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含光
表奏十三通 其一 唐 · 李含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道士臣含光言。
今月十八日。
品官王游仙宣口敕。
赐臣法衣六副。
又今日将军高力士宣旨。
赐臣御制诗一首。
缣二百疋。
并香炉等。
臣虽在道流。
素无深识。
因遇圣代。
仍荷国恩。
霓裳羽服。
出自天府
神笔睿藻。
顿集微躯。
臣之叨受。
实踰涯分。
臣自婴风疾。
十载有馀。
形衰力弱。
触事俱废。
惟愿香炉致福。
上答圣躬。
终此馀生。
不敢有二。
无任恐惧之至。
其二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道士含光言。
今月二十四日。
中使啖庭瑶及道士唐若倩赍𧵥物并词至山。
即以二月十五日与庭瑶若倩于华阳洞门烧香读词。
兼藏𧵥信。
至暮事毕。
臣又奉敕旨锡号。
并赐法衣。
忽承圣旨。
进退惶惧。
臣以侥倖。
频忝国恩。
功微德薄。
寄情靡所。
不胜悚之至。
因投𧵥已了。
谨遣杨慎奢奉表陈述并谢以闻。
其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窃见紫阳观东隐居先生旧合丹所。
忽生芝草八十一茎。形状瑰奇。
光采秀丽。根凭松石。
气郁兰荃。斯实矌代希有。
当今罕见。伏惟陛下推诚洞府。
展敬无亏。眷言紫阳。
载兴修葺。是以神物繁植。
用表吉祥。凡与知闻。
佥云圣德所感。莫不喜悦。
臣不胜欣跃之至。谨遣杨慎奢先奉表以闻。
今图写形。委曲详辨。
事毕之日。别差使上闻。
其四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臣含光言。今月十八日。
中使啖庭瑶赍御词并香至山。臣即以昨十九日与庭瑶及同法刘行矩等。
诣紫阳观东大横山右。烧香启真。
密宣词旨。以今月依法采芝。
芝草大小八十一茎。笼盛如列。
无任喜惧之至。因庭瑶谨奉表以闻。
其五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臣含光言。
臣弟子唐若倩与前句容县李越成进并奏。
以今日到。
伏承生药院。
素表千茎。
丹化神垆。
光踰九转。
自非圣德至重。
希代神物。
无由卒至。
谨按参同契论此丹云。
王永御。
千秋常存。
既未闻于往日。
实有徵于圣代。
不胜庆跃之至。
谨奉表陈贺以闻。
其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臣虽服膺道法。
而拙于理身。久患风疾。
脚膝无力。入秋以来。
渐觉羸弊。物性所习。
南北异宜。伏望天恩。
许还本土。冀渐医药。
稍延视息。无任区区之至。
其七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昨十四日。
内侍袁思艺宣口敕。以御制送臣归广陵诗一首见赐。
伏惟陛下虚巳应物。巨细无遗。
爰寄睿怀。降兹神笔。
翰兼云篆之妙。词发玉晨之音。
顾惭优渥。捧对无倦。
臣行装已办。即日戒途。
违远阙廷。但深愧恋。
其八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季夏毒热。
伏惟圣躬起居万福。去月八日
中使啖庭瑶至山宣口敕。以所赍缣二百疋并香三合。
令臣于茅山用施斋醮。并赐臣衣两副。
臣谨承圣旨。于紫阳观东郁冈山右。
别立静院。剋取今月二十七日人定启斋。
二十八日寅时为正斋之始。自此之后。
以渐遵行。计至冬间。
法事乃毕。务尽心力。
以求感通。但臣无功。
每蒙赐及。伏增战慄。
今供拟已办。谨遣弟子唐若倩随中使齐令诜奉表以闻。
其九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
晷度环周。
日长南至。
伏惟陛下膺纳乾祐
罄无不宜。
臣等今于茅山为国焚修斋醮。
无任欣悦之至。
谨遣中使啖庭瑶起居。
谨奉表以闻。
其十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前所奏请紫阳观东郁冈山右奉修斋醮。
六月二十七日起首行道。至今月七日冬至日初出时。
缘是斋人及中使齐令诜等。咸见斋坛四远松树
悉有甘露。其色白。
其气香。其味甘。
去坛渐远者。而露亦渐少。
计今凡降甘露松树。都有二百三十株。
谨按道德经称。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
而自均焉。元圣著经。
以为嘉瑞。斋醮遇此。
又为吉祥。敢不以闻。
谨遣弟子唐若倩随中使齐令诜奉表。供进甘露二合。
其十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孟春犹寒。
伏惟圣躬起居万福。去载十二月二十五日
中使啖庭瑶及臣弟子唐若倩等至。伏奉恩敕劳问。
臣蒙赐绢百疋。行道道士赐绢二百疋。
又奉圣旨。以本命紫纹七十疋。
五方纹缯各二十疋。银五百两。
令臣依河图内篇奉修斋谢。并馀功德。
臣爰以去载十二月晦及今载元正之日。先于广陵郡大唐广业大龙兴观
谨修岁节吉斋。以助履新之庆。
今又于茅山紫阳观中。铨举同法有戒行者共营斋。
具讲习之仪。合法。
然后施用。至夏斋毕。
随时上闻。但臣自顾非材。
谬参道法。不意庸浅。
频荷国恩。虽竭愚诚。
岂酬万一。无任悚惧之至。
其十二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仲夏炎热。
伏惟圣躬起居万福。臣先奉圣旨。
令于茅山修奉河图斋谢。频属霖雨。
遂阙施行。至今月八日夜
始就宿启次。九月十日夜
法正斋。并伸礼献次。
十二日江中投璧。以望日设斋饭贤。
自始及终。颇为周悉。
伹臣等学非师授。材愧聪明。
虽谨按成规。而所疑未洗。
不胜惶惧之至。谨遣唐若倩奉表以闻。
其十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含光言。昨十日中使孟游仙赍敕至茅山修功德所。
仰感圣恩。伏增恐惧。
先于此日与诸道士能戒行者。共遵香灯之务。
庶以助国扶教。消灾致福。
但臣等虽班法任。愧乏感通。
区区之心。不敢有二。
因孟游仙使回。谨奉表上谢以闻。
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序 唐 · 李含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原夫赤明始开。云篆肇形于霄极。
炎汉后启。灵文渐布于人间。
西蜀则金阙遗科。东吴则太极传教。
繇是大有秘笈。洞真琼章。
张徐显之于前。陶陆敷之于后。
师资继踵。代生其人矣。
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者。始自太极左仙公元。
后汉桓帝时。居天台上虞山隐身修行。
感太极真人徐来勤下降于仙公之室。以灵宝天书玉字洞真洞元洞神三十六部宝经授之于仙公焉。
仙公在山。精思静念。
数十年间。通神感圣。
山精木鬼。卫护稽首。
沈魂逝魄。悉得超生。
自谓大乘奥旨。可以开导众生。
拯济沈溺。遂于三洞品内。
撮其枢要。纂集忏文。
使令当世偫生。悉闻悉见。
将来多士。易悟易行。
至于无间酆都阿鼻。寒夜三途五苦。
八难九幽。沈滞苦魂。
不遭幽闭。乃及见存过去未来。
所犯新罪宿愆。冤结灾难。
普得法润。俱会正真。
因而流传。当尔之后。
趋恶缘者。百不二三。
悟善因者。十有八九。
是故仙班之业爰备。化导之功既盈。
故立斯文。标于卷首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