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讷
命妓盛小丛歌饯崔侍御还阙 唐 · 李讷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引用典故:绣衣
绣衣奔命去情多,南国佳人敛翠娥。
曾向教坊国乐,为君重唱盛丛歌。
卢宏正韦让等徐滑节度使 唐 · 李讷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门下。
彭城故壤。
南据长淮。
滑台重镇。
西疆岩邑。
建牙谋帅。
于是攸难。
合得全才。
式光并命。
义成军节度使卢宏正
识略圆明。
襟灵倜傥。
行有枝叶。
文耀菁华。
扣洪钟而自韵宫商。
挺铓刃而前无根节。
检校左散骑常侍驸马都尉韦让
机谋通敏。
诚性端和。
族茂簪缨。
望兼贤戚。
鄙籯金而必专诗礼。
挺玉质而不杂风尘。
并禀粹元精。
宜符景运。
或发声文囿。
攘臂吏途。
休功流美于剧权。
理行推高于良翰。
经武著安人之略。
事君坚许国之心。
或早践通班。
腾芳懿行。
职守交修于列寺。
出纳无愧于有司。
操刀呈剸割之能。
驭黠有神明之称。
徊翔中外。
迭振徽声。
自予心。
膺兹阃寄。
总齐邦事。
节制王师。
朕以徐方一军。
义勇素著。
帅臣无状。
戎府不宁。
尔其便道持行。
著安阖境。
推诚宜先乎必信。
开怀以勖其后图。
使军城保晏开之安。
邑居绝夜吠之警。
然后昭宣号令。
折衷恩威。
务壮其猷。
以清厥憝。
将俾望风而理。
岂期期月有成。
属在新规。
注意弥切。
于戏。
训戎抚俗。
节用厚生。
政苟有经。
人自知禁。
为邦之道。
岂易于斯。
并进秩于六官
仍亚荣于三事。
往践乃职。
尔惟戒哉。
检校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各兼节度使
薛元赏昭义军节度使 唐 · 李讷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门下。
上党古今之重地也。
山东之襟要。
河内之封壤。
择我良帅。
属在全才。
银青光禄大夫袁王傅薛元赏
性含宏厚。
智识圆方。
秉忠孝以立身。
参文武而为用。
早备器使。
雅闻公才。
诚明与人。
宽大怀物。
再尹京邑
威名甚高。
寇攘之徒。
相视束手。
旋以长毂。
临于彭城
严而不苛。
通则有守。
移旆巨野
益恢壮猷。
将材吏师。
首出藩服。
洎总牢盆之任。
颇多赡国之能。
荐分竹符。
理行居最。
常慕子文之道。
爰从贾谊之徽。
恬然自居。
物论归重。
是用擢于傅导。
命以土田。
解长裾于戚藩。
树高牙于戎阃。
尔宜贞厥师律。
劭其农功。
训齐抚绥。
无堕前志。
右职分五兵之重。
南台副相之荣。
謺处宠光。
俟乃成效。
陈君从鄜州节度使塞门行营使制 唐 · 李讷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门下。
洛水交波。
鄜城旧畤。
地当寇垒。
界接王畿
外为襟带之邦。
中有赋舆之实。
属者黠羌未戢。
燔燧犹虞。
置将或乖。
征师向老。
思得颇牧。
付之边疆。
擢吾材臣。
式昭奇策。
邠州刺史陈君从
学启玉铃。
志昭甲令。
机符天与。
信愿生知。
浸染于勋伐之门。
奋发为英谋之士。
特禀雄气。
魁然壮猷。
黄石之三编。
长沙五饵
久服戎旅。
益通武经。
遂升外台
俾守栒邑
歌繻裤而苛慝不作。
提卒乘而障塞不惊。
而又累陈表章。
愿展材效。
虽遵条共理。
仁风见重于朱轓。
而授脤分麾。
将星宜明于紫塞。
既申引拔。
宁系班资。
爰思鼓鼙。
乃锡鈇钺。
秉列部察廉之务。
佐兵车招讨之名。
首戴附蝉之冠。
位长集乌之府。
总制师旅。
振扬军声。
往图休庸。
勉答殊宠。
于戏。
玉关迢递。
定远收功。
先零猖狂。
营平善计。
建此勋者。
彼何人哉。
宜坚尽敌之心。
以固请缨之志。
无令直笔。
有愧前修。
