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朱中有南宋
潮赜(并序 嘉定十七年二月 南宋 · 朱中有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一、《宝庆会稽续志》卷七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潮,六合内物也。
愚生长海滨,往来钱塘五十年矣。
幼读《文粹》,得唐卢肇所赋,已知其疏。
贫不能尽见天下书,独以意推测,考之《灵素》之经,验之气血之运,稽之阴阳,揆之物理,舟师蜑户,旁究曲询,尽潮之情,极潮之变,欲论其所以然之状,未敢也。
晚阅高氏《会稽志》所载《抱朴子》、《吴地志》、丘光庭、郑遂、燕龙图诸家之说,自遂而上,荒忽诞谩不足论,独钱塘之湖天下伟观,燕公所谓沙潬,已尽其理,诸家言钱塘者尽废。
愚之说念不可以不概见,则设为问答,凡十七条,辑而赋之,名曰《潮赜》。
顾岂敢自以为是哉,后世有扬子云,犹庶几其不废云耳。
嘉定甲申仲春朔日,同安朱中有书。
或问:卢肇云:「潮及晦乃绝,过朔乃兴。
月弦乃小赢,月望乃大至」。
又曰:「月之与潮,皆隐乎晦」。
又曰:「日月合朔之际,潮殆微绝」。
是耶?
非乎?
答曰:非也,未尝识潮。
晦前两日,潮已七八分矣,或晦日已及十分。
朔日正属大汛,而云「潮隐乎晦」,「合朔之际,潮殆微绝」,可乎?
以月之盈亏为潮之大小,合一月两汛之潮,独归之望,谓潮始大至,不知朔与望均大至也。
或问:卢肇云:「日激水而潮生」。
又曰:「潮夜大而昼稍微」。
又曰:「天左旋入海,而日随之。
日之至也,水其可以附之乎?
故因其灼激而退焉。
退于彼,盈于此,潮之往来不足怪」。
是耶?
非乎?
答曰:非也。
日之西没东出,悉有定时。
所论,日绝东海水长而退,西退则东长,日渐向东则潮渐长,日东出海则潮渐落,则是一昼夜但一潮耳。
今一日一夜凡两潮,随十二时递为进退,常差四刻。
正昼当午,日固丽天,未尝入海,潮之大至,固自若也。
乃谓潮夜大而昼稍微,岂其然乎?
肇之不识潮审矣。
赋始举此两端,既不识潮,其馀缴绕迁就之说不辩可也。
或问:子言卢肇未尝识潮,所赋不必攻而自破,既闻命矣。
敢问《抱朴子》所谓「潮大,潮小,春潮渐起,秋潮渐落」,又云「天河随天转入地下,与海水合,三水相荡,天转排之,故激荡而成潮」,是耶?
非乎?
答曰:非也,此与卢肇之不识潮均一律耳。
潮昼甚小,夜乃大,潮昼稍大,夜乃小。
春秋之中潮极大,昼夜适相等。
所谓天河,特以形似,岂真有水?
昼夜之间,天未尝不转。
苟如其说,激荡成潮,则是潮昼夜不息,何得一昼夜间再进再退?
其说疏矣。
或问:《吴地志》云:「潮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
又云:「子胥、种、蠡之神」。
是耶?
非乎?
答曰:所言昼夜再来,朔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此真识潮,可以破肇与《抱朴子》之谬矣。
曰胥、蠡云者,非也。
或问:丘光庭设渔翁问钱塘之潮所以特大而激涌者,是耶?
非乎?
答曰:非也。
光庭谓浙之发源,不过千里江水入少,海水入多,故潮特大。
此不必它求,庆元定海海口至上虞堰下无三百里,江水可谓入少矣,而潮之入固平平也。
或问:郑遂《洽闻记》所论是乎?
答曰:非也。
其论乃衍《抱朴子》,无足辩。
或问:燕龙图潮是耶?
非乎?
答曰:序固言之,钱塘潮头沙潬所激,诸家之论尽废。
今子欲详之乎?
尝试与子于一沟之内观之。
引水满沟,则其水必平进。
于沟之半累碎石而为龃龉,从上流倾水,势必经龃龉而半写于下,水之激涌无怪也。
燕公所谓潬者,水中沙也。
钱塘海内之潬亘二百里,夫水盈科而后进,潮长未及潬,则钱塘之江尚空空也。
及既长而冒之,自潬斗泻入江。
又江沙之涨,或东或西,无常地。
潮为沙岸所排,助其激涌,震天动地,峨峨而来,水之理也,曷足怪乎?
