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余允文
尊孟辨自序隆兴元年正月 宋 · 余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七
道不明,由无公议也;
议不公,由无真儒也。
冠圆履方,孰不为儒?
诵诗读书,孰不学道?
必有得焉而后能自信,必自信焉而后信于人。
目或蔽于所见,耳或蔽于所闻,耳目之蔽,心之蔽也,公议何有哉?
《易》曰:「问以辩之」。
《中庸》曰:「辩之弗明,弗措也」。
道之不明久矣,辩其可已乎?
战国孟轲氏愿学孔子,术儒术,道王道,言称尧、舜,辞辟杨、墨,倡天下以仁义,圣人之道蚀而复明,孟子力也。
孟氏没,斯道将晦,七篇之书幸免秦火,后之读其书者,虽于时措之,宜未能尽识,至其翕然称曰孔孟,岂可厚诬天下后世,以为无真儒、无公议哉?
噫,道同则相知,道不同则不相知。
兰陵荀卿,大儒也,以性为恶,以礼为伪,异哉其所谓道,无惑乎不知孟氏,并七十二子而非之也。
本朝先正司马温公与夫李君泰伯、郑君叔友,皆一时名儒,意其交臂孟氏而笃信其书矣。
温公则疑而不敢非,泰伯非之而近于诋,叔友诋之而逮乎骂。
夫温公之疑,疑信也,俟后学有以辩明之。
彼二君子昧是意,其失至此,人之讥诮不恤也,岂以少年豪迈之气攻呵古人而追悔不及欤?
伊川程先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乃知非而诋、诋而骂者,殆犹烟雾蓊兴,时焉蔽之耳,何损于岩岩?
余惧世之学者随波逐流,荡其心术,仁义之道益泯,于是取三家之说,折以公议而辩之,非敢必人之信,姑以自信而已。
命之曰《尊孟辨》,俟有道者就而正焉。
隆兴纪元初春望日建安余允文隐之序。
按:《尊孟辨》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尊孟续辨自序乾道八年六月 宋 · 余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七
余作《尊孟辨》,出以示诸友。
或曰:「温公之疑,辨焉可也,李、郑之说不根,奚足辨哉」?
余曰:子以李、郑二子名位勋业之卑欤,何为不足辨?
彼亦文士也。
今欲明大道、示至公,苟于贵贱尊卑有所汰择,是亦徇时态之所为,其心已不公矣。
道胡为而明?
又况《常语》、《折衷》之文盛行于世。
陈次公且谓刘歆以《诗》、《书》助王莽荀文若曹孟德以王伯,乃孟子一体,以《常语》有大功于名教。
传说亦谓孟子教诸侯叛天子,为非孔子之志,「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为今之害,以《常语》不作,孰为究明?
如温公之疑,曾无称述之者,岂可谓此可辨而彼不足辨哉?
或又曰:「近世如何深之删《孟》,晁说之诋孟,刘原父、道原、张俞辈皆非议孟子,然皆不取信后学,兹固不足辨。
后汉王充著《论衡》,而有《刺孟篇》,近世苏公轼作《论语说》,而与孟子辨者,学者诵习其书,以媒进取者总总也,可无辨乎」?
余曰:诺。
遂取王之刺者十,苏之辨者八,并辨之,以为《尊孟续辨》。
虽然,孟子之书,如日星丽天,有目者皆知尊之,岂待余之辨而后尊耶?
曰「尊孟」云者,余自谓也,有见闻与余同者,当共尊之矣。
乾道八年夏六月甲寅,寓东阳毋自欺斋书。
按:《尊孟续辨》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