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归崇敬唐 712 — 799
请定皇太子释奠仪注奏 唐 · 归崇敬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准制。
皇太子时幸太学
行齿冑之礼者。
伏请每至春秋国学释奠之时。
所司先奏听进止。
其释奠齿冑之礼。
如开元礼。
或有未尽。
请委礼仪使更以古议详定闻奏。
东都太庙不合置木主疏 唐 · 归崇敬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东都太庙。
不合置木主。
谨按典礼。
虞主用
练主用
重作栗主。
则瘗桑主。
所以神无二主。
犹天无二日。
土无二王也。
今东都太庙。
则天皇后所建。
以置武氏木主。
中宗去其主而存其庙。
盖将以备行幸迁都之所也。
且殷人屡迁。
前八后五。
前后迁都一十三度。
不可每都而别立神主也。
议者或云。
东都神主已曾虔奉而礼之。
岂可以一朝废之乎。
且虞祭则立桑主而虔祀。
练祭则立栗主而埋桑主。
岂桑主不曾虔祀而乃埋之。
又所阙之主。
不可更作。
作之不时。
恐非礼也。
駮巨彭祖请四季郊祀天地议 唐 · 归崇敬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按旧礼。
立春之日
迎春于东郊。
祭青帝。
立夏之日
迎夏于南郊。
祭赤帝。
立秋十八日
迎黄灵于中地。
黄帝
秋冬各于其方。
黄帝于五行为土王。
在四季生于火。
故火用事之末而祭之。
三季则否。
汉魏周隋。
共行此礼。
国家土德乘时。
亦以每岁六月土王之日。
黄帝于南郊。
以后土配。
所谓合礼。
彭祖请用四季祠祀。
多凭纬候之说。
且据阴阳之说。
事涉不经。
恐难行用。
又议祭五人帝不称臣。
太昊五帝人帝也。
于国家即为前后之礼。
无君臣之义。
若于人帝而称臣。
则于天帝复何称也。
议者或云。
五人帝列于月令。
分配五时。
则五神五音五祀五虫五臭五谷皆备。
以备其时之色数。
非谓别有尊崇也。
辟雍 唐 · 归崇敬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礼记王制曰。
天子学曰辟雍
又五经通义云。
辟雍
养老教学之所也。
以形制言之。
雍壅也。
辟璧也。
壅水环之。
圆如璧形。
以义理言之。
辟明也。
雍和也。
言以礼乐明和天下。
礼记亦谓之泽宫。
射义云。
天子将祭。
必先习射于泽宫。
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
亦曰璧沼。
亦谓之学省
后汉光武立明堂辟雍灵台。
谓之三雍宫。
明帝躬行养老于其中。
晋武帝亦作明堂辟雍灵台。
亲临辟雍
行乡饮酒之礼。
又别立国子学
以殊士庶。
永嘉南迁。
唯有国子学
不立辟雍
北齐立国子寺。
隋初亦然。
至炀帝大业十三年
改为国子监
今国家富有四海。
声明文物之盛。
辟雍独阙。
伏请改国子监辟雍省。
祭酒之名。
学官所宜。
按周礼。
师氏掌以美诏王。
教国子。
请改祭酒太师氏。
位正三品。
又司业者。
义在礼记云。
乐正司业
正长也。
言乐官之长。
司主此业。
尔雅云。
大板谓之业。
按诗周颂
设业设簴。
崇牙树羽。
则业是悬钟磬之栒簴也。
太学既不教乐。
于义则无所取。
请改司业一为左师。
一为右师
正四品上。
又五经六籍。
古先哲王致理之式也。
国家创业。
制取贤之法。
立明经。
发微言。
于众学释回增美。
选贤与能。
自艰难已来。
取人颇易。
考试不求其文义。
及第先取于帖经。
遂使专门业废。
请益无从。
师资礼亏。
传受义绝。
今请以礼记左传为大经。
周礼仪礼毛诗为中经。
尚书周易为小经。
各置博士一员。
其公羊谷梁文疏既少。
请共准一中经。
通置博士一员。
所择博士
兼通孝经论语。
依凭章疏。
讲解分明。
注引旁通。
问十得九。
兼德行纯洁。
文词雅正。
仪刑规范。
可为师表者。
四品以上各举所知。
在外者给驿。
年七十以上者蒲轮。
其国子太学四门三馆
各立五经博士
品秩上下。
生徒之数各有差。
其旧博士助教直讲经及直律馆算馆助教
请皆罢省。
教授之法。
学生至监谒同业师。
其所执贽。
脯修一束。
清酒一壶。
衫布一段。
其色随师所服。
师出中门。
延入与坐。
割修斟酒。
三爵而止。
乃发箧出经。
抠衣前请。
师为依经辨理。
略举一隅。
然后就室。
朝晡二时请益。
师亦二时居讲堂。
释道义
发明大体。
兼教以文行忠信之道。
示以孝悌睦友之
旬省月试。
时考岁贡
以生徒及第多少。
博士考课上下。
其有不率教者。
则槚楚扑之。
国子之不率教者。
则申礼部。
移为太学生
太学之不变者。
移之四门。
四门之不变者。
归本州之学。
州学之不变者。
复本役。
终身不齿。
虽率教九年。
而学不成者。
亦归之州学
其礼部考试之法。
请无帖经。
但于所习经中问大义二十。
得十八为通。
兼论语孝经。
各问十得八。
兼读所问文注义疏。
必令通熟者为一通。
又于本经问时务策三道。
通二为及第
其中有孝行闻于乡闾者。
举解具言于习业之下。
省试之日。
观其所实。
义少两道。
亦请兼收。
其天下乡贡亦如之。
习业考试。
并以明经为名。
得第者授官之资。
进士同。
若此。
则教义日深而礼让兴。
礼让兴则强不犯弱。
众不暴寡。
此由太学中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