愚所谓龃龉者,犹之潬耳。
故钱塘潮候率迟于定海者,定海平进,而钱塘必俟登潬而后至于江。
其初来也,从浙江亭望之,仅若一线,非潮小也,阙远,所见微耳。
渐近则渐大,非潮大也,所见渐近,则渐大固宜。
及夫潮退,则或由潬中低处,或从潬两尾,滔滔以至于海。
盖潬中高而两头渐低,高处适当钱塘之冲,其东稍低处,乃当钱清、曹娥二江所入之口。
钱清江口潬最低,潮头甚小,曹娥江口潬稍高于钱清,故潮头差大。
是说也,习于海道者莫不知之。
子欲详燕公之说,愚不得而详之也。
或问:前人之论或是或非,既闻命矣。
敢问子之说何如?
答曰:愚不敏,何足以语此?
物格知至,粗尝学焉。
欲知潮之为物,必先识天地之间有元气,有阴阳。
元气犹太极也,絪缊两间,希微而不可见。
阴与阳,则生乎元气者也。
本之而生,亦能为之病焉(详答在后。)
何者为病?
常旸常雨是也。
当阴阳二气之极,则元气不能胜(详答在后。)
子欲知之,幸反覆其问。
问者曰:子所言元气、阴阳二气与乎潮者,何也?
答曰:夫水,天地之血也。
元气有升降,气之升降,血亦随之。
故一日之间,潮汛再至,一月之间,为大汛者亦再。
一岁之间,为大汛者二十四,元气一岁间升降为节气者,亦二十四。
潮二十四,汛随之,此不易之理也。
问者曰:潮之随元气升降也,子何以知之?
答曰:察于吾身而知之也。
一身之中,有元气,有阴阳。
元气盖所受以生者。
既生矣,则血为荣,气为卫,血为阴,气为阳。
周一身而不可见者,元气。
元气之运,周流于脉络,而血乃随之。
一日之潮凡再进退,一身之血随气而进,昼夜未尝息也。
考之《素问》用针之法,常以日加之宿上。
从房至毕十四宿,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
从昴至心十四宿,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为阳,从昴至心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刻在少阳,三刻在阳明,四刻在阴分。
水下不止,气行亦尔」。
又《难经》脉候,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为一周,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故五十度复会于太阴
寸口注云,人气始自中焦注手,太阴行其经络,计二十四,亦复来会于太阴
此是脉之大会,始终各计二十五度。
以此推之,人气一昼夜之间行阴行阳各二十五度,潮一昼夜随元气升降者审矣。
问者曰:子言一岁二十四气,潮随之为二十四大汛者,其略具矣。
然朔望为大汛之候,而节气十有五日一易,散诸一月之中,不专在乎朔望,潮何为而不随之?
答曰:元气一昼夜小升降,故一日之间潮凡再至。
一月之间大升降,故十五日而易一节。
以律管候气验之,管之长短不同,某气至则某管应,元气升降有小有大审矣。
天地之数,奇而不齐者也,故月有小尽大尽,岁有一闰再闰。
潮之为大汛也,随大小尽与,亦未尝差焉。
验潮之大小,莫若钱塘与西兴也。
虽以朔望为大汛之候,然晦前二三日,望前一二日,潮盖有登闸者。
朔日二日三日四日不登闸,至五日而始大;
或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不登闸,至二十一而始大。
西兴之闸稍低于钱塘,或至二十三日潮亦登。
此无它,节气参差不齐,则潮亦为之进退。
如前所云,或搀前在二十九、三十及十四、十五,或落后在初四初五、十九、二十、二十一,其大槩固如是也。
问者曰:子言二十四汛随二十四气,详且明矣。
或有非时而潮忽大,当汛而潮忽小者,何也?
