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昭五代至宋初 894 — 972
窦巩集追思夷门题处已三稔矣凄然感兴书之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全唐诗补逸
往岁记时梁苑夜,今宵题处洛城秋。
浮生瞥电人何在,怀旧伤心泪迸流。
三径竹风邻笛怨,一庭霜月井梧愁。
妻儿未会予惆怅,只怪灯前不举头。
按:见《宋诗纪事》卷二。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祖庙,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武德舞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明明我祖,天集休明。
神母夜哭,彤云昼兴。
笾豆有践,管籥斯登。
孝孙致告,神其降灵。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祖庙,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积善舞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四言诗 押庚韵
黍稷斯馨,祖德惟明。
蛇告赤帝,龟谋大横。
云行雨施,天成地平。
造我家邦,斡我璿衡。
陶匏在御,醍盎惟精。
或戛或击,载炮载烹。
饮福受胙,舞降歌迎。
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祖庙,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灵长舞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押阳韵
天降祥,汉祚昌。
火炎上,水灵长。
建庙社,洁蒸尝。
罗钟石,俨珩璜。
陈玉豆,酌金觞。
气昭感,德馨香。
祗洛汭,瞻晋阳
降吾祖,福穰穰。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祖庙,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显仁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押东韵
运极金行谢,天资水德隆。
礼神鄜畤馆,布政未央宫
诘旦备明祀,登歌荅茂功。
云轩临降久,星俎荐陈丰。
霭霭沈檀雾,铿锵环佩风。
荧煌升藻藉,肸蚃转珠栊。
尊祖咸韶备,贻孙书轨同。
京坻长有积,宗社享无穷。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祖庙,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章庆舞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押真韵
罘罳晓唱鸡人,三牲八簋斯陈。
雾集瑶阶琐闼,香生绮席华茵。
珠佩貂珰熠爚,羽旄干戚纷纶。
酌鬯既终三献,凝旒何止千春。
阿阁长栖䌽凤,郊宫叠奏祥麟。
赤伏英灵未泯,玄圭运祚重新。
玉斝牺樽潋滟,龙旂凤辖逡巡。
瞻望月游冠冕,犹疑苍野回轮。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祖庙,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观德舞张昭撰辞)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押虞韵
高庙明灵再启图,金根玉辂幸神都。
巢阿丹凰衔书命,入昴飞星献宝符
正换熏弦娱赤子,忽登仙驾泣苍梧
荐樱鹤馆笳箫咽,酌鬯金楹剑佩趋。
星俎云罍兼鲁礼,朱干象箾杂巴渝。
氤氲龙麝交青琐,髣髴锡銮下蕊珠。
荐豆奉觞亲玉几,配天合祖耀璿枢。
受釐饮酒皇欢洽,仰俟馀灵泰九区。
请妙选东宫师傅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宋史》卷二六三《张昭传》
臣闻周家创业七百年,汉氏延洪四百载,非惟天命,抑亦人谋。
臣虽至愚,粗闻其要,叨居谏列,备敢奏陈。
古者人君即位之后,立嫡以为储闱,列土而封子弟。
既尊之以名品,复教之以训词,则骄奢淫逸不萌于心,仁知贤明以习其性。
良繇择正人以为师傅,闻善事益其聪明。
假使中材,亦成良器
凡人善恶之性,多因染习而成,将创无穷,所宜重甚。
窃以元良宗子,邦国本根,或陛下未欲封崇,先宜教导。
所贵识古今之成败,知稼穑之艰难,使骄纵不期于心,正道尝闻于耳。
辄条刍管,仰渎冕旒,事具于后:一、帝王之子,生长深宫。
爰自幼冲,便居逸乐。
目厌雕华之玩,耳烦丝竹之音。
所谓不与骄期,而骄自至。
倘非天生聪惠,神授贤明,持此骄盈,焉能无惑?
苟不预为教导,何以致之磐维?
