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感通赋序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感通赋
详夫圣教以赞扬为美,王道用歌咏为先。
虽才不可称,而事且归实。
《神栖安养赋》者,菩萨以严佛刹为本心,生净土为正业。
《法华灵瑞赋》者,诸佛降灵之体,群生得道之源。
《华严感通赋》者,性海无尽之门,法界圆融之旨。
《金刚證验赋》者,无我无人之大略,不生不住之宏纲。
《观音应现赋》者,闻性成佛之本宗,普门垂化之妙迹。
然诸佛道等,菩萨行齐;
一切诸经,所诠无异。
然则能诠有妙,悲愿弘深。
就中安养宝尊,观音大士,《华严》满教,《金刚》上乘,《法华》圆诠,甚为殊胜。
遍于此土,一切含生,因缘最深,机应颇熟。
凡有归命,无不感通;
但若受持,悉彰灵应
今为未为之者,不信之人,广引经文,搜其宝录,各成赋咏,显出希奇。
令知佛语不虚,经文有据,发起信力,坚彼持心,同生安养之方,共證菩提之果云尔。
宗镜录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九二二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
因明起照,见分俄兴;
随照立麈,相分安布。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
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
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
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
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
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
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
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
贪痴爱水,资润苦芽。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
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
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
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
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绝升沈之异,无缚脱之殊。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
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
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人髓之沈痾,截盘根之固执。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
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馀惑微瑕,应手圆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
生死魔军,全消影响。
现自在力,阐大威光。
示真宝珠,利用无尽;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
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
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
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
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
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
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
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
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
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
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
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
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
即识之尘,诠量有据。
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
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
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
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
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
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入空;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性原。
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
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能使难思教,指掌而念念圆明;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
犹觉树垂阴,全消影响。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
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
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
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广證此宗,利益无尽。
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
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则起无缘之化;
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
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
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
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
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
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
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
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
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
过去觉王,因兹成佛;
未来大士,仗證真。
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
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
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
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
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
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
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按:《宗镜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受菩萨戒法序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详夫菩萨戒者,建千圣之地,生万善之基,开甘露门,入菩提路。
《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欲知佛戒者,但是众生心,更无别法。
以觉自心,故名为佛
以可轨持,故名为法
以心性和合不二,故名为僧
以心性圆净,故名为戒
以寂而照,故名为般若;
以心本寂灭,故名为涅槃。
此是如来最上之乘,祖师西来之意。
闻者多生遮障,见者咸起狐疑,以垢深福薄,故是盲者不见,非日月咎。
若有志心,受者闻者,法利无边。
七辨赞之莫穷,千圣仰之无际。
可谓真佛之母,生诸导师;
妙药之王,能治众病。
入道之要,靡越于斯矣。
卢舍那佛说十地法门,运菩萨之律仪,立如来之行业。
恒沙戒品,圆三聚而统收;
行因门,唯一念而俱足。
五位大士,莫不赖此圆;
十刹宝王,无不由兹果满。
今者欲弘大事,难称时机,若曾宿种一乘,方乃能生信解。
情执之者,何以决疑?
须陈问答之由,以祛邪外之障。
按:《受菩萨戒法》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一○套第一册。
永明寿禅师垂诫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
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
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
才出头来,一闻千悟。
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
步步行有,口口谈空。
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
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
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
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酒;
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
若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
饶尔炼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
直待證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
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
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
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
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
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
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
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
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
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按:《万善同归集》卷下,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