答曰:愚测之审矣。
非朔望正汛而大,或当汛而反小,盖适遇巨风。
风顺则推之而来,后浪拥前,故忽大而且久不退;
风逆则抑之而退,前浪遏后,故骤小而且久不进耳。
癸未九月二十七八间,东北大风,庆元城外沿江平地潮丈二尺馀,河水为咸卤所杂,鱼悉浮,此其验也。
前史所记海溢入,非由巨风,盖天地之变,元气之病者是也。
问者曰:潮一昼夜小升降,则三百六十之昼夜,大小一律可也。
今夏之日昼潮小,夜潮大,之日昼潮大,夜潮小,俗所谓潮畏热畏寒,是耶?
非乎?
答曰:潮畏热畏寒,虽出俗说,实确论也。
愚固言之矣,阴阳生乎元气,至其极也,元气有不胜焉。
为极阳,日昱乎昼,阳气特盛,元气虽升,而为至阳所迫,气不得伸,故潮亦不得而遂。
格之于物,以火爨鼎,水半于鼎,火气既升,水从而涌,此元气升而潮进之象也。
于鼎之上置铁炙床,炽炭其上,则涌水为火所胁而复下,此潮当进而元气为至阳所迫而不遂也。
为极阴,日既西没,阴气特盛,元气为至阴所薄而潮不遂,正与同。
亦犹鼎水方涌,以疏箔覆鼎,置巨冰其上,冰气严冱,涌水复下,均一理耳。
畏热畏寒,俗说是矣,特不能推其理耳。
问者曰:子言夏昼冬夜,元气为至阳极阴所胜,潮不得遂者是矣。
敢问夏夜昼潮能大者,何也?
答曰:夏昼阳极,元气为阳所胜;
冬夜阴极,元气为阴所胜,故潮小。
夏夜日既没,阳气少衰;
昼日既出,阴气少敛,元气得伸,故潮得遂而稍大,此甚易见。
验之于身,之日阳特盛,荣血得行(《素问》谓血淖液是也。),故面与身多红而泽,气则喘促咽塞,呵之而无所睹。
气阳也为至阳所胜,故不能自伸,犹潮之畏热而小也。
日既入,阳渐杀,人气少舒,犹潮至夏夜而能大也。
之夜阴特盛,荣血稍缩(《素问》谓血凝泣泣如水中居雪。),故指面皱而肌革燥,人呵气则油然而出,皆可以见。
血阴也,为至阴所胜,其不能伸,犹潮之畏寒而小也。
日既出,人血少舒,犹潮之至昼而能大者,皆一理耳。
问者曰:夏昼潮当小而能稍大,夜当大而反小,昼潮当大而反小,夜当小而反大,何也?
答曰:此乃阴阳之气错缪颠倒。
当南风,以阳方助至阳,故元气为至阳所迫而潮小。
或者北风起以阴方,气从所胜而来,阳为之辟易,故潮遂能稍大。
夏夜潮宜大也,乃与昼日同其微者,三伏中或阳气酷烈,融而不收,阴不足以禦之,故潮亦从而小。
或冰雪不解,涸阴冱寒,故昼日宜大而反小。
冬夜宜小而反大者,当北风,以阴方助至阴,故元气为至阴所薄而潮小。
或者风从南至以阳方,气从所胜而来,阴为之辟易,故潮亦能稍大。
此乃阴阳之变,元气之病耳。
问者曰:元气升降,四时则均,何独八月潮特大,咏歌游玩特盛此时,何也?
答曰:何独八月,二月之潮亦甚大也。
何者?
极阴极阳,故冬夏之潮有小有大。
二月、八月月望前后,阴阳之气适中,元气得伸,潮得遂其大也固宜。
钱塘风俗喜游,二月花时,竞集湖山间,非独不暇观潮,而天色尚寒,弄潮儿难以久狎于水,故是月之潮无所称道。
八月乍凉而天色犹热,弄潮儿得尽其技,人情久厌城居,故空巷出观,以此独称八月潮大耳(《吴地志》亦载二月八月潮时大,其说极是。)
问者曰:潮之为义,既闻其详,请赋其略,如何?
