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颜唐 728 — 802
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 唐 · 王颜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纪铸鼎之神。铭曰。
道□神帝,帝在子人。
大哉上古,轩辕为君。
化人以道,铸鼎自神。
汉武秦皇,仙冀徒勤。
去道日远,失德及仁。
恭惟我唐,元德为邻。
方始昌运,皇天所亲。
唐兴兹原,名常鼎新
京兆府三足乌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夫何赫赫之太阳。忽降精于乌鸟。
乃呈瑞于皇王。足应乾之三数。
目耀日之九芒。降天邑而于我
浴咸池而自扶桑。尝空闻于前牒。
今实观于殊祥。天既无私。
祥何能隐。昭圣代之有应。
垂休徵之无尽。瑞于帝室。
表大孝于天衷。献自尹京
长安之日近。始至也。
众羽骇集。伊人惊萃。
迈麟凤之时见。何鹰隼之能畏。
如深就日之诚。不效搏风之志。
愿委质而入贡。终依仁以驯致。
入铜笼而戢翼。向金殿而矫翅。
将告于休。似对以意。
由是怜楚人之迷凤。陋越裳之献翟。
小哉栖棘之鸾。蔑矣应风之鹢。
未如我陪日驭之出入。游天居之岑寂。
曩有赤而呈美。白以效灵。
俱非应乎殊贶。亦或载于祥经。
终未如符孝理之永锡。昭宝运之康宁。
则如尧舜登极。夔龙夹辅。
布政无偏。惟贤是取。
故得感阳精于上帝。赞阴德于下土。
光昭万叶。辉映千古。
良史当载美而记时。謏才顾赓歌而蹈舞。
白雀赋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彼白雀兮。
降灵朱方。
羽皎皎而冰净。
毛纷纷而雪光。
既无日浴。
不假云翔。
驯阶除兮玉彩相照。
向庭际而花影飘扬。
皓然自居。
贲以为饰。
与物无竞。
随时游息。
知有文而贾害。
则纯素葆光。
知恶紫之夺朱。
则大白呈色。
叶我皇之金运。
旌我皇之道极。
又何贵乎黄以为名。
赤以为翼。
然后衔丹书以告祉。
执玉环以述职。
所以异其类。
不能同尘。
所以随其俗。
将以顺人。
不假仓以耗国。
不穿屋以贼邻。
穆公之将死。
以人为殉。
冶长之无罪。
示人有亲。
无以为凡鸟也。
不摭其实。
无以为珍禽也。
不利于物。
庶考言以察用。
时有得而无失。
若以酒成礼。
我则能近取诸身。
若以农命官。
我则能将委其质。
百揆有序。
万物咸秩。
岂不知鸿鹄之志
与斥鴳而为匹。
悲夫。
未处大厦。
闲于雕笼。
心眷恋兮犹期拂日。
羽摧落兮半已从风。
望铜台而路远。
忿瑶池而宴终。
倘吾君兮为开一面。
呈瑞兮还飞紫宫。
黄帝玉佩表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臣颜言。
国家虔奉道源。
天下久安圣化。
伏见能事必举。
善迹必旌。
臣所部湖城县界。
有铸鼎原。
轩辕黄帝鼎成上仙之所。
□详史册。
县右升仙宫寺。
具见图经。
独此□原。
曾无表记。
微臣愚见。
是千古所遗。
历代因循。
以至□日。
只有铸鼎原名。
莫知陈迹所在。
臣今□于原最高处。
刻石表之。
当石直下。
更须穿地□实。
去月二十八日。
县令房朝静县镇遏将常宪专知官军将杜晏等。
同于原上。
选地对窟。
穿深四尺。
得玉石□□是一片。
穿时为土工所折。
今作四段。
有悬佩孔子二。
其日县令所由等状送到州。
臣送观察使
使牒却令州自进。
臣以此处合有碑记。
千古所无。
臣辄云为。
自疑妄动。
今幸得此佩。
伏喜不妄。
微臣测度。
恐是黄帝上升之时。
小臣遗坠之物。
臣检算历帝记。
黄帝去今六千四百三十年。
伏以天下有道。
地不藏珍
今千尺荒原。
一穿得宝。
且是轩辕坠物。
应见圣明之代。
微臣不胜惊喜庆抃之至。
其玉佩谨以函盛。
朝请郎司兵参军畅赏随表奉进。
伏望颁示朝廷。
宣付史馆
臣颜无任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谨言。
请釐肃朝班状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吏部兵部侍郎郎中员外共一十三员。起去年十一月一日至今年三月三十日。
并不入朝。臣此谓选限内不朝。
实凭格敕。去三月二十一日奉敕转朝。
前件官并阙奉慰。臣中书门下省并兵部吏部格敕。
并无文状。国朝故事。
开元以前。旬假节日。
百官尽入朝。至天宝五载
始有敕放旬节假日不入。比及近来。
又赐常参分日。伏缘前后优待之厚。
致有慢易违失之愆。臣忝职司
合当举正。庶使朝行自肃。
典礼克行。伏请釐革。
追树十八代祖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始祖无名。道之出也。
曾孙有国。周之宗也。
夫国有开必先。粤若后稷播种。
蒸人乃粒。周之先也。
积仁成德。积德成圣。
以至文王周公。与天地合德。
乃继为家圣焉。周礼周易。
与日月俱悬。允著为家法焉。
开国德泽之源流。为国制度之本末。
