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敬宗谥议 中唐 · 贾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议曰。定尊号。
考列圣。终古之重事
有司宜用大者远者。上质百王之明烈。
下开千载之成法。参天人之意。
极臣下之诚。酌而举之。
以正大谥。故称天以诔
大莫加焉。微臣得议。
公莫至焉。所谓大者远者。
盖总夫一朝之治化。四海之惠泽。
夷夏之率职。元元之受赐。
皇明所临之远近。睿断所系之巨小何如耳。
其他苟不足以升降盛德者。固得略而不论。
伏惟大行皇帝以英睿之资。绍膺丕历。
启皇辉于磐石。浴圣德于少海。
每钦承册命。天下感悦。
既即尊位。孝思踰显。
列圣之道。率履不违。
礼行乎郊禋。敬达乎宗庙。
富四海以致养。荣两宫以问安。
推恩广爱。累霈鸿渥
发号施惠。洽于百灵。
而又天资严正。睿德沈毅。
时海内承宪宗穆宗威灵德泽之厚。朝野无事。
生人休息。初临大宝。
委政宰庭。春秋至富。
而远蓄刚辩。既阅庶务。
四聪益达。英断自己。
任贤不疑。故卒能光启诚明。
载安天下。横议或炽。
圣衷愈坚。忠勋内外。
叶赞雄略。于是举兵食之大计。
示经营乎四方。而不庭之藩。
首自夷殄。砺忠奋节。
视师于朝。承风向化。
遐迩耸动。夫不怒而威。
不战而胜。王者之武也。
推是大旨。引而伸之。
则未形之用可见矣。惜乎号未光乎天地。
泽未浸乎四海。而变生非虑。
遐抱天关。生灵之惋愤。
其可既乎。七月将至。
同轨既集。臣谨上稽国典。
傍考物情。约以经义。
合诸谥法。表功节惠。
庶叶大中。书曰。
惟睿作圣。夫以浚哲之材。
继圣明之业。而祖宗成式。
修举罔坠。礼百神而亲九族。
尊儒术而容谏诤。铺鸿阐号。
圣德彰明。非睿而何。
谥法。威强睿德曰武。
制胜朝堂之上。而威棱远驭。
不俟车甲。非武而何。
汉昭帝之所以为昭如此。而谥法亦曰明德有功曰昭。
大行皇帝初虽谦让。然终任其刚断。
以显明德。非昭而何。
夫悯者。臣下追惋之诚所深切者也。
谥法。在国逢难曰悯。
圣朝既讨雠戡乱。明告四方。
有司所宜率亿兆之心。极君亲之义。
荐诚隆感。非悯而何。
谥法。慈惠爱亲。
叶时肇享皆曰孝。孚爱敬于率土。
刑家邦之孝理。躬亲严配之典。
奔走职来之助。广慈至德。
非孝而何。传曰。
临之以庄则敬。又记曰。
庄敬则严威。拟盛烈之形容。
参历古之训典。谨上尊谥曰睿武昭悯孝皇帝
庙号曰敬宗。谨议。
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 中唐 · 贾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皇帝即位四年。
沧寇既平。
河朔无事。
方偃戢兵刃。
与人休息。
东郡地临讨伐之境。
岁积水旱之后。
罢劳之师。
始旋于奔命。
残耗之氓。
久困于烦役。
物力殚竭。
资用凶荒。
牧养之寄。
于是为急。
乃诏兵部侍郎赞皇公李德裕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出镇兹土。
时公由浙右连帅以治行第一徵复南宫。
既至未浃月。
乃膺是选。
择于是日对越明命。
抗旆遄征。
若决江汉以起焦涸。
至则究宣诏旨。
躬问痛疾。
俾人识皇泽。
吏识朝典。
军识法令。
俗知教化。
推心于万人之腹。
下令于流水之源。
怠则张而振之。
弊则扫而更之。
下车三日而新政兴。
涉旬而旧俗革。
周月而风偃三郡。
逾时而泽流四境。
期年而人和岁穰。
厥绩大成。
属蜀人新被蛮寇。
流散未复。
诏选天下诸侯威可训齐而惠可生殖者。
公又迁秩兵部尚书镇抚焉。
以遗爱之地。
所以扬丰碑而表异政也。
古今纪嘉绩咏去思者多矣。
大抵久于其位。
方显其迹。
舜典三载考绩。
仲尼亦曰三年有成。
子产三年。
而国人始信。
次公居颍川前后八年。
而曰郡中愈治。
未有起积困之俗。
施难行之化。
劳徕安集。
生聚教训。
未至期年。
而阐耀丕业。
流光驰声。
若是之速也。
公廉明刚健。
精力过人。
博以文雅。
济以经术。
发强开敏。
贯达吏事。
刃下无肯綮。
彀中无逃遁。
其治军也。
法令严而赏罚信。
阅实其籍。
修利其器。
征剿之勋。
守备之劳。
一有可追。
罔不甄宠。
除去姑息之弊。
刬革因循之政。
户庭无纪纲之仆。
营垒尽腹心之师。
尝称记曰军旅有礼。
则武功成。
故先之以礼谊。
传曰以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
故勤之以教习
至夫铄金割革之程制。
耳目声气之容饰。
日省月试。
莫匪躬亲。