答曰:唯唯。
吾闻三才之道,相与并立,未有天地,是谓太极。
太极之分,为阴为阳。
离一而三,极固自如。
所谓元气,犹太极之一也。
人之生也,禀乎血为阴,而气为阳。
元气无形,而非出入之息也。
天地虽大,具于吾身。
气之所至,血亦随之。
水者天地之血,海为水之所归。
元气升降而水有进退,故潮者元气之升而血之溢也。
人之血气分昼夜而行阴阳,潮亦昼夜再至,信斯理之必也。
元气有大升降,一岁之中,为节候者二十四,潮之汛亦二十四。
此灼然之明验而非出于臆也。
人之血,为极寒所薄,故指皱而皮毛枯。
人之气,为至阳所铄,故呵之而无所睹。
犹夫潮小于昼,潮小于夜,元气为阴阳所胜,则不得伸,而潮亦莫能遂其馀也。
今夫爨鼎而汤涌,爨者元气而涌者潮。
湿火置冰于鼎之上,则涌者复下。
潮之畏热畏寒,夫又何足怪也。
凡百川之接于海,潮之进也皆缓。
钱塘之为江,势汹涌而湍悍。
江之接于海也既广,外复隔于沙潬,潮冒潬而斗写,为天下之伟观。
观夫潮之将来,先以清风,渺一线于天末,旋隐隐而龙龙。
玉城之嵯峨,浮贝阙而珠宫。
尔若鹏徙,又类鳌抃,荡潏冲突,倏忽千变。
震万鼓而霆碎,扫犀象于一战。
既胆丧而心折,亦神悽而目眩。
已而潮平,迤逦东去,探造化而默识,考物理而顿悟:宁曰怪神,岂藉人力?
皆一气之自然,纷众论之辟易。
祖龙之回渡,凛气詟而怵惕。
怅吴儿之浮诞,谓强弩之可射。
暴秦东游,欲厌王气,武穆捍堤,万世之利。
乃今日之驻跸,发天地之奇秘。
朝见曰朝,暮见曰夕,表臣子之至敬,实取象于潮汐(俗呼汐曰泽。)
俨皇居之壮丽,来玉帛于万国。
郁葱葱而佳哉,绵宗社而千亿。
谓余不信,请观于潮,亦足以知中兴之可冀,而识天地之阖辟也。
潮赜后记 南宋 · 朱中有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一、《宝庆会稽续志》卷七
《潮赜》既出,亲旧书来,问闰年多两汛,与节气二十四不相应。
愚答之曰:前问答中谓天地之数奇而不齐,月有大小尽,岁有一再闰。
潮之为大,汛随大小尽与闰,亦未尝差。
节候参差不齐,故潮信亦有搀先落后之异。
此数句特举其略,不曾细细条析,故未免致疑耳。
今以壬午癸未甲申三年一闰考之。
壬午正月一日雨水次年癸未,次甲申
置闰在甲申八月是年十二月十九,却是乙酉正月立春节
壬午少了一个节气,甲申年尾却多了次年节气十二日。
三年虽是多一个,而节气只是七十二个,递相乘除,均摊其间。
盖节气自合均在三百六十六日内,虽大略十五日一易,然壬午年五个节气十六日一易,一个节气十四日一易。
癸未年五个节气十六日一易,甲申年六个节气十六日一易。
三年中展了十六日,缩了一日(若不展填,不得本身所馀六日。),更增十八个小尽,添得一个闰月,折除外,只多两日。
今以甲申本年论之,虽是十三个月,有二十六汛,前八月二十九秋分,闰月十五寒露九月一日霜降,节气只是十五日,潮未尝不同之。
盖天地之数不齐,节气赢缩,全在巧历运用。
若谓闰月多两汛,则甲申年头占癸未大寒八日,年尾占乙酉立春十二日,谓之年多两节气,可乎?
况年有,潮亦有
何以言之?
一日两潮,一月六十潮,人知其如是而已。
一潮递差四刻(俗谓一潮差五里。),两潮占十二时八刻,以一月十五日一汛按钱塘馀姚潮候,初一午时日潮数至十五日子时夜潮,只有二十九潮。
初六日日潮申末,夜潮五更后;
初七日日潮寅时,晚潮酉时
所谓日潮寅时,即是初六夜五更之潮在此处递互趱欠一潮,以一月计之欠两潮,一年欠二十四潮,五年欠百二十潮,正当再闰两个月,折得恰好。
以此益知潮与节候未尝有纤毫差。
但今人晓历法者少,愚亦只能言其大概耳。
今当于赋中「非出于臆也」之下增入「年之有,潮亦有之。
计一月不尽之潮,积于五年之再闰,考节气之赢缩,盖未尝不相入也」。
然后潮之情变无馀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