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明复
进春秋集义表 宋 · 李俞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三、《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二
臣闻圣人达而赏罚行,圣人穷而褒贬作。
褒贬者,万世赏罚也。
孔子作《春秋》,人见其所褒贬者既往之人也,不知圣人固为来者设也。
论者乃谓天下有道,圣人推而行之,天下无道,圣人述而藏之,岂知《春秋》盖亦推而行之乎?
汉董仲舒孔子之言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孔子者亦谓《春秋》即行事矣,夫岂必待居位用权而后为行事乎哉!
虽然,有孔子之圣则可,无孔子之圣则僭矣。
达而赏罚行,圣人处常也;
穷而褒贬作,圣人处变也。
《春秋》乐道尧舜,盖尧舜处其常,而孔子处其变。
试观春秋初年,何往而非变。
惠公、隐、桓之传国,父子之变也;
祭伯非命而私交,君臣之变也;
仲子妾母而上僭,夫妇之变也。
君臣、父子、夫妇,人之三纲,尽变于一年之间。
《春秋》虽欲不作,可乎哉?
《春秋》因其变书之,将以复其常也。
或曰:「是知其不可复而复之者乎」?
曰:非然也。
书其变于一时,复其常于万世,故孟轲氏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后世思其说而不得,至本朝周敦颐明之,曰:「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
先之曰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
呜呼!
孔子者惟,知敦颐乎。
敦颐《春秋》之学,程颢、程颐得其传,颐尝作传,而则间及之。
张载则与、颐讲明而得之,若刘绚、谢湜则见而发明之,若范祖禹诸人则见而知之,若胡安国则闻而发明之,若李侗诸人则闻而知之。
其派分,其源同,说虽不无稍异,而尊王贱霸,内中国外夷狄,即事明纲常,以著人君之用,则一而已。
臣幼习《春秋》,靡惑他歧,尝取敦颐以下十有七家,或著书以明《春秋》,或讲他经而及《春秋》,或其说之有合于《春秋》,皆广搜博访。
始乃定其后先,审其精粗,凡总论《春秋》大旨者归之《纲领》,若专指一事而言则各附本章。
夫《春秋》即天理也,天理在人,不容已也。
近取诸身,《春秋》在焉,验诸履践,何莫非天理之流行?
虽然,此一身之《春秋》也,而畎亩微臣之心,将冀是经自圣主昭明之,则措诸事业,何莫非天理之著见,此天下之《春秋》也。
臣愿圣主昭明孔子之《春秋》,以复尧舜之常,昭明孔子之褒贬,以行尧舜之赏罚。
斯与三圣异世而同符矣。
则是书也,臣安敢为一家之私藏哉,安敢为一家之私藏哉!
大学生臣李俞谨上。
按:《春秋集义》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