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史弥忠南宋 ? — 1244
元旦望阙叩头而作 南宋 · 史弥忠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青帝初传令,山河万象新。
圣恩宽似海,世态乐同春。
拜阙难辞老,居官岂为贫。
京华望不远,感激切微臣。
安抚使袁彦淳之任 南宋 · 史弥忠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雄心中夜岂难平,一队旌旗万里行。
为国许身增慷慨,逢人说剑转分明。
尊前白发怀南浦,马上青山过楚城
从此海邦多治略,好听歌诵快舆情。
西湖 南宋 · 史弥忠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碧波青嶂对红楼,千古西湖乐未休。
试把腰缠买春色,不知世上有扬州(以上清董沛甬上宋元诗略》卷七引《史氏世宝集》)
痈疽辨疑论序 南宋 · 史弥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九、《中国医籍考》卷七○、《宋以前医籍考》第四三九页
余尝观隋大业中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其论痈疽诸證,固多本于古书,但能定人以必死之期,而未尝示人以救死之方。
然则此书流传于世,见之者毛骨竦立而已,果何益乎?
近时陈无择《三因方》盛行,所谓病有三因者,实源于《金匮要略》,非臆说也。
其为痈疽叙论,谓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
而此二毒,发无定处,常以脉别之。
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
阴则热治,阳则冷治,可谓明白简易矣。
然考其所用之方,则不能无疑,如乳香、连翘与漏芦二汤。
洪丞相所序内补散,固已明言不可守此一法而普攻之矣。
但谓内因则用远志,外因则用大黄,不内外因则用甘草,所谓阴则热治者,初未尝有方及之,后虽有内塞散一方,亦用附子,但施于热退脓血不止之时,非是用于其疾兴作之际。
则夫热治之说,竟成泯默而无可传乎?
余弟定叔得此疾于积年患渴之后,不数日间,肿大如杯,势极可虑,不敢轻用外科。
父兄子弟相与为谋,惟有李君太医老成更练,可付兹事,亟致礼招之。
至则诊其脉,察其證,遽举手相贺曰:「此阴病也,见得甚明,无庸过忧。
但用多备雄附等料耳」。
暨服其药数日,病者大觉烦躁,且索冰水,沃手盥湔。
至呼诸子来前,而诰李君曰:「汝以附子杀我,我死,儿辈不从汝取偿命乎」?
李君但笑而唯唯,不得已而应之曰:「今夜乃住此药」。
退而语诸子曰:「今正是服附子时,舍则无药可进。
况病人饮食精神皆不失常,疮溃而脓如涌泉,皆善證也,非附子之功而何?
但用附子,稍杂以他剂而进之,使不能别其气味,斯可矣」。
诸子如其,遂收全功。
病涉数月,用附子逾三百之数,皆余所目击。
向使李君初无定见,终无定力,顾不殆哉!
余于此尤惜陈无择《三因方》證治,未及处热治之方也。
李君世攻外科,壮岁从古绾陆从老学,指下明彻,如洞见肺腑;
用药亲切,如射必中的。
晚岁遂为吾乡独步。
一日与余言:「今老矣,且惮于出入。
然医书之备,莫盛于今日。
学者倘能按图而索焉,十岂不能得其五六?
但痈疽一證,实为至危之疾,乃绝无所谓热治之方,后学何所考据?
况近世有不幸而罹此疾者,多发于阴。
如忧虑郁结,色欲过度,阳气衰弱,荣卫不调,非阴类乎?
某辄患不韪,著《辨疑论》,乃以常用既效之方,具述于后。
因欲命工刻梓,以广其传。
幸不靳一语,与之印可,则其为不费之惠,夫岂浅浅」?
弥忠当以不文辞,而此论不必以文而行远,于是乎书。
淳祐壬寅季秋既望端明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史弥忠序。
按:《痈疽辨疑论》卷首,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