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焘
外台秘要方序 唐 · 王焘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昔者农皇之治天下也。尝百药。
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沴。
以救性命之昏札。俾厥土宇。
用能康宁。广矣哉。
洎周之王。亦有冢卿。
格于医道。掌其政令。
聚毒药以供其事焉。岁终稽考。
以制其食。十全为上。
失四下之。我国家率由兹典。
动取厥中。置医学。
颁良方。亦所以极元气之和也。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此乎。
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
其所从来者远矣。自雷岐仓缓之作。
彭扁华张之起。迨兹厥后。
仁贤间出。岁且数千。
方逾万卷。专车之不受。
广厦之不容。然而载祀绵远。
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
所略者或深。讨检则功倍力烦。
取舍则论甘忘苦。永言笔削。
未暇尸之。余幼多疾病。
长好医术。遭逢有道。
遂蹑亨衢。七登南宫。
两拜东掖。出入台阁
二十馀载。久知宏文馆图籍方书等。
繇是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
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
量移大宁郡。提携江上。
冒犯蒸暑。自南徂北。
既僻且陋。染瘴婴痢。
十有六七。死生契阔。
不可问天。赖有经方。
仅得存者。神功妙用。
固难称述。遂发愤刊削。
庶几一隅。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
新选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
覈其指归。近代释僧深崔尚书孙处士张文仲同州许仁则吴升等十数家。
皆有编录。并行于代。
美则美矣。而未尽善。
何者。各擅风流。
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
或商较繁芜。今并采精英。
铨其要妙。俾夜作昼。
经之营之。捐众贤之砂砾。
掇偫材之翠羽。皆出入再三。
伏念旬岁。上自炎昊。
迄于圣唐。括囊遗阙。
稽考隐秘。不愧尽心焉。
客有见余此方曰。嘻博哉。
学乃至于此耶。余答之曰。
吾所好者寿也。岂进于学哉。
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
吾尝闻之矣。投药治疾。
庶几有瘳乎。又谓余曰。
禀生受形。咸有定分。
药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
请论其目。夫喜怒不节。
饥饱失常。嗜欲攻中。
寒温伤外。如此之患。
岂由天乎。夫为人臣为人子。
自家刑国。由近兼远。
何谈之容易哉。则圣人不合启金縢。
贤者曷为条玉版。斯言之玷。
窃为吾子羞之。客曰唯唯。
呜呼。齐梁之间。
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
曾闵之行。宜其用心。
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论。
虽百医守疾。众药聚门。
适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主上尊贤重道。
养寿祈年。故张王李等数先生继入。
皆钦承请益。贵而尊之。
故鸿宝金匮。青囊绿帙。
往往而有。则知日月所照者远。
圣人所感者深。至于啬神养和。
休老补病者。可得闻见也。
余敢采而录之。则古所未有。
今并缮缉。而能事毕矣。
若乃分天地至数。别阴阳至候。
气有馀。则和其经渠以安之。
志不足。则补其复溜以养之。
溶溶波波。调上调下。
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
不诬方将。请俟来哲。
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台秘要方。
非敢传之都邑。且欲施于后贤。
如或询谋。亦所不隐。
乳石论序 唐 · 王焘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按古先服饵。
贤明继踵。
合和调鍊。
道术存焉。
详其羽化太清。
则素凭仙骨。
若以年留寿域。
必资灵助。
此盖金丹乳石之用。
岂流俗浅近而能知。
所患其年代浸深。
诀箓微密。
世有传习。
罕能详正。
更加服石之士。
精粗不同。
虽志贪补养。
而法未精妙。
遂使言多鄙亵。
义益繁芜。
每加披览。
实长疑惑。
既子弟不得亲授。
亦家童莫能晓了。
存诸左右。
殆谓阙如。
余宿尚谷神。
栖心勿药。
岁月云久。
经书粗通。
知文字之一失。
乃性命之深误。
是以会集今古。
考量论诀。
取断名医。
都凡纂要。
建题篇目。
并五藏合气。
经络受病。
八风所中。
形候论诀。
兼诸家会同。
将息妙术。
及乳石丹与杂石压埋之法。
录定伦次。
即以时代为先后。
今删略旧论。
纂集新要。
分成上下二卷。
可谓价重千金。
比肩万古。
垂之于后学。
豁若冰消者乎。
明堂序 唐 · 王焘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夫明堂者。
黄帝之正经。
圣人之遗教。
所注孔穴。
靡不指的。
皇甫士安晋朝高秀。
洞明医术。
撰次甲乙。
并取三部为定。
如此。
则明堂甲乙。
医人之至宝。
后之学者。
宜遵用之。
不可苟从异说。
致乖正理。
又手足十二经。
亦皆有俞。
手足者。
阴阳之交会。
血气之流通。
外劳肢节。
内连脏腑。
是以原明堂之经。
非自古之神解。
孰能与于此哉。
故立经以言疾之所繇。
图形以表孔穴之名处。
比来有经而无图。
则不能明脉俞之会合。
有图而无经。
则不能论百疾之要也。
繇是观之。
书之与图。
不可无也。
又人形不同。
长短异状。
图象参差。
差之毫釐。
则孔穴乖处。
不可详也。
今依准甲乙正经。
人长七尺五寸之身千金方云七尺六寸四分)
今半之以为图。
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云三尺八寸二分)
其孔穴相去亦半之。
五分为寸。
其尺用古尺。
其十二经脉。
皆以五色作之。
奇经八脉。
并以绿色标记。
诸家并以三人为图。
今因十二经而画。
图人十二身也。
经脉阴阳。
各随其类。
汤药攻其内。
以灸攻其外。
则病无所逃。
知火艾之功。
过半于汤药矣。
其针法古来以为深奥。
今人卒不可解。
经云。
针能杀生人。
不能起死人。
若欲录之。
恐伤性命。
今并不录针经。
惟取灸法。
其穴墨点者。
禁之不宜灸。
朱点者灸病为良。
具注于明堂图。
人并可览之。
黄帝素问。
擿孔穴。
原经脉。
穷万病之所始。
九卷甲乙及千金方
甄权杨操等诸家灸法。
虽未能远穷其理。
且列流注及旁通。
终疾病之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