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梁迥北宋
道德真经集注后序元符元年十月 北宋 · 梁迥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
老氏之书,传于世也久矣。
其言微,其旨远,而莫能极。
学者非明白洞达,穷道德性命之理,未易测其津涯也。
夫老氏岂欲为甚高之论,以取惑于世?
盖至道之极,窈冥昏默,虽圣人犹且不能名。
方道术既散之际,苟不示其髣髴,明其大略,则天下后世有愚而不灵者,荡然无所适,茫然无所守,不知大道之本原而为倒置之民也。
于是不得已,强而为之言,以明夫道大焉弥满六合而无外,小焉入乎纤介而无间。
玄则众妙之门,其粗则治家治国治天下,无乎不在。
昔之为注者有三:曰河上公,曰明皇,曰王弼
夫三家之说,其间不能无去取。
然各有所长,要其归宿,莫非究大道之本。
近世王雱深于道德性命之学,而老氏之书,复训厥旨,明微烛隐,自成一家之说,则八十一章愈显于世。
然世之学者,以老氏为虚无无用之文,少尝加意,陈言鄙论,自以为得。
殊不知大道之本,由老氏而后明,老氏之经,由数家而后知,非俗学者所易闻也。
太守张公深达夫道德性命之理,以文章作人,以经术训多士。
常患夫执经者不知道,乃命黉舍之学者,参其四说,无复加损,刊集以行于时而广其教。
俾夫承学之士,知老氏之书非徒为虚诞之辞,极深研精,皆足以造乎至理。
其真以治身,其绪馀土苴为天下国家,则学者岂曰小补之哉!
迥承教下风,幸得以亲炙,故祗请以书岁月,且不泯其传。
时元符元年十月一日,前权英州军事判官梁迥谨序。
按:《道德真经集注》卷首,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