于是师徒感悦。
人百其武。
而政成于戎旅矣。
其驭下也。
正其身以为表。
悬其令而莫犯。
守以画一。
提以宪章。
故百吏耸视。
偫职修举。
广汉之推功善。
而吏人称之不容口
翁归以一警百。
而吏人皆改行自新。
与善惩违。
咸得其术。
而政行乎州邑矣。
其养人也。
拔其害本。
浚其利源。
安之而后劝功。
业之而后兴教。
苛役重赋。
人之所困。
明令以蠲之。
树艺畜牧。
生之所急。
躬劝以课之。
于是万井千闾。
感励恩德。
若人人皆自其手而持道之也。
郡有渚田千顷。
盖上腴也。
先是亩种之人。
尽主兼并之家。
至则均其耕垦。
首及贫弱。
俾共其利而一其征。
诗曰。
恺悌君子。
人之父母。
恺以强教之。
悌以悦安之。
故流庸四归。
播殖满野。
化叹息愁恨为乐和之声。
而政洽乎氓庶矣。
其训俗也。
举先孝弟。
养先茕独。
敬教劝学。
驱而之善。
俾干橹之乡。
刚悍之俗。
粲然有文以相接。
驩然有恩以相爱。
仁声感物。
顺气成象。
年谷大稔。
人无札瘥。
畎亩之中。
至有亲戚致忧。
相报以养者。
比比旌显。
陶然一境。
日饮其和而政达乎教化矣。
其理财也。
爱人以生之。
节用以阜之。
无名非法之费。
饰奢崇侈之给。
踵弊或久。
一皆去之。
行之期年。
力乃滋殖。
百姓与足。
千箱既盈。
通商而百货不匮。
训工而五材咸理。
繇是军有馀用。
吏有常禄。
而政施乎物力矣。
其约己也。
躬俭行简。
居无玩好。
日公之诣部。
与家属偕。
路人非见其旌幢。
虽告以掾吏之家。
不信也。
及郡。
凡昔之仰给于官不应法令者。
悉还之。
吏人皆惊而相告曰。
而今而后。
吾知官之与法矣。
吾侪其敢贪冒以愧吾贤帅耶。
至若均禄廪以赡军费。
节宴游以宽日力。
忠爱之私。
视官犹家。
而政先乎简约矣。
政事本诸身。
行乎吏人。
成乎师旅。
给乎氓庶。
美于风俗。
阜于财用。
六者治之大节也。
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则其他可得矣。
及戎轩西去。
校官吏
三州耆耄。
感公之惠训。
怀公之明德。
道路号叹。
若无所归。
冀获寇恂之借。
益深召伯之爱。
既而大将仲良范凑别驾卫炫一十六人。
泣沥丹诚。
伏述功美。
愿刻金石。
垂诸无穷。
监军使田内侍全操今节度使段尚书嶷继以事闻。
恩诏嘉许。
俾万方将帅
聆音耸劝。
实朝廷之重典也。
赵郡人
赞皇其本邑也。
浚源长发。
贤达奕代。
烈祖赞皇文献公讳栖筠
大历中御史大夫
清风峻节。
振服天下。
烈考忠懿公讳吉甫
元和初再为丞相
崇功盛业。
耀动古今。
公承忠勋之积庆。
负鸿略以继起。
年未弱冠。
而济美之望。
见推于时。
释褐。
诏授校书郎
累至监察御史
元和十五年以本官召充翰林学士
穆宗皇帝初嗣位。
对见之日。
即赐金紫。
屯田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
侍从如故。
又迁中书舍人
专承密命。
论思参赞
沃心近膝。
言隐而道行者盖多矣。
会邦宪任缺。
难其人。
乃拜御史中丞
直己端诚。
道无吐茹。
百职以治。
朝纲以肃。
明年御史大夫兼统浙西六郡。
仍总其车服以镇靖焉。
公时年三十有六。
大和元年就加礼部尚书
二年银青光禄大夫
诏书方勉举汉宣故事以宠休绩。
金陵凡六载。
其仁风惠化。
磅礡于封部。
洋溢于歌讴。
天下闻之久矣。
及贰夏官
至未发轫。
复慰滑人徯来之思。
滑人既乂。
复用滑之治迹。
以慰蜀人
人讴谣。
今复诏下。
则化日宏宣。
膏泽愈大。
其用举兹而断可识矣。
峨峨翠碣。
永载德政。
上请斯文。
迨于末学。
恭承明诏。
无愧直笔。
其词曰。
天有德星。
所临者福。
王有良翰。
以抚藩服。
惟昔兹土。
岁仍十饥。
师役罢劳。
人困流离。
衣食所储。
荡无孑遗。
上帝监观。
俾公来思。
公之来思。
劳役乃息。
人望如草。
俟我生殖。
烦苛尽去。
吏奉条式。
禁止惰游。
阜昌物力。
岁聿未周。
乃无疲人。
寒者厌襦。
饥者厌飧。
野无闲田。
百谷茂蓁。
襁负而来。
阖境如
教化既兴。
德刑具举。
政行州邑
礼行师旅。
人趋法令。
邻服威武
矫矫三军。
勇馀可贾。
俗换风移。
日用不知。
鸱鸮之音。
鲁侯化之。
晋门之盗。
随会逃之。
成人之服。
子皋为之。
人有父子。
惟公亲之。
人有作业。
惟公勤之。
军政既成。
吏理既清。
百室既盈。
乃流德声。
乃奉诏书。
俾镇全蜀。
人失召父。
军去方叔
㟪垒之氓。
尚知尸祝。
今兹功德。
曷其自足。
乃疏成绩。
达于宸聪。
曰俞哉。
宜尔显崇。
建石通衢。
追琢嘉庸。
书词罔愧。
