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唐玄度
九经字样序表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臣闻秦焚诗书。
塞人视听。
汉兴典籍。
以广聪明。
伏以龟鸟之文。
去圣弥远。
点画讹变。
遂失本源。
今陛下运契黄虞。
道从经籍。
观人文以成俗。
念鸟迹之乖方。
繇是遂微臣之上请。
许于国学创立石经。
仍令小臣覆。
定字体。
谬当刊校。
誓尽所知。
大历中
司业张参掇众字之谬。
著为定体。
号曰五经文字
专典学者。
实有赖焉。
臣今参详。
颇有条贯。
传写岁久。
或失旧规。
今删补冗漏。
一以正之。
又于五经文字本部之中。
采其疑误旧未载者。
撰成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文。
其偏傍上下本部所无者。
乃纂为杂辨部以统之。
若体画全亏者。
则引文以證解。
于雅言执礼
诚愧大儒。
而辨体观文
式遵小学
其声韵谨依开元文字。
避以反言。
但纽四声。
定其音旨。
今条目已举。
刊削有成。
愿竭愚衷。
以资后学。
开成丁巳岁序谨上。
奏九经字样状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太和七年十二月五日敕。
覆定九经字体者。
今所详覆
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
其旧字样。
岁月将久。
点画参差。
传写相承。
渐致乖误。
今并依字书。
参详改正讫。
诸经之中。
别有疑阙。
旧字样未载者。
古今体异。
隶变不同。
如总据说文。
即古体惊俗。
若依近代文字。
或传写乖讹。
今与校勘官同商较是非。
取其适中。
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或经典相承。
与字义不同者。
具引文以注解。
今刊削有成。
请附于五经字样之末。
用證纰误。
九经字样牒文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右。国子监奏。
得覆定石经字体官翰林待诏朝议郎权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唐玄度状。准大和漆年拾贰月伍日敕。
覆定九经字体者。今所详覆
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其旧字样。
岁月将久。点画参差。
传写相承。渐致乖误。
今并依字书。参详改正讫。
诸经之中。别有疑阙。
旧字样未载者。古今体异。
隶变不同。如总据说文。
即古体惊俗。若依近代文字。
或传写乖讹。今与校勘官同商较是非。
取其适中。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壹卷。
或经典相承。与字义不同者。
具引文以注解。今刊削有成。
请附于五经字样之末。用證纰误者。
其字样谨随状进上。谨具如前。
中书门下国子监牒。奉敕宜依。
牒至准敕故牒。开成二年八月十二日牒。
论十体书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古文。黄帝苍颉所造。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观察众象。而为古文。
暨嬴氏之代。法务径促。
隶书是兴。古文殆绝。
汉鲁恭王孔子旧宅。得尚书论语孝经。
皆科斗文字是也。又河内女子坏老君屋。
得古文二篇。乃书之秦誓顾命也。
或绝尘之客。高蹈远游。
深岩邃谷。丹经秘诀。
往往遇之。今之所传。
是其遗文也。大篆。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造。始变古文。
著大篆十五篇。秦焚诗书。
惟易与此篇得全。遇王莽之乱。
此篇亡失。建武中曾获九篇。
章帝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
十有二三。暨晋世此篇都废。
今略传字体而已。八分。
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以古书字形少波势。
乃作八分楷法。始有楷法也。
其后师宜官蔡邕梁鹄善之。故蔡邕劝学篇云。
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小篆。
秦丞相李斯所造。妙于篆法。
乃删改史籀大篆而为小篆。其铭题钟鼎及作符玺。
至今用焉。为楷隶之祖。
乃不易之轨也。书曰。
作谟作则。其之谓也。
今相承或谓之玉筋篆。飞白。
汉灵帝饰理鸿都门。时陈留蔡邕所撰圣皇篇待诏门下。
见役工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
归而为飞白书。汉末魏初。
并以题署宫阁。后有张敬礼者。
隐居好学。独师法。
备极其妙。倒薤篆。
仙人务光辞汤之禅。隐于清泠之陂。
植薤而食。清风时至。
见叶交偃。象为此书。
以写太上紫经三卷。光遂远游。
时有得此者。因传焉。
散隶。黄门郎卫巨山所作。
祖觊父瓘。皆虫篆草隶著名。
巨山幼得其法。又创造散隶体。
及著四体书势。古今并皆法之。
悬针。后汉章帝建初中秘书郎曹喜所造。
工篆隶著名。尤善垂露之法。
后代行之。用此以书题五经篇目。
鸟书。周史官史佚所撰。
粤在文代。用雀集户。
降及武朝。丹鸟流室。
今鸟书之法。是写二祥者也。
用此以书题幡者。取其飞腾轻疾耳。
一说鸿燕有去来之信。故象之也。
垂露。汉曹喜所造。
以工篆闻于京师章帝见而善之。
又作垂露法。字如悬针而势不纤。
阿那若浓露之垂。蔡邕劝学篇云。
扶风曹喜建初称善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