俾百世不易。万方日用。
岂止三十代中八百年内而已。厥后子孙。
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
其父泄。未立而卒。
平王崩。当嗣。
为叔父桓王林废而自立。用大夫
庄王不明。遂奔晋。
晋用为并州。自至龟八代。
代牧并州。龟生乔。
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
袭封晋阳侯。文钊生叔俊
叔俊伯明伯明生乇。
河东太守征西大将军。乇生卓。
卓字世盛。历魏晋河东太守
司空封猗氏侯
夫人河东裴氏。父仲贤。
雍州。卓翁年七十九。
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太原晋阳
不遂归葬。葬河东猗氏县焉。
隋并猗氏桑泉县。今司空冢墓在县东南解古城西二里。
至今子孙族焉。自古太原乡也。
亦犹润州上元县有琅琊乡。后魏定氏族。
佥以太原王为天下首姓。故古今时谚有鼎盖之名。
盖谓盖海内甲族著姓也。我卓翁葬河东
孙成族。閒生将相
太原之望。独不鼎盖河东著姓乎。
况本支奕叶。金辉玉映。
洪源长派。碧注清涟。
袭官婚者。戚属兼之。
澄而为止水。绝资荫者。
徭税不暇。漫而为众流。
军府而耳顺方免。负终身之耻。
戍积石而万里交镇。有次死之苦。
更接二京之庭。驱出九流之外。
盖魏地狭隘。迫而使之然也。
开元中左丞相张公说越认范阳封燕国公
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齐国公
河东王承太原望久矣。一旦为缙叔齐公没之。
而望平沈也。如燕齐两公。
皆名世大贤。社稷重器。
尚尔为也。况中智以下薄俗者乎。
又见近代太原房谱。称显姓之祖。
始自周灵王太子晋。琅琊房谱亦云太子晋后。
晋平公周太子生而异。使师旷朝周见太子
太子年方十五。太子
太子曰。吾后三年上宾于帝。
果十八而仙。得不谓元精下降。
全真上宾。则知年未十五。
已是神仙矣。岂于三年之中。
而始同凡有嗣息耶。是各为修谱者务神奇祖先。
竞称太子晋后。不其妄欤。
凡称太原王者。无非周平王孙赤之后。
前已详之明矣。桑泉房奉朝请善翁。
善之子𣅧子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河北道大总管
见隋书。墓今有碑。
僧昙延有奇表。身长八尺。
见高僧传。蒲州桑泉人也。
或有延公赞曰。德与天全。
身居佛半。桑泉房幽州都督元圭翁。
广州都督方平翁。皆盛德光时。
左补阙智明伯。户部员外郎岳灵叔。
猗氏房右丞维叔。左相缙叔。
俱伟文耀世。或有上缙叔诗曰。
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人谓戏言。时称定论
虞卿安西北庭节度正见叔。武德冠时。
如入仕朝廷。百舍或一。
出宧州邑。十室二三。
通文武举选。仅不比屋。
有以见我卓翁积德积仁。垂不已之
流于无穷也。然因官婚。
乡族。迷失宗望。
亦往往而在。司徒昶翁诫宗人曰。
若结婚姻。如暴贵无识。
猥富不仁。慎勿为也。
又诫曰。勿三代不仕不学。
不看客失婚无谱。不葬无坟墓。
修仁。若是恶事。
三代皆沦小人也。戒之慎之。
孱孙颜。由进士官历台省
洛阳。移典杭州
大理少卿。拜御史中丞
虢州刺史。尝叹大道久隐。
浇漓时极。今于正经揭道字为志。
于子史揭道字为翼。五十卷行于代。
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闻于朝。卓翁冢墓古有碑庙。
直下宗子。四县离居。
每年用正月七日一合来祭。干戈动来。
废至今日。时方开泰。
冀得复行。呜呼。
魏之风俗。俭不中礼。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颜实永痛。力建丰碑。
有四义焉。一归流遁者之心。
二正迷宗者之望。三伏旌垂庆之德。
四永铭储祉之仁。铭曰。
太原一宗。晋代三公
薨时世故。葬此河东
孙谋克著。祖所钟。
显魂凛凛。遗冢崇崇(谨案蒲州府志以此碑非唐人所作云文中谓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之而自立及庄王不明遂奔晋求之传记事皆无有且晋于是时献公未强并州太原尚在狄地况州牧之官始自汉世安得晋于此时即用以为牧而先立此号又谓自至龟八代代牧并州自龟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代袭封晋阳侯语尤无稽且太原乡牒其状乃颜所上状称冀州刺史碑乃河东太守状称卓在晋为司空河东太守碑乃魏晋河东太守司空安有一人自述其先世而牴牾不合若此又谓开元中左相张说越认范阳燕国公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齐国公与缙自以功名官位得封初未闻越认之事且公侯之爵亦非因越认门望可邀得者其辨甚详今登载原文仍录辨语存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