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沈既济
论增待制官疏 唐 · 沈既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伏以陛下今日之理。
患在官烦。
不患员少。
患在不问。
不患无人。
中书门下省官
常侍谏议补阙拾遗。
总四十员。
及常参待制之官。
日有两人。
皆备顾问。
亦不少矣。
中有二十一员。
尚阙人未充。
他司缺职。
累倍其数。
陛下若谓见官非才。
不足与议。
则当选求能者。
以代其人。
若欲广务聪明。
毕收淹滞。
则当择其可者。
补阙员。
则朝无旷官。
俸不徒费。
且夫置钱息利。
是有司权宜。
非陛下经理之法。
今官三十员。
皆给俸钱干力。
及厨料什器。
建造厅宇。
约计一月
不减百万。
以他司息利准之。
当以钱二千万为之本。
方获百万之利。
若均本配人。
当复除二百户
反覆计之。
所损滋甚。
当今关辅大病。
皆为百司息钱。
伤人破产。
积于府县。
实思改革。
以正本源。
又臣尝计天下财耗斁之大者。
唯二事焉。
最多者兵资。
次多者官俸。
其馀杂费。
十不当二事之一。
所以黎人重困。
轴杼犹空。
方期缉熙。
必藉裁减。
岂俾閒官。
复为冗食。
藉旧而置。
犹可省也。
若之何加焉。
上选举议 唐 · 沈既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选举之法三科。曰德也才也劳也。
然安行徐言。非德也。
丽藻方翰。非才也。
累资积考。非劳也。
今乃以此求天下之士。固未尽矣。
臣谓五品以上及偫司长官。宜宰臣进叙。
吏部兵部参议焉。其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属。
许州府辟用。其或选用非公。
吏部兵部察而举之。加以谴黜。
则众才咸得。而官无不治矣。
今择才于吏部。而试职于州郡。
若才职不称。责于刺史
则曰命官出于吏曹。不敢废也。
责于侍郎。则曰量书判资考而授之。
不保其往也。责于令史
则曰按由历出入而补之。不知其他也。
若牧守自用。则换一刺史则革矣。
况今诸道诸使。自判官副将以下。
皆使自择。纵有情故。
十犹七全。则辟吏之法。
已试于今。但未及于州县耳。
选举杂议 唐 · 沈既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或曰。
按国家甲令。
贡举人
本求才德。
不选文词。
故律曰。
贡举人
非其人者徒。
注云。
谓德行乖僻者也。
居州郡则廉使升闻。
在朝廷则以时黜陟。
用兹惩劝。
足为致理。
有司因循。
不修厥职。
寝以讹谬。
使其陵颓。
今但修旧
举旧政。
则人服矣。
焉用改作。
答曰。
州郡滥。
孰与吏部多。
请较其优劣。
州牧郡守
古称共理。
政能有美恶之迹。
法令有殿最之科。
分忧责成。
谁敢滥举。
设如年多人怠。
法久弊生。
天网恢疏。
容其奸谬。
举亲举旧。
有属有情。
十分其人。
五极其滥。
犹有一半。
尚全公道。
吏部者。
十无一焉。
请试言之。
凡在铨衡
惟徵书判。
至于补授。
秪校官资。
善书判者。
何必吏能。
美资历者。
宁妨贪戾。
假使官资尽惬。
刀笔皆精。
此为吏曹至公之选。
则补授之际。
官材匪详。
或性善缉人(下阙)
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 唐 · 沈既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史氏之作。
本乎惩劝。
以正君臣。
以维邦家。
前端千古。
后法万代。
使其生不敢差。
死不忘惧。
纬人伦而经世道。
为百王准的。
不止属辞比事。
以日系月而已。
故善恶之道。
在乎劝诫。
劝诫之柄。
存乎褒贬。
是以春秋之义。
尊卑轻重升降。
几微髣髴。
一字二字
必有微旨存焉。
况鸿名大统
其可以贷乎。
伏以则天皇后初以聪明睿哲。
