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綝初唐 ? — 702
献俘用军乐奏 初唐 · 王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臣谨按礼经。但有忌日。
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
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
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
礼官荀讷议称。礼祗有忌日无忌月。
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
益无理据。当时从所议。
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
臣谓振作。于事无嫌。
有丧不得朝会燕乐奏 初唐 · 王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准令式。
齐缞大功未葬。
并不得朝会。
仍终丧不得参燕乐
比来朝官不依礼法。
身有哀惨
陪厕朝贺。
手舞足蹈。
公违宪章。
名教既亏。
实玷皇化
请申明程式。
更令禁止。
请改东宫门殿名疏 初唐 · 王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谨按史籍所载。
人臣与人主言及上表。
未有称皇太子名者
当为太子皇储。
其名尊重。
不敢指斥。
所以不言。
西晋仆射山涛启事。
皇太子而不言名。
中朝名士。
必详典籍。
故不称名。
应有凭准。
朝官尚犹如此。
宫臣讳则不疑。
东宫殿及门名皆有触犯。
临事论启。
回避甚难。
敬皇帝为太子时。
改宏教门为崇教门。
沛王皇太子时。
崇贤馆崇文馆
皆避名讳。
以尊礼典。
此则成例。
足为规模。
伏请改换。
孟春讲武疏 初唐 · 王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谨按礼记月令。孟冬之月。
天子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此乃三时务农。一时讲武。
以习射御。角校材力。
盖王者常事。安不忘危之道也。
孟春之月。不可称兵。
兵者。甲冑干戈之总名。
兵金也。金性剋木。
春盛德在木。而举金以害盛德。
逆生气。孟春行冬令。
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
首种不入。蔡邕月令章句云。
太阴新休。少阳尚微。
而行冬令。以导水气。
故水潦至而败生物也。雪霜大挚。
摧伤物也。太阴干时。
雨雪而霜。故大伤首种。
首种谓宿麦。以秋种。
故谓之首种。入。
收也。春为冱寒所伤。
故至夏麦不成长也。今孟春讲武。
是行冬令。以阴政犯阳气。
害发生之德。臣恐水潦败物。
霜雪损稼。夏麦不登。
无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违时令。
至冬教习。以顺天道
明堂告朔议 初唐 · 王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谨按明堂。
天子布政之宫也。
盖所以顺天气。
统万物。
动法于两仪。
德被于四海者也。
夏曰世室。
殷曰重屋。
姬曰明堂。
此三代之名也。
明堂天子太庙。
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
东曰青阳。
南曰明堂。
西曰总章
北曰元堂。
中曰太室。
虽曰五名。
而以明堂为主。
汉代达学通儒。
咸以明堂太庙为一。
左中郎将蔡邕立议。
亦以为然。
取其宗祀。
则谓之清庙。
取其正室。
则谓之太室。
取其向阳。
则谓之明堂。
取其建学。
则谓之太学
取其圜水。
则谓之辟雍
异名而同事。
古之制也。
天子以孟春正月上辛日。
于南郊总受十二月之政。
还藏于祖庙。
月取一政。
班于明堂。
诸侯以孟春之月。
朝于天子。
十二月之政。
藏于祖庙。
月取一政而行之。
盖所以和阴阳。
顺天道也。
如此。
则祸乱不作。
灾害不生矣。
仲尼美而称之曰。
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
人君以其礼告庙。
则谓之告朔。
听视此月之政。
则谓之视朔。
亦曰听朔。
虽有三名。
其实一也。
礼官议称。
按经史正文。
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
臣议按春秋。
文公六年闰十月不告朔。
谷梁传云。
闰附月馀日。
天子不以告朔。
左氏传曰。
闰月不告朔。
非礼也。
闰以正时。
时以作事。
事以厚生。
生人之道。
于是乎在矣。
不告闰朔。
弃时政也。
臣据此文。
则天子闰月亦告朔矣。
宁有他月而废其礼者乎。
博考经籍。
其文甚著。
何以明之。
周礼太史职云。
颁告朔于邦国。
闰月告王。
居门终月。
又礼记玉藻云。