臣窃见先帝时,皇弟皇子,尽喜俳优
闻无稽玩物之言,则娱心悦耳;
告致理经邦之说,则俛目嚬眉。
入则务饰姬姜,出则思参仆马。
亲宾满座,无非优笑之徒;
食客盈门,罕有贤能之士。
以此知识,以此宗师,必若托以维城,付之主鬯,无难亡之国,无不破之家。
其则非遥,可谓殷鉴。
臣请诸皇子各遵古义,置师傅之官。
如陛下厚之以渥恩,课之以训导,令皇子屈身师事,每日讲说善道。
一日之中,但记一事;
一岁之内,所记渐多。
每至月终,令师傅具录闻奏;
皇子上谒之时,陛下更令侍臣面问。
十中得五,为益良多。
何必读书,自然博识。
既达完危之理,兼知成败之繇,主鬯维城,何往不可?
臣虽识短,事系远图,伏乞陛下询于公卿,以为可否。
一、臣闻古之人君,即位而册太子封拜诸王,究其所繇,盖有深旨。
一则欲尊储闱而作磐石,系我宗枝;
一则欲分嫡庶而辨亲疏,各归名分,使庶不乱嫡,疏不间亲,礼秩有常,邪慝不作。
臣窃见近代圣后贤君,或有失于此道,以此邦家构患,衅隙萌生。
昔隋祖聪明,炀帝亦倾于杨勇
太宗睿圣,魏王终覆于承乾。
臣每读古书,深悲其事,愿于圣代,无此厉阶。
其于卜贰封宗,在臣不敢轻议。
臣请诸皇子于恩泽赐与之间,婚姻省侍之际,依嫡庶而为礼秩,据亲疏而定节文。
示以等威,绝其侥倖。
保宗之道,莫大于斯。
一、臣闻上圣之才,不修崇而合道;
中人之性,随染习而无常。
是故告以话言,束之名教,犹蹈覆车之辙,不师铭座之言。
而况左右全阙正人,染习不闻善事,欲求贤行,其可得乎?
伏见近代师傅之官,所设备员而已,未闻调护太子训导诸王
坐食俸钱,诚为尸禄。
臣请皇子中当为储位者,虽未封拜,先要切磋。
应在朝官寮师傅之官,请每日谒见皇子
或讲论时政,或习熟礼容。
日增月修,有益无损。
在臣愚识,以此为忧。
伏乞陛下付公卿详议,以为可否。
伏惟皇帝陛下仁深拜善,道在励精。
行慈俭而爱生灵,正赏罚而激贞滥。
内外皆无阙政,左右尽是贤臣。
谏者无以措词,多士惟期自励。
臣岂合遽陈狂瞽,辄犯宸严?
但以恩未报于君亲,事实关于国本。
庶裨万一,聊罄再三。
谏畋猎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宋史》卷二六三《张昭传》、《全唐文》卷八六四
太祖初镇太原,每年打鹿于北鄙;
先帝在位,暇日射雁于近郊。
此盖军务之馀,畋游自适。
洎先帝膺图启祚,向明御宇,则宜易彼诸侯之事,肃乎万乘之仪。
而犹因习旧风,失其威重,驰逐原兽,殆无虚日。
臣愚以为事有可畏者四焉:洛都旧制,宫城与禁苑相连,人君宴游,不离苑囿,御马来往,辇路坦夷,不涉荒郊,何忧蹶失?
今则驱驰骖服,涉历榛芜。
此后节气严凝,径涂冻滑,万一有衔橛之变,陛下纵自轻,宗庙社稷何!
所可畏者一也。
又陛下新有四海,宜以德服万邦,今则江、岭未平,淮夷尚梗。
彼初闻陛下革先朝之失政,还太古之淳风,御物以慈,节财以俭,有典有则,不矜不骄,彼必有三苗率服之心,七旬来格之意;
如闻陛下暂游近甸,彼即以为复好畋游。
所可畏者二也。
臣又闻:「作法于凉,其弊犹贪;
作法于贪,弊将何如」?