内辅时政。
厥功茂矣。
宏道之际。
孝和以长君嗣位。
太后以专制临朝。
俄又废帝
或幽或徙。
既而握图称箓。
移运革名。
牝司燕啄之踪。
难乎备述。
其后五王建策。
皇运复兴。
议名之际。
得无降损。
必将义以亲隐。
礼从国讳。
苟不及损。
当如其常。
安可横绝彝典。
超居帝籍。
仲尼有言。
必也正名。
故夏殷二代。
为帝者三十世矣。
而周人通名之曰王。
吴楚越之君。
为王者百馀年。
而春秋书之为子。
盖高下自乎彼。
而是非稽乎我。
过者抑之。
不及者援之。
不以弱减。
不为僭夺。
握中持平。
不振不倾。
使其求不可得。
而盖不可掩。
斯古君子所以慎其名也。
则天体自坤顺。
位居乾极。
以柔乘刚。
天纪倒张。
进以强有。
退非德让。
今史臣追书。
当称之太后
不宜曰上。
孝和虽迫母后之命。
降居藩邸。
而体元继代。
本吾君也。
史臣追书。
宜称曰皇帝。
不宜曰庐陵王
睿宗在景龙以前。
天命未集。
徒禀后制。
假临大宝。
于伦非次。
于义无名。
史臣书之。
宜曰相王
未宜曰帝。
若以得失既往。
遂而不举。
则是非褒贬。
安所辨正。
载笔执简。
谓之何哉。
则天废国家历数。
用周正朔。
废国家太庙。
立周七庙。
鼎命革矣。
徽号易矣。
旂裳服色。
既已殊矣。
今安得以周氏年历。
而列为唐书帝纪。
徵诸礼经。
是谓乱名。
孝和继天践祚。
太后之前。
而叙年制纪。
太后之下。
方之跻僖。
是谓不智。
详今考古。
并未为可。
或曰。
班马良史也。
编述汉事。
高后帝载。
岂有非之者乎。
答曰。
高后称制。
因其旷嗣。
独有分王诸吕。
负于汉约。
无迁鼎革命之甚。
况其时孝惠已殁。
孝文在下。
宫中二子。
非刘氏种。
不纪吕后
将纪谁焉。
虽云其然。
议者犹为不可。
况迁鼎革命者乎。
或曰。
天后不纪。
帝绪缺矣。
二十二年行事。
何所系乎。
曰。
孝和以始年登大位。
以季年复旧业。
虽尊名中夺
而天命未改。
足以首事。
足以表年。
何所拘阂。
列为二纪。
昔鲁昭之出也。
春秋岁书其居。
曰公在乾侯。
且君在。
虽失位。
不敢废也。
今请并天后纪合孝和纪。
每于岁首必书孝和所在以统之。
书曰某年春正月
皇帝在房陵
太后行某事。
改某制云云。
则纪称孝和
而事述太后
俾名不失正。
而礼不违常。
名礼两得。
人无间矣。
其姓氏名讳。
入宫之由。
历位之资。
才艺智略。
年辰崩葬。
别纂录入皇后传。
列于废后王庶人之下。
题其篇曰则天顺圣武皇后云。
词科论 唐 · 沈既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开元以后。四海晏清。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才百一。礼部员外郎沈既济论曰。
初国家自显庆以来。
高宗圣躬多不康。
武太后任事。
参决大政。
与天子并。
太后颇涉文史。
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
始以文章选士。
永淳之后。
太后君天下二十馀年。
当时公卿百辟。
无不以文章。
因循遐久。
浸以成风。
以至开元天宝之中
上承高祖太宗之遗烈。
下继四圣理平之化。
贤人在朝。
良将在边。
家给户足。
人无苦窳。
四夷来同。
海内晏然。
虽有宏猷上略无所措。
奇谋雄武无所奋。
百馀年间。
生育长养。
不知金鼓之声。
烽燧之光。
以至于老。
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
徵文射策。
以取禄位。
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
兄教其弟。
无所易业。
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
各得其足。
五尺童子。
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
