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姚迪北宋
潍州昌乐辛展重移修平王庙记熙宁元年八年二十六日 北宋 · 姚迪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二、《陶斋藏石记》卷三九
辛展平王之庙也,有来久矣。
自乡老曹苑、张郑之流就沂山东镇本祠上创行宫于辛展之地,迨今越百载矣。
夫天地之生,人性为贵,□□□废替,即而兴变者,日有之也。
方今天下被尧舜之化,村祠社墠咸盛焉。
粤若平王之神,历艺祖朝,抵皇当世,为东方之镇。
虽国家岁时之祀,未尝阙焉,况士庶之俦,何堪怠哉!
噫,辛展之民,庞祐,求洪福,积岁年矣。
观昔庙颓垣圮,堑蓬阈蒿,径如狐兔之穴,想吾神也,岂居于此乎!
议曰:灵神之游,必洁居舆。
氓之心,胡安意!
遂迁于故祠之东北。
东南向沂峰,累然疑行女之髻;
西北望雪宫,渺然廓趋岳之涂。
前视卉木丛林,莺飞燕舞,昼夕若屏风间,罔不在目。
从骑周围,侍姬罗列,彩栋雕甍,无踰于此。
肥牲甘醴,庶祀有之。
入祠门而阒迹,觌灵像而慄神。
殿宇隆隆,左右抑抑,詹飞凤翼,瓦次龙鳞。
民之兴也,岂徒然哉!
庶几吾神无忝民之意。
迪,北海鲰生也,以土人命曰:「神祠斯葺,绘匠梓工,毕日多矣。
碑已砺成,奈何阙其文」?
不获让而作记,非敢以为文也,姑代志其所由尔。
时钜宋熙宁首祀仲秋二十有六日记。
按:《道家金石略》第二八○页,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东镇安公行宫碑后序 北宋 · 姚迪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二、《陶斋藏石记》卷三九、《道家金石略》第二八○页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曰:老子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原,静者动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销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静应物,真常得性。
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唯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得圣道。
老子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骛其神;
既骛其神,即着万物;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之心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沉苦海,永失真
真常,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玄曰:「吾得真,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于下世。
吾昔受之于东莱帝君,东莱帝君授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授之于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
中士得之,南宫列仙;
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营护其人。
然后玉符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生,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受持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