崔侍御遗事 唐 · 李讷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李尚书夜登越城楼。闻歌曰。
雁门山上雁初飞。其声激切。
召至。曰去籍之妓盛小丛也。
汝歌何善乎。曰。
小丛黎园供奉南不嫌女甥也。所唱之音。
乃不嫌之授也。今老且废矣。
察院崔侍御府幕而拜。李公连夕饯崔君于镜湖之光候亭。
屡命小丛歌饯。在座各为赋一绝句赠送之。
亚相为之首唱。崔下句云。
独向柏台为老吏。皆曰。
侍御凤阁中书即其程也。何以老于柏台
众请改之。崔曰。
某但止于此任。宁望九迁乎。
是年秋。崔君鞫狱于谯中而终。
东林寺舍利塔 唐 · 李讷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设位贞观。莫大于乾坤。悬象著明。孰踰于日月。而世閒智识。强推广大之名。系表机深。莫究窈冥之类。是以法身利见。无为之寂风偃。化迹分躯。不尽之灵云李(疑)竺乾清净之教。始自他方。菩萨慈悲之法。聿行中土。犹是元关幽键。委积龙宫。绀发青眸。光晖雁塔。驱八纮于忍域。置万物于仁寰。非般若之蕴乎。孰能臻于此也。东林寺上坊舍利塔者。有宋佛驮跋佗罗禅师之所立也。尔其一经地理。接化鸟之南图。一纬天文。承斗牛之北次。岗峦出没。下积风云。洲岛萦回。旁罗井邑。割东林之净壤。揆西域之神模。瀑水周轩。炉峰对霤。丹楹翠栱。标回日月之宫。宝缀珠栊。影出云霓之路。禅师先持舍利五粒。随身供养。于是贮以石函。藏之珍塔。属陈隋代谢。陵谷贸迁。虽入神之作。而有扶助。而必坏之相。终从雕朽。爰有沙门上座昙杰等。柴桑盛绪。菃香名。早悟三明。深知二谛。感禅师无生之业。远酌规模。睹禅师莫泯之踪。愿言兴葺。昔景龙之岁。御史清河房光庭。叹其荒毁。尽留征橐。苏州司马王弼。绍其成绩。更脱侨装。鹙鹭肇于前。鹓鸿嗣其后。轩疏若旧。藻缋惟新。如鸟之甍。入烟霄而重翥。盘龙之桷。得风雨而还飞。复增舍利一十有四。更以金银铁为棺椁。同宝聚之争分。似珠囊之交映。游区果者。觉地位之超升。光华者。喜身心之快乐。非圣图之冥感。何公绪之速成耶。跋佗罗禅师者。迦维罗卫国人。汉言贤。甘露梵王之苗裔。少孤。为外氏所养。从祖鸠摩罗刹闻其聪异。乃迎还度之。年十七。与同学业习。众皆一月。贤一日览焉。其曰。贤一夫敌三十人也。及受其戒。国以禅律宗之。禅师自西洎东。数见神变。允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至长安。常与鸠摩罗什剖析幽旨。什每屈焉。秦主姚兴。大弛末法。禅师退藏于密。犹婴谤议。乃拂衣东顾。杖锡南骞。益修无住之业。即事游方之化。因指庐岳。而慧远法师在焉。远公以禅师名称特高。义谛攸出。庆殊邻之会面。得营道之同心。乃招入香庭。中分兰若。规于塔后。𦭞草而禅。亦居不求安也。宋武帝深加礼敬。固请还都。止道场寺。先是沙门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至是屈禅师会通华戎。错综文义。故道场寺至今有华严堂焉。皇帝自跃至飞。答中兴之命。先郊后岳。修太平之举。步自开元。今龙集摄提格七月丁丑朔二十八日甲辰。凡一纪而有二载矣。若夫鼓天下之动者。存乎文辞。传不朽之迹者。存乎事业。此寺营建。六代于兹。求其刊勒。两碑而已。远法师高谈色相。欲求寂灭之源。谢康乐初入妙微。不书立言之意。讷才非半古。命不偶时。顷自库部郎中出为此州刺史。剖符淹岁。奉计临歧。杰师琬玉图文。俯询巴曲。下走兰荃有兴。因奏楚辞。驻楫抽毫。乃为铭曰。
大道既隐兮世运陵迟。法雄利见兮光启导师。
曲阜夜明为初日。休屠天际为末时。
七觉来晚。三明乐推。
诠其不住之法。唱无缘之慈。
爰有上人。挺生迦卫。
信美东土。我违西裔。
遇澄什于关中。披林于江澨。
密句不可以无说。奉宣译于瑶缄。
神物不可以终否。宝光晖于铣函。
建神模于岝峉。耸层台于崭岩。
物壮期于必朽。色空在于无灭。
其增旧也。见白黑之弥纶。
其取新也。有丹青之秀发。
惟精惟微兮。等般若而无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