四方观听。
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
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故忠贤隽彦。
韬才毓行者。
咸出于是。
而桀奸无良者或有焉。
故是非相陵。
毁称相腾。
或扇结钩党。
私为盟歃。
以取科第。
而声名动天下。
或钩摭隐慝。
嘲为篇咏。
以列于道路。
迭相谈訾
无所不至焉。
选举论 唐 · 沈既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计近代以来。爵禄失之者久矣。
其失非他。在四太而已。
何者。入仕之门太多。
代冑之家太优。禄利之资太厚。
督责之令太薄。请徵古制以明之。
管子曰。夫利出一孔者。
其国无敌。出二孔者。
其兵不诎。出三孔者。
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
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
故塞人之养。隘其利途。
使人无游事而一其业也。而近代以来。
禄利所出。数十百孔。
故人多歧心。疏泻漏失而不可辖也。
夫入仕者多。则农工益少。
农工少则物不足。物不足则国贫。
是以言入仕之门太多。礼曰。
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
则虽储贰之尊。与士伍同。
汉王良大司徒位免归兰陵。后光武巡幸。
始复其子孙邑中徭役。丞相之子不得蠲户课。
而近代以来。九品之家皆不征。
其高荫子弟。重承恩奖。
皆端居役物。坐食百姓。
其何以堪之。是以言代冑之家太优。
先王制士所以理物也。置禄所以代耕也。
农工商有经营作役之劳。而士有勤人致理之忧。
虽风猷道义。士伍为贵。
其苦乐利害。与农工商等不甚相远也。
后代之士乃撞钟鼓。树台榭。
以极其欢。而农工鞭臀背。
役筋力。以奉其养。
得仕者如升仙。不仕者如沈泉。
欢娱忧苦。若天地之相远也。
夫上之奉养也厚。则下之徵敛也重。
养厚则上觊其欲。敛重则下无其聊。
故非类之人。或没死以趣上。
构奸以入官。非唯求利。
亦以避害也。是以言禄利之资太厚。
语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昔李膺周举刺史
守令畏惮。睹风投印绶者四十馀城。
夫岂不怀禄而安荣哉。顾汉之法。
不可偷也。自隋变选法。
则虽甚愚之人蠕蠕然。第能乘一劳。
一课。获入选叙。
则循资授职。族行之官。
随列拜揖。藏俸积禄。
四周而罢。因缘侵渔。
抑复有焉。其罢之日。
必妻孥华楚。仆马肥腯。
而偃仰乎士林之间。及限又选。
终而复始。非为巨害。
至死不黜。故里语谓人之为官若死然。
未有不了而倒还者。为官如此易。
享禄如此厚。上法如此。
下敛如此重。则人孰不违其害以就其利者乎。
是以言督责之令太薄。既济以为当轻其禄利。
重其督责。使不才之人。
虽虚座设位。置印绶于旁。
揖而进授之。不敢受。
其征徭。安其田里。
使农商百工。各乐其业。
虽以官诱之。而莫肯易。
如此则规求之志。不禁而息。
多士之门。不扃而闭。
若上不急其令。下不其徭。
而欲以法术遮列。禁人奸冒。
此犹坯土以壅横流也。势必不止。
夫古今选用之法。九流常叙。
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
而今选曹皆不及焉。何以言之。
吏部之本。存乎甲令。
虽曰度德居官。量才授职。
计劳升秩。其文具矣。
然考校之法。皆在判书簿历。
言词俯仰之间。侍郎非通神。
不可得而知之。则安行徐言。
非德也。丽藻芳翰。
非才也。累资积考。
非劳也。苟执此不失。
犹乖得人。况众流茫茫。
耳目有不足者乎。盖非鉴之不明。
非择之不精。法使然也。
先朝数人以下。言之详矣。
是以文皇帝病其失而将革焉。夫物盈则亏。
法久终弊。虽文武之道。
亦与时张弛。五帝三王之所以不相沿也。