播美无穷。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中唐 · 贾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有天地而万物生焉。形气推迁。行识相缘。一受其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沙界尘劫。驱迷走妄。浩乎若汨诸巨海而无垠也。伥乎若囚诸闇室而无晓也。四蛇六贼攻其内。热燄燋芽寓其质。而昧者举世。犹窃窃然以彊力敏智。可大取所欲。攘螳臂而战蜗角。其不胜也。则忧悲恐惧。日以交驰。曾未知夫牵于名而溺于惑者。以形质之相。虽天地秋毫。细大殊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一也。以寿观夭。虽万龄一瞬。修促异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亦一也。况大不及天地。而远不至万龄者。又恶足以拟议哉。此西方之圣人所以悬觉照于无极也。自大迦叶亲承心印。二十九世传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初师子比邱以遭罹大难。恐异端之学起。故传袈裟以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间增上慢者。徇名迷实。至决性命以图之。故每授受之际。如避仇敌。及曹溪将老。神会曰。衣所以传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请秘于师之塔庙。以熄心竞。传衣繇是遂绝。师嗣法于神会大师者也。上距大迦叶三十六代。皆以真空妙有。觉性佛心。默传密付。印可悬解。行之谓般若。到之谓涅槃。得之者变凡圣为反掌。失之者沦生死于浩劫。不以心得。不著佛求。知佛性之在我。亦无我而可證。洞然与空虚为体。无起无灭。包大千而不碍。穷万古而不老。而神通自在。显晦无迹。陶冶万有。未始生心。然后为得也。其教之大略如此。师讳云坦。代宗皇帝赐号曰大悲姓武氏。盖则天太后之族孙也。父宣。官至洛阳。师生而神隽。七岁举童子及第。年二十。历太子通事舍人。逸偫高步。脱落羁束。虽在轩冕之中。泊如也。及随父至洛阳。闻荷泽寺神会大师。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父知其志不可夺。亦壮而许之。凡操彗服勤于师之门庭者八九年。而元关秘钥。罔不洞解。一旦密承嘱付。莫有知者。后十五日而荷泽被迁于弋阳。临行谓门人曰。吾大法弗坠矣。遂东西南北。夫亦何恒。时天宝十二载也。师既佩真诀。游无定所。以为非博通不足以圆證。故阅大藏于庐江浮查寺。非广问不足以具足。故参了义于上都忠禅师。繇是名称高远。天下瞻企。将东吾道。固请出关。天子降赐名之诏以显其德。时大历八年也。既流江表四十馀载。或山而栖。或邑而游。镜悬于空。万象俱纳。蚩蚩横目。所至成市。痴爱贪欲。榛荒心路。以太无畏廓而辟之。元和三年。故丞相赵公之为扬州。始虚州之华林精舍以邀止焉。初师之东游也。以世道交丧。其日固久。将息言向晦。与物相遗。恍惚之间。若有以传灯之契来授者。且印指于头曰。以是为信。厥后每将演导。则指迹如丹。若乃制毒龙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阴则神龟灵蛇之感现。在江都则山鬼城神之慑伏。皆显仁藏用。以示慈力。斯众目之所睹。故略不尽书。而或者以为怪迂之说。不可为训。是未闻菩萨大士游乎不思议。解脱者无心于物。而物自交应者乎。住华林九年。年一百有八。历僧夏八十有八。以元和十一年秋九月八日。返真于其寺。明年。建塔于州西原。门人遍于天下。其教者惟上都西明寺全證。證以自达摩以来。皆有论撰。而师之乐石未刻。谓余尽知其道。宝历元年。驻锡于毗陵。持其教宗与师之行事。愿得文而建诸塔庙。余因采其昭昭可述者载于碑。时丞相太原公总戎淮南三年也。其铭曰。
茫茫万有兮生死同缠。
业风振海兮识浪滔天。
觉者云谁兮有西方之大仙。
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
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文字言说兮罔非蹄筌。
惟心法皎皎兮如月斯悬。
惟大迦叶兮首得而传。
代代绳绳兮灯不绝然。
迄于荷泽兮师又嗣焉。
法存形谢兮诸祖其然。
门人思慕兮塔彼西原
将祈不朽兮余可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