且打鹿射雁之事新,败轨倾辀之辙在,常宜取鉴,不可因循。
所可畏者三也。
臣又闻:「作事可法,贻厥孙谋」。
若以陛下齐圣广渊之机,聪明神武之量,其可以宴游蒐狩之事少累圣明?
所谓「城中好广眉,城外加半额」,为法之弊,靡不由兹。
所可畏者四也。
伏望陛下居高虑远,慎始图终,思创业之艰难,知守成之不易,念老氏驰骋之戒,树文王忠厚之基,约三驱之旧章,定四时之游幸,始出有节,后不敢违。
加估折纳奏唐明宗天成四年九月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九、《唐文拾遗》卷四六
切见今秋物价绝贱,百姓随地亩纽配钱物,名目多般,皆贱籴供输,极伤农业。
既未能减放贮,请加估折纳斛斗,稍便于民。
又国朝已来,备凶年之法,州府置常平仓,饥岁以赈贫民。
请于天下最丰熟处,折纳斛斗,以仓贮之。
依常平法出纳,则国家常有而民不匮也。
按:《册府元龟》卷五○二,中华书局影印本。
请复法官弹劾故事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臣闻谏官进言,御史持法,实人君之耳目,正邦国之纪纲。
自本朝以来,尤重其任。
今之选授,莫匪端良
然则弹奏之间,尚未申于才用;
使谏诤之道,或未罄于箴规。
俾七人徒历于清华,三院但循于资级,考其志业,孰测短长?
臣请依本朝故实,许御史以法冠弹事。
谏官逐月给谏纸,政事有所不便,并许陈闻。
所冀履班行者,不负于君亲;
有才业者,自分于泾渭。
庶几举职,免有旷官。
陈治道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宋史》卷二六三《张昭传》、《全唐文》卷八六四
臣闻「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者,先儒之丕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前经之至戒。
究观列辟,莫不以骄矜怠惰,有亏盛德。
恭惟太宗贞观之初玄宗开元之际,焦劳庶政,以致太平。
及国富兵消,年高志逸,乃忽守约之道,或贻执简之讥。
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其创业垂统之规,如贞观开元之始。
愿陛下有始有终,无荒无怠。
臣又伏念保邦之道,有八审焉,愿为陛下陈之:夫委任审于材器,听受审于忠邪,出令审于烦苛,兴师审于德力,赏罚审于喜怒,毁誉审于爱憎,议论审于贤愚,嬖宠审于奸佞。
推是八审,以决万机,庶可以臻至治。
汴州衙城门权挂一宫门牌额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汴州在梁室朱氏称制之年,有京都之号。
唐庄宗河南,复废为宣武军。
明宗行幸之时,掌事者因缘修葺衙城,遂挂梁室时宫殿门牌额。
当时识者,或窃非之。
一昨车驾省方,暂居梁苑,臣观衙城内斋阁牌额,一如明宗行幸之时。
无都号而有殿名,恐非典据。
臣窃寻秦汉以来,寰海之内,銮舆所至,多立宫名。
近代隋室于扬州立江都宫,太原立汾阳宫,岐州立仁寿宫。
唐朝太原立晋阳宫,同州立长春宫,岐州九成宫
宫中殿阁,皆题署牌额,以类皇居。
臣伏准故事,请于汴州衙城门权挂一宫门牌额,则其馀斋阁,并可以取便为名。
庶使天下式瞻,稍为宜称者。
奏改乐章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咸》、《大武》也。
周室既衰,王纲不振,诸乐多废,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
秦汉以来,名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
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代因而不改。
贞观作乐之时,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
贞观中有《秦王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
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废。
俟国家偃伯灵台,即别召工师更其节奏。
今改其名,具书如左。
祖孝孙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请改《治安》之舞;
武舞曰《凯安》之舞,请改为《振德》之舞。
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
《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
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