是以王者观变以制法。察时而立政。
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
及年代久远。讹失滋深。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凡所置者。多由请托。
故当时议者。以为与其率私。
不若自举。与其外滥。
不若内收。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此矫时惩弊之权法。非经国不刊之常典。
吏部之法蹙矣。复宜扫而更之。
无容循默。坐守刓弊。
伏以为当今选举。人未土著。
不必本于乡闾。鉴不独明。
不可专于吏部。谨详度古制。
折量今宜。谓五品以上及偫司长官
宰臣进叙。吏部参议焉。
其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属。许州府辟用。
则铨择之任。悉委于四方。
结奏之成。咸归于二部。
必先择牧守。然后授其权。
高者先署而后闻。卑者听版而不命。
其牧守将帅。或选用非公。
吏部兵部得察而举之。圣王明目达聪。
逖听遐视。罪其私冒不慎者。
小加谴黜。大正刑典。
责成授任。谁敢不勉。
夫如是。则接名伪命之徒。
菲才薄行之人。贪叨贿货。
懦弱奸宄。下诏之日。
随声而废。通计大数。
十除八九。则人少而员。
事详而官审贤者不奖而自进。不肖者不抑而自退。
除隋权道。复古美制。
则众才咸得。而天下幸甚。
或曰。当开元天宝中
易吏部之法。而天下砥平。
何必外辟。方臻于理。
既济以为不然。夫选举者。
经邦之一端。虽制之有美恶。
而行之由于法令。是以州郡察举。
两汉则理。在魏齐则乱。
吏部选集。在神龙则紊。
开元天宝则理。当其时。
久承升平。御以法术。
庆赏不轶。威刑必齐。
由是而理。匪用吏部而臻此也。
向以此时用辟召之法。则其理不益久乎。
夫议事以制不以权。当徵其本末。
计其遐迩。岂时得时失之可言耶。
或曰。帝王之都。
必浩穰辐辏。士物繁合。
然后称其大。若权散郡国。
远人不至。则京邑索矣。
如之何。又甚不然。
自古至隋。数百千年。
选举之任。皆分郡国。
当汉文景武帝之时京师庶富。
百廛九市。人不得顾。
车不得旋。侈溢之盛。
亦云极矣。岂待选举之士为其助哉。
又夫人有定土。土无剩人。
浮冗者多。则地著者少。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
春还秋往。鸟聚云合。
关中地力之产。奉四方游食之资。
是以筋力尽于漕运。薪粒方于桂玉。
是由斯人索我京邑。而谓谁索乎。
且权分州郡。所在辟举。
则四方之人。无有遐心。
端居尊业。而禄自及。
禄苟未及。业常不废。
若仕进外绝。要攒乎京。
惜时怀禄。孰肯安堵。
必货鬻田产。竭家赢粮。
糜费道路。交驰往复。
是驱地著而安为浮冗者也。夫京师之冗。
孰与四方之实。一都之繁。
孰与万国之殷。况王者当繁其天下。
岂廛闬之中校其众寡哉。或曰。
仕门久开。入者已众。
若革其法。则旧名常调。
不足以致身。使中才之人。
进无所容。退无所习。
其将安归乎。既济以为人系贤愚。
业随崇替。管库之贤。
既可以入仕。则士之不肖。
宁愧乎出流。从古以然。
非一代也。故传云。
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今士流既广。不可强废。
但键其旧门。不使新入。
峻其宦途。不使滥登。
十数年间。新者不来。
而旧者耗矣。待其人少。
然后省官。夫人之才分。
各有馀裕。自为情欲所汨。
而未尝尽焉。引之则长。
萦之则短。在勉而已。
故凡士族。皆禀父兄之训。
根聪明之性。盖以依倚官绪。
无湮沦垫溺之虞。故循常不修。
名义罕立。此教使然也。
若惟善是。不才决弃。
前见爵禄。后临涂泥。
人怀愤激。孰不腾进。
则中品之人。悉为长材。
虽曰慎选。舍之何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