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杨智远
梅仙事实 唐 · 杨智远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昔梅仙君。河南寿春府人
名福字子真
西汉成帝时受命洪州南昌县尉。居官清节。
志厌浮华。每以恤民为念。
未尝加鞭朴于民。时值王莽作乱。
僭窃神器。王凤专政浸盛。
灾异数见。偫下莫敢言。
福不忍天下生灵坐于涂炭。乃奋忠义之气。
上灾异书。以陈治乱。
书曰。臣闻箕子佯狂于商。
而为周陈洪范。叔孙通遁秦归汉。
制作仪品。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箕子非疏其家也。而畔其亲也。
不可与言也。昔高祖纳善如不及。
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
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
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
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
云合归汉。争进奇异。
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
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
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如拾遗
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孝文皇帝起于代谷。
非有周召之师。伊吕之佐也。
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
当此之时。天下几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
不循则乱。何者。
秦为无道。削仲尼之迹。
周公之轨。坏井田。
除五等。礼废乐崩。
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
莫能致其功也。武帝好忠谏。
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
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
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庭自衒鬻者。
不可胜数。汉家得贤。
于此为盛。使武帝听用其计。
升平可致。于是积尸暴骨。
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
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
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
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
蜀郡是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偫。
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
索随和。而无逃匿之意。
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
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
士则轻。诗云。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
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
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
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
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
缪公行伯。由余归德
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
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
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
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
发愤懑。吐忠言。
嘉谋日闻。于上。
天下条贯。国家表里。
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
士民之数。能言之类。
至众多也。然其俊杰指陈世政。
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谬。
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无几人。
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
高祖所以厉世磨钝也。孔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网。
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
授楚以柄。故诚能勿失其柄。
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
武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
取当世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
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
亦已明矣。故高祖陈平之过。
而获其谋。晋文天王
齐桓用其雠。无益于时。
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一色成体谓之醇。黑白杂合谓之驳。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
犹以乡饮酒之礼理事军市也。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
又加戮焉。夫䳒鹊遭害。
则仁鸟争逝。愚者蒙戮。
则知士深退。间者愚民上疏。
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
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
朝廷尤甚。偫臣皆顺承上旨。
莫有执正。何以明其然也。
取民之所上书。陛下之所善。
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
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