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
请改十二和乐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周朝奏六代之乐,即今二舞之类是也。
其宾祭常用,别有九夏之乐,即《肆夏》、《皇夏》等是也。
梁武帝善音乐,改九夏为十二雅。
前朝祖孝孙改雅为和,示不相沿也。
臣今改和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也。
十二成乐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之乐,请改为《禋成》;
祭地祇奏《顺和》,请改为《顺成》;
祭宗庙奏《永和》,请改为《裕成》;
祭天地宗庙登歌奏《肃和》,请改为《肃成》;
皇帝临轩奏《大和》,请改为《政成》;
王公出入奏《舒和》,请改为《弼成》;
皇帝食举及饮宴奏《休和》,请改为《德成》;
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正和》,请改为《禋成》;
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成和》,请改为《允成》;
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请改为《庆成》;
郊庙俎入奏《雍和》,请改为《骍成》;
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请改为《寿成》。
祖孝孙元定十二和曲,开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
凡制作礼法,动依典故。
梁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十二律之变。
辄益三和,有乖稽古。
又缘祠祭所用,不可尽去,臣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奏《宣和》,请为《师雅》之乐。
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奏《祴和》,请废,同用《弼成》;
享先农耕藉奏《丰和》,请废,同用《顺成》。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乐等曲,今具录合用处所及乐章首数,一一条例在下。
尊师傅讲论经义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臣闻江海不让于细流,所以成其大;
山岳不让其撮土,所以成其高;
王者不倦昌言,所以成其圣。
臣历观前代,乃至近朝,遍阅圣君,无不好学。
楚灵王军中决胜,不忘倚相之书;
汉高帝马上争衡,犹听陆生之说。
遂得宸谋益治,宗社延长。
伏惟皇帝陛下缵禹丕图,受尧成法。
春秋鼎盛,四聪不惑于咨询;
廊庙谋深,六艺何妨于讲习?
古者或立儒宫,或开文馆,旁求岩穴之士,延纳草泽之才。
虽有前规,伏恐未暇。
况国家设官分职,选贤任能。
有辅弼讲其国经,有师傅启其言路。
可以谈天人之际,可以陈理乱之繇。
但能属耳于典谟,何必服膺于卷轴?
伏望陛下听政之馀,数召近臣,讨论经义。
所冀熟三纲五常之要,穷九畴八政之源。
纵无取于儒冠,犹冀贤于博弈。
押班宰相等不随庶官俱拜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文献通考》卷一○七
文武常参官每日于正衙立班,閤门使宣不坐后,百寮俱拜。
旧制唯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各缘提举赞扬,所以不随庶官俱拜。
唐天成末,议者不悉朝仪,遽违旧典,遂令押班之职一例折腰。
此则深忽礼文,殊乖故实。
宰相居庶寮之首,御史持百职之纲,严肃禁庭,纠绳班列,虑于拜揖之际,或爽进退之宜。
于是凝立静观,检其去就。
若令旅拜旅揖,实恐非宜。
况事要酌中,恭须近礼。
人臣爱主,不在于斯。
通事舍人职司赞导,比者两班进退,皆相其仪。
今则在文班武班之前,居一品二品之上,端笏齐拜,礼实未闻。
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并请依天成三年以前礼例施行,无至差忒。
请改定十道图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内铨见行用《十道图》。
除旧雒都、并都外,有新升京都及节度防禦团练等,名目不一。
又自明宗已来,回避庙讳,所改州县名,多未结入《十道图》。
铨司入官之时,格式旋简元敕施行,未曾添入《十道图》,无所准的。
请下当司改定。
覆议册四庙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臣前月中预都省集议宗庙事,伏见议状,于亲庙外请别立始祖一庙。
