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官涣南宋末
守边之策封事咸淳七年九月 南宋末 · 上官涣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三
臣闻天下之患,莫大于玩敌。
夫敌情叵测,变诈不常,彼之为谋,何尝一日忘我哉。
时出以相困,多方以见挠,以伺吾可乘之隙。
夫苟幸其乍退而不思方来之忧,熟于习见而姑为苟安之计,防虞疏略,备禦单虚,一旦出我不意,溃裂四出,使吾左支右吾之不暇,而天下事去矣。
人取陈,其为计曰:量彼收穫之际,徵集士马,声言掩袭,废其农时。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犹豫之顷,我乃济师。
后周谋吴,议臣献策,亦谓江北可挠之地二千里,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
但以轻兵挠之,彼必大发以来应。
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
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
今之敌情,何必异此,其可玩而视之乎?
大抵事变之来,出于创见则人情易以警,安于习熟则人情易于玩。
警则操心危而虑患深,玩则安其危而利其菑,此势之所必至也。
敌欲致吾之玩而不可得,一或玩焉,是堕其计中矣。
自洛师言旋,敌警始烈,破荡荆襄,蹂践淮蜀,江面震动,国势阽危。
此时此意,凛凛乎朝不谋夕之忧矣。
我是以修浚城池,申严备禦,攻守之具多出新意,而又坚壁清野以待之,故近年边城仅仅自保。
然非泰山四维、长城万里之势也。
朝廷之上,但见边烽虽警,未几而自息,敌骑虽来,未几而自退,遂谓敌人之谋仅止此耳,而不知彼计愈深,后忧方大。
前年纵横于安、黄之境,去春盘旋于舒、蕲之郊,曾不踰时,襄又告警。
来则如入无人之境,去则曾无后顾之忧。
我之将帅,方以败而为功,待其去而奏捷。
最是间谍不明,探报不的,敌已入境,犹未知其所向,往往探听于避敌之人,况望其知军戎万里情乎?
疆埸风寒,荡无限隔,关隘险阻,视若坦途,边民困于流离,事力窘于酬应。
揆今事势,正如厝火积薪之下,遇风中流之时,苟非日夜警惕,殚智毕力,以为拓里撑表之计,则隋、周之谋,彼将逞于我,可不念哉!
今日守边之务,固非一端,而其大者有三焉。
一曰固江防。
长江,国之门户也,天限南北,赖有此险。
每岁哨骑之来,径至江滨,江北诸路闭门自守,无复藩篱之卫。
幸而敌谋止是掳掠,万一果有他志,重兵临江,内地宁不震恐乎?
京口,如龙湾,如采石,舟师粗整,尚堪调用;
池阳而上,大概疏卤,每隘不过二三千人,船三四只,见之使人寒心。
卒有警急,安能拒敌乎?
近令上下三流措置游击一军,固得古人游兵循江,上下剿击之意。
汉阳地口渐成规模,然地分阔远,赴援良难,兵船单寡,且虑抽调。
谓宜将沿江闲慢隘口人船并归紧要隘分,俾之防扼,一处有警,则令旁近隘分并力救禦。
更宜行下制阃,相度上流事体,不可苟简塞责。
如或人船欠阙,作急区处,务要缓急可恃,庶几上流气势增壮,首尾犄角而江面可保矣。
二曰强兵力。
兵者国之爪牙也。
本朝恃兵立国,东南财赋大半耗于养兵,尺籍伍符,其数非不多也,姑以两淮言之,官兵不下十七八万,每年防边,又调江上诸军以赴之,而常有敷布不周之虑。
盖缘嘉定以来,州县往往增筑城壁,自谓备禦密于先朝,而不知备多力分,反贻后患。
而况冗占既多,虚籍不补,终岁役使不休,平时无以养锐,一旦有警,乃欲责其先登陷阵之勇可乎?
宜严督制阃,招填缺额,痛革役占,精于简练,抚以恩意,仍于中选一二万人作一大屯,专为策应之用。
至如诸地流民,亦可团结强壮,以助声势,庶几兵力稍震而攻守可恃矣。
三曰储帅才。
帅阃,国之藩翰也,将军之遣,礼重推毂,良将之择,恃以安边,其责可谓重矣。
非有文武全材之望,志虑忠纯之人,不在兹选。
是故有光弼以代子仪,则气色为之精明;
仲淹以代范雍,则西贼为之破胆。
用得其人,则必能讨军实,厉将士,必能运帷筹,必能护保障。
一或非才,宁不败乃公事耶。
今之分阃于外者,固不乏人,而二矛重弓之备,不可不早图也。
谓宜平居无事,预思储偫,内而侍从、台谏,外而藩臣,各许荐举。
如得深沈有谋之士,晓畅军事之人,或置在上流,或使镇江面,付以事任,试其材能,以为登坛授钺之备,庶几缓急有人为上所使,亦不至仰勤拊髀之思矣。
江防固则根本安,兵力强则声势壮,帅才得则事功集。
外治之事,莫切于此,皆今日之所当加意者也,恭惟艺祖皇帝躬揽甲胄,肇造区夏;
高祖皇帝匹马渡江,克济中兴,访筹策于风雪盛寒之际,阅边报于夜分已寝之后,艰难辛苦以为子孙万世之计,其所望于陛下者深矣。
可不焦心劳思,慄慄危惧,以保有金瓯之业哉!
今日君臣上下非不以忧边为职,而未免视为常程,喜听内有长江之言而幸以自宽,厌闻事势危迫之语而诋以誉敌。
枢庭本兵之地,属掾久而不除,除而未至,是岂祖宗别置厅事以议边事之意乎!
二三大臣每日上殿,不过对细事数条而退,是岂祖宗开天章,召问禦边大略之意乎!
幸苟安之岁月,无靠实之规模,日玩一日,岁玩一岁,窃恐他日之患或出于防虑之所不及,岂不大可畏哉!
臣愿陛下日与二三大臣留意边事,共惜分阴,如立课程,亟图实政,常若祸至之无日,凛然大敌之在前,念念在兹,事事有备,敌虽强,不足为吾患矣。
按:《咸淳遗事》卷下,粤雅堂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