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浚宋 1094 — 1164
李伯纪丞相挽诗二首 其一 宋 · 张浚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苍苍安可料,旧德奄重泉。
痛为黎民惜,谁扶大厦颠。
英风摩日月,正气返山川。
丙午功勋在,丰碑万口传。
其二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十相从明主,唯公望最隆。
召周虽异迹,李郭本心同。
未遇升天药,空馀济世功。
薰风歌吹咽,泪尽古城东宋李纲梁溪集》附录)
朝阳岩 宋 · 张浚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已觉云天阔,风声四面凉。
路幽迟晚日,岩古浥流香。
客舍长年静,渔舟底事忙。
相逢贤太守,不用管弦将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一五)
登道观 宋 · 张浚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苍髯野褐予甚古,萝月风谁为贫。
当户蛟龙森汉柏,隔江鸡犬隐秦人。
好山如画能留客,宝鼎藏丹不计春。
更上高亭问玄鹤,莫教诗眼有纤尘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一四)
赠罗赤脚 宋 · 张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学道由来不记年,啸歌风月在前缘。
身心已到无尘处,疑是人间自在仙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五《利东路·阆州》)
诗一首 宋 · 张浚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群凶用事人心去,大义重新天意回。
解使中原无左衽,斯文千古未尘埃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四四)
诗一首 宋 · 张浚
七言绝句 押阳韵
三相当年镇庙堂,江山草木亦增光。
一时主宰权衡重,千古人间姓字香(明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二)
喻弥陀掩遗骸 宋 · 张浚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刀兵劫海苦漫漫,原野遗骸葬若干。
尽大地人须荐取,眼睛突出髑髅寒明吴之鲸武林梵志》卷四)
严子陵钓台二首 其一 宋 · 张浚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其二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中兴自是还明主,访旧胡为属老臣。
从古风云由际会,归欤聊复养吾真(《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册四三)
南乡子 宋 · 张浚
 押尤韵
迟日惠风柔。
李成阴绿渐稠。
把酒樽前逢盛旦,凝眸。
十里松湖瑞气浮。

功业古难侔。
宜在凌烟更上头。
已向眉间浮喜气,风流。
千岁三分万户侯
苏云卿绍兴五年 宋 · 张浚
四言诗 押侵韵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宋史》卷四五九《苏云卿传》、嘉庆《汉州志》卷三八、道光《绵竹县志》卷三八、《张魏公集》卷一、《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五
云卿风节,高于傅霖
予期与之共济当今。
山潜水杳,邈不可寻。
弗力弗早,予罪曷针!
四德铭 宋 · 张浚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张魏公行状》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道光《绵竹县志》卷三八、《张魏公集》卷一
忠则顺天孝则生福。
勤则业进,俭则心逸。
双溪阁铭 宋 · 张浚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同治《连州志》卷一二、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二五
万物同体,孰一其视?
性圣德大,涵濡以心。
我来双溪,默识帝意。
一念昭澈,仁塞天地。
我来双溪,清风沓至。
鱼跃渊泉,陶陶自遂。
湟流洋洋,飞阁煌煌。
天子万年,四夷来王。
不欺室铭隆兴二年八月二十日 宋 · 张浚
四言诗 押质韵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张魏公行状》上、《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道光《绵竹县志》卷三八、《南宋文录录》卷八、《张魏公集》卷一、《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五
泛观万物,心则惟一。
如何须臾,有欺暗室?
君子敬义,不忘栗栗。
大慧禅师真赞 宋 · 张浚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卷下
以大方便,护持正法。
巍巍实相,迥超生灭。
江河汹涌,龙象蹴踏。
我观师容,作如是说。(一章)

正令既行,天魔落胆。
在在处处,法光照曜。
有子弗识,谓师立我。
看取太虚,雷声电火。
沛为法雨,均受其泽。
以是观师,自他莫隔。(二章)

法眼传心,俗眼传形。
惟形与心,二总非真。
要识大慧,青天白云。(三章)

宋 · 张浚
 押齐韵
教外单传佛祖机,本来无悟亦无迷。
浮云散尽青天在,日出东方夜落西(同上书卷八)
拟答臣僚奏批旨绍兴六年十二月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续资治通鉴》卷一一七
士大夫之学,宜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相称,可济时用。
览臣僚所奏,深用怃然!
可布告中外,使知朕意。
拟太上讳问至降谕中外诏绍兴七年正月二十八日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七、《张魏公行状》下、道光《绵竹县志》卷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一
朕以不敏不明,托于士民之上,勉求治道,思济多难;
而上帝降罚,祸延于我有家。
天地崩裂,讳问远至。
呜呼!
朕负终身之忧,遂怀无穷之恨。
凡我臣庶,尚忍闻之乎?
今朕所赖以宏济大业,在兵与民。
惟尔小大文武之臣,早夜孜孜,思所以治兵恤民,辅朕不逮。
皇天后土,实照临之。
无或自暇,不恤朕忧。
故兹诏谕,所宜深悉。
拟告谕群臣诏绍兴七年正月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一、《宋史纪事本末》卷七二
外朝勉从所请,宫中仍行三年之丧。
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俾中外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