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擢之。以厉直臣而矫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
而殃及家。折直士之节。
结谏臣之舌。偫臣皆知其非。
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
最国家之大患也。愿陛下循高祖之
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
留意无逸之戒。除不急之法。
下无讳之诏。博览兼听。
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
明四目也。且不急之法。
诽谤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
来者犹可追。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
外戚之权。日以益隆。
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
建始以来。日蚀地震。
以率言之。三倍春秋。
水灾亡与比数。阴盛阳微。
金铁为飞。此何景也。
汉兴以来。社稷三危。
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
亲亲之道。全之为右。
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
使之骄逆。至于夷灭。
此失亲亲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贤。
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
书曰。无若火。
始庸庸。势陵于君。
权隆于主。然后防之。
亦无及已。又言国舅王曼事。
俱不纳。复上建三统书曰。
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
越职触罪。危言世患。
虽伏锧横分。臣之愿也。
守职不言。没齿身全。
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
虽有景公之位。伏枥千驷。
臣不贪也。故愿壹登文石之陛。
赤墀之涂。当户牖之法坐
尽平生之愚虑。无益于时。
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
食所以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
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
善恶之报。各如其事。
昔者秦灭二周。夷六国。
隐士不显。逸民不举。
绝三统。灭天道。
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
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
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
绍夏于。明著三统。
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
迁庙之主。流出于户。
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汤不祀。
人无后。陛下继嗣久微。
殆为此也。春秋经曰。
宋杀其大夫。谷梁传言其不称名姓。
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此言孔子后。虽不正统。
封其子孙。以为后。
礼亦宜之。何者。
诸侯夺宗。圣庶夺嫡。
传曰。贤者子孙宜有土。
而况圣人又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
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
仲尼之庙。不出阙里。
孔氏子孙。不免编户。
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诚能据仲尼素功。以封其子孙。
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
与天无极。何者。
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
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
不灭之名。可不勉哉。
亦不报。于是有归休之志。
于戏。所谓臣之于君。
再三谏而不从。则逃之。
此岂虚言哉。遂解衣挂冠东都门。
纳官弃妻子去九江。恐国舅摄之。
易姓名为吴市门卒。以保其身。
厥后求师慕道。访山采药。
多隐名山广谷之间。尝与张留侯子房执版唱无生曲。
以快其情也。访雁荡诸山。
会稽之南也。游南闽入支提山
修鍊数年未就。为□所触愤然曰。
灵丹九转。愈久愈精。
何厌成功之晚。遂入仙霞山。
武夷之东也。徬徨乎无人之境。
逍遥乎尘埃之外。猿啼古木。
虎啸幽岩。有曰瘦腰。
有草曰黄芽。灵苗异种。
杂然莫能尽识。遂依岩结庵。
坚心苦志。辟谷餐
慕学神仙。积有年矣。
每望闽粤间。有紫气颇异。
复往建城。立坛修鍊未几。
一日。山色溟濛。
烟霞满室。瑞气浮空。
紫云盖覆于山顶。天乐嘹喨。
有一神人语福曰。空洞仙君至。
须臾仙乐近。仙君临。
福拜而迎之。仙君曰。
念子学道志坚。吾故下临。
授汝外烧内鍊还返大丹之法。九老仙都济世之文。
汝可择名山。依法修鍊。
方得成仙。言竟而梅君谢焉。
彩云散空。天乐自鸣。
仙君乃隐隐而去。梅君精视天文数日。
下山行济世之法。无不灵验。
初至鸡笼山修鍊。被尸鬼相魔。
次至毛竹洞。夜梦神人曰。
此山非先生修鍊之所。遂入演仙山修鍊。
又为野火所烧。继往玉华山修鍊。
昔神人居焉。方欲修鍊。
而偫贼四起。次至乌石山修鍊。
樵妇触之。梅君叹曰。
道缘浅薄。障魔偫起。
遂再行济世之法。数年。
至剑江西岭修鍊。一日。
祥云瑞气覆于山巅。开户视之。
乃道师空洞君降。梅君拜而迎之。
告道师曰。弟子恭依师旨。
广行济世之法。游历名山修鍊。
多为魔苦。适至于此。
道师曰。汝之道缘在飞鸿山也。
再授汝八神却魔灵丹。乃召二童子。
控赤騣白马于山前。君可急乘马领童。
至飞鸿山精修。成功之日。
吾当举汝。使汝骨像同升也。
言讫。道师隐于云中。
梅君遂乘马领童。至飞鸿山。
卓庵修鍊千日。神游体外。
丹光烛天。而道成矣。
遂开炉出丹。一丸祭天。
天神收之。一丸祭地。
地神护之。一丸自服。
服讫。拜谢天地毕。
地神奏于三官。三官奏闻天阙。
西汉梅福成道于飞鸿山。梅君乃乘白马领童。
欲回九江。二童马前抚掌吟诗。
隐于山溪巨石之下。须臾红光射日。
紫雾漫空。甘露天花。
一时飞降。云中仙乐嘹喨。
童持节。玉女执幡。
力士控鸾。侍仙捧诏。
向梅君曰。天阙诏下。
令汝乘鸾上升。梅君拜谢天恩。
弃马乘鸾。升天而去。
白马坠于水中。自后飞鸿山号曰仙山是也。
山之西有坠马洲。三十里有遗鞭山。
山之下有登仙里。山之东溪有逃童石。
骖马渡山之侧有甘露源。山之后有天花岭。
石上有花迹。自后乡人号曰癞石岭是也
至今丹光隐伏犹存。山根有梅君道院
崇奉香火。自后浮屠占之为居址。
弃仙像。塑佛像。
改名观音院。将梅仙像移入开山堂奉。
郡之民相传只呼仙院。不从其额。
其院中有护法五圣公显灵。立庙院侧。
人只呼作梅君庙。梅君同其名。
乃仙圣迹也。自汉至今。
历二十二丙寅矣。自元始中至今贞元二年丙申
计一千二百五十九年不泯矣。时依建宁府梅仙堂传本。
彼有梅山鍊丹之所。故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