殆见吾乡文物彬彬,弦诵之声比屋相闻,俊杰之士接踵而出,舒翘扬英,将多有焉。
虽自圣朝之乐育,抑且流风遗韵有以激之欤?
朴尝生二贤故乡,自为儿童,知学前言往行,尝慨然兴慕。
今喜斯堂之复,于将归日整衣升堂,徘徊瞻顾,赋「高山仰止」之诗;
退而仰公寿像,赋「岂弟君子」之什。
当以区区之地,历告乡人,俾如王、董者,或偕而进用,咸知公之教各大显于时,以发扬江山之胜概,则资阳僻陋,亦足以自名于天下。
然则斯堂之复非细事也,遂与乡人重拜辞。
公讳师锡,字舜钦,昔宰百里,任纠书,佐计台,典合阳,剸拨区处,咸有治状,不独见于吾州为然云。
绍兴己巳初吉,发遣荣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杨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