闰月则阖门左扉。
立于其中。
并是天子闰月而行告朔之事也。
礼官又称。
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
周礼天官
太宰正月之吉
布政于邦国都鄙。
干宝注云。
周正建子之月。
朔日也。
此即玉藻之听朔矣。
今每岁首元日
通天宫受朝。
读时令。
布政事。
京官九品以上。
诸州朝集使等。
咸列于庭。
此听朔之礼毕。
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矣。
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
并无王者告朔之事者。
臣谨案玉藻云。
元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
听朔于南门之外。
郑元注云。
朝日春分之时也。
东门皆谓国门也。
明堂皆在国之阳。
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
卒事。
反宿于路寝。
凡听朔。
必以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
配以文王武王
臣谓今岁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及布政
自是古礼孟春上辛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之礼耳。
而月取一政颁于明堂。
其义昭然。
犹未行也。
即如礼官所言。
遂阙其事。
臣又按礼记月令。
天子每月居青阳明堂总章元堂。
即是每月告朔之事。
先儒旧说天子行事。
一年十八度入明堂。
大飨不问卜。
一入也。
每月告朔。
十二入也。
四时迎气。
四入也。
巡狩之年。
一入也。
礼官立议。
岁首一入耳。
与先儒既异。
在臣不敢同。
郑元云。
凡听朔。
告其帝。
臣愚以为告朔之日。
则五方上帝之一帝也。
则灵威仰。
则赤熛怒。
则白招矩。
则叶光纪。
季月则含枢纽也。
并以始祖而配之焉。
人帝及神。
列在祀典。
亦于其月而飨祭之。
鲁自文公。
始不视朔。
子贡见其礼废。
欲去其羊。
孔子以羊存犹可识其礼。
羊亡其礼遂废。
故云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也。
汉承秦灭学。
庶事草创。
明堂辟雍
其制遂阙。
汉武帝封禅。
始建明堂太山
既不立于京师
所以无告朔之事。
至汉平帝元始中
王莽辅政。
庶几复古。
乃建明堂辟雍焉。
祫祭于明堂。
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馀人。
助祭毕。
皆益户赐爵及金帛。
增秩补吏各有差。
汉末丧乱。
尚传其礼。
爰至后汉
祀典仍存。
明帝永平二年
郊祀五帝于明堂。
光武配。
祭牲各一犊。
奏乐如南郊。
董卓西移。
记载湮灭。
告朔之礼。
于此而坠。
暨于晋末。
戎马生郊
礼乐衣冠。
扫地总尽。
元帝过江。
是称狼狈。
礼乐制度。
南迁盖寡。
彝典残缺。
无复旧章。
军国所资。
临事议定。
既阙明堂。
宁论告朔。
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
以为礼论。
虽加编次。
事则阙如。
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
但捃摭前儒。
因循故事而已。
隋大业中
炀帝学士江都集礼。
只抄撮礼论。
更无异文。
贞观显庆礼及祠令不言告朔者。
盖为历代不传。
所以其文遂阙。
各有由绪。
不足依据。
礼官引为明证。
在臣诚实有疑。
陛下肇建明堂。
聿遵古典。
告朔之礼。
犹阙旧章。
钦若稽古。
应须补葺。
若每月听政于明堂。
事亦烦数。
孟月视朔。
恐不可废。
谨议。
徐坚问服制书 初唐 · 王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女子年幼而早孤。
其母贫窭。
不能守志。
携以适人。
为后夫之鞠养。
及长出嫁。
不复同居。
母后夫亡。
欲制继父服。
不知可否。
人间此例甚众。
至于服纪。
有何等差。
前代通儒。
若为议论。
唐魏郑公谏录序 初唐 · 王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盖闻主圣于上。臣忠于下。
非圣无以纳忠。非忠无以感圣。
逖观前载。罔弗由兹。
太子太师郑国文贞魏公。运属昌期。
时逢睿后。乃神乃武。
亟虚襟以待谏。将之明之。
遂竭诚而荐谠。事有必犯。
知无不为。故能契叶云龙。
义均鱼水。成百代之模楷。
固一时之准的。茂躅宏规。
已备于青史。片言馀论。
或漏于缃图。虽贞质自然。
无假于饰。而高山仰止。
有欲增峻。于是采听人谣。
参详国典。撰成谏录。
凡为五卷。亦犹平仲春秋。
不遗其实录。宣尼家语。
兼叙其对问。各为题目。
列之如左。唐尚书吏部郎中琅琊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