近奉中书门下牒,再令百官于都省议定闻奏者。
臣读十四代史书,见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
惟殷、周二代,以稷、契为太祖
《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郑玄注云:此周制也。
七者,太祖后稷及文王、武王与四亲庙也。
又曰:殷人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也。
夏后氏立五庙,不立太庙,唯与二昭二穆而已。
据《王制》郑玄所释,即殷周以稷、契为太祖夏后氏太祖,亦无追谥之庙。
自殷、周以来,时更十代,皆于亲庙之中,以有功者为太祖,无追崇始祖之例。
共引今古,即恐词繁;
事要證明,须陈梗概。
汉以高祖父太上皇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号,高帝自为高祖
魏以曹公相汉垂三十年,始封于魏,故为太祖
晋以宣王辅魏室有功,立为高祖
景帝始封于晋,故为太祖
宋氏先世,官阀卑微,虽追崇帝号,刘裕自为高祖
南齐高帝之父,位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得为太祖高帝自为太祖
梁武帝父顺之,佐祐齐室封侯,位至领军、丹阳尹,虽不受封于梁,亦为太祖
陈武帝父文赞,生无名位,以武帝功,梁室赠侍中封义兴公
武帝即位,亦追为太祖
周闵帝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于周,故为太祖
隋文帝父忠,辅周室有大功,始封于隋,故为太祖
唐祖神尧祖父虎,为周上柱国隋代追封唐公,故为太祖
唐末梁室朱氏有帝位,变四庙。
朱公先世无名位,虽追册四庙,不立太祖,朱公自为太祖
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之成例也。
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汉、魏之制,非有功、德,不得立为祖、宗。
殷、周受命,以稷、契有大功于唐、虞之际,故追尊为太祖
自秦、汉之后,其礼不然,虽祖有功,乃须亲庙。
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證明。
秦称造父之后,不以造父为始祖。
汉称唐尧、刘累之后,不以尧、累为始祖。
魏称曹参之后,不以为始祖。
晋称赵将司马卬之后,不以为始祖。
汉楚元王之后,不以元王为始祖。
齐、梁萧何之后,不以何为始祖。
太邱长陈寔之后,不以为始祖。
元魏李陵之后,不以为始祖。
后周神农之后,不以神农为始祖。
杨震之后,不以为始祖。
皋陶、老子之后,不以皋陶、老子为始祖。
唐高宗皇帝则天武后临朝,革唐周,更立七庙,仍追册周文王姬昌为始祖。
此盖当时附丽之徒,不谙故实,武立姬庙。
乖越以来,曲台之人,到今嗤诮。
臣远观秦、汉,下洎周、隋,礼乐衣冠,声名文物,未有如唐室之盛也。
武德议庙之初,英才间出。
温、魏、颜、虞通今古,封、萧、薛、杜达礼仪
制度宪章,必有师法。
夫追先祖之仪,起于周代
据《史记》及《礼》经云:「武王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尊为天子,宗庙享之。
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
据此言之,周武虽祀七世,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
故自东汉以来,有国之初,多从四庙,从周制也。
况殷因夏礼,汉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
请依隋、唐有国之初,创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太祖
谨议以闻。
覆减祀祭用犊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今月十二日,伏蒙宸慈召对,面奉圣旨,以每年祀祭多用太牢,念其耕稼之勤,更备牺牲之用,比诸豢养,特可悯伤,令臣寻讨故事,可以他牲代否。
臣仰禀纶言,退寻礼籍。
三牲八簋之制,五典六乐之文,著在典彝,迭相沿袭,累经朝代,无所改更。
臣闻古者燔黍捭豚,尚多质略;
近则梁武面牲笋脯,不可宗师。
虽好生之德则然,于奉先之议太劣。
盖礼主于敬,孝本因心。
黍稷非馨,鬼神飨德。
不必牲牢之巨细,笾豆之方圆。
茍血祀长保于宗祧,而牲俎何须于茧栗?
但以国之大事,儒者久行,易以他牢,恐未为便。
以臣愚见,其南北郊、宗庙、社稷、朝日夕月等大祠,如皇帝亲行事,备用三牲;
如有司摄行事,则用少牢以下。
虽非旧典,贵减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