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韩方明
授笔要说 唐 · 韩方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
昔岁学书。
专求笔法。
贞元十五年授法于东海徐公璹。
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
由来远矣。
伯英以前。
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姚思廉奉诏论书云。
王僧虔竟陵王书云。
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
并得名书。
古今无以辨其优劣。
惟见笔力惊绝耳。
时有罗晖赵袭
并善书。
张芝冂著名。
而张矜巧自许。
众颇惑之。
尝与大仆朱宽书云。
上比崔杜不足。
下方罗赵有馀。
今言自古能书。
皆云钟张。
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
今言笔法。
亦不言自张芝
自云比崔杜不足。
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
清河公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
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
惟有得永字八法。
次有五执笔。
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
方明传之于清河公
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
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
传授至于永禅师
而至张旭
始宏八法。
次演五势。
更备九用。
则万字无不该于此。
墨道之妙。
无不由之以成也。
夫把笔有五种。
大凡笔管长不过五六寸。
贵用易便也。
第一执管。
夫书之妙。
在于执管。
既以双指苞管。
亦当五指共执。
其要实指虚掌。
钩擪衄送。
亦曰抵送。
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
世俗皆以单指苞之。
则力不足而无神气。
每作一画点。
虽有解法。
亦当使用不成。
曰平腕双苞。
虚掌实指。
妙无所加也。
第二𢳇管。
亦名拙管
谓五指共𢳇其管末。
吊笔急疾。
无体之书。
或起稿草用之。
今世俗多用五指𢳇管书。
则全无筋骨。
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
谓以五指撮其管末。
惟大草书或书图障用之。
亦与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
谓捻拳握管于掌中。
悬腕以肘助力书之。
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
时雷霹柱裂。
书亦不辍。
当用壮气。
率以此握管书之。
非书家流所用也。
王僧虔用此法。
盖以异于人。
故非本为也。
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
实为世笑也。
第五搦管。
谓从头指至小指。
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
亦是效握管。
小异所为。
有好异之辈。
窃为流俗书图障用之。
或以示凡浅时。
提转甚为怪异。
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东海公璹曰。
置笔于大指。
中节前居。
动转之际。
以头指齐中指。
兼助为力。
指自然实。
掌自然虚。
虽执之使齐。
必须用之自在。
今人皆置笔当节。
碍其转动。
拳指塞掌。
绝其力势。
况执之愈急。
愈滞不通。
纵用之规矩。
无以施为也。
又云。
执笔在乎便稳。
用笔在乎轻健。
故轻则须沈。
便则须涩。
谓藏锋也。
不涩则俭劲之状无由而生也。
太流则便成浮滑。
浮滑则是为俗也。
故每点画。
须依笔法。
然后书同古人之迹而合于作者。
又曰。
欲书当先看所书。
一纸之中。
是何词句。
言语多少。
及纸色目相称。
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
或真或行或草。
与纸相当。
意在笔前。
笔居心后。
皆须存用笔法。
想有难书之字。
预于心中布置。
然后下笔。
自然容与徘徊。
意态雄逸。
不可临时无法。
任笔所成。
则非谓能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