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吴兢唐 670 — 749
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其一 唐 · 吴兢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秾华从妇道,釐降适诸侯。
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
关雎方作训,鸣凤自相求。
可叹凌波迹,东川遂不流。
其二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吹箫
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
盩绶哀荣备,游轩宠悼彰。
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
无复秦楼上吹箫凤皇
拟采桑曲 唐 · 吴兢
罗敷十五六,采桑城南道。
按:(见宋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早梅芳》之二注引)。
乞典郡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臣自掌史东观。十有七年。
岁序徒淹。勤劳莫著。
不能勒成大典。垂诫将来。
顾省微躬。久妨贤路。
乞罢今职。别就他官。
至于理人之政。在尤所详晓。
望令试典一郡。刺举外台
必当效绩循良。不负朝寄。
父致仕巳来。俸料斯绝。
所冀禄秩稍厚。甘脆有资。
乌鸟之诚。幸垂矜察。
让夺礼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草土臣言。伏奉去年八月十日恩敕。
追臣赴京。起复尚书水部郎中
依旧兼判刑部郎中知国史事。闻命惊号。
心手无措。臣中谢
臣行负幽明。祸延所怙。
衔哀茹血。五情崩溃。
卜邻之训。永慕不追。
陟岵之感。穷冤已及。
但心同木石。未能自死。
岂悟皇明。旋加辟命。
且臣闻在家称孝。居国必忠。
苟违斯理。实亏礼教。
焉有躬婴荼毒。而迹忝南史。
首伏苫庐。而名叨东观。
将何以发挥帝典。袖贬人伦。
定一代之是非。为百王之准的。
臣不敢远喻前古。广饰浮辞。
自近岁以来起复者。则有御史大夫解琬黄门侍郎张说工部侍郎苏颋
皆诉哀陈。特蒙矜遂。
此实成例。窃敢庶几。
伏愿陛下敦孝理之风。全通丧之典。
追收纶涣。俯纳恳诚。
许其毕疚私庭。终服凶次。
获申负土之礼。用展攀柏之悲。
则虽死之年。犹生之日。
无任荒迫之至。谨遣臣大学生终奉表陈乞以闻。
第二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草土臣言。
频表乞哀。
诚辞已罄。
未蒙矜亮。
奖喻弥切。
鞠躬周章。
倍增号震。
臣闻自昔墨缞。
本因兵革。
权宜变礼。
不为文儒。
后来浮薄。
罕存丧纪。
事匪军容。
亦从权夺。
陛下休明抚运。
景业惟新。
伏望革近代之浇漓。
复先王之至德。
史官之任。
为代准的。
若苟亏情理。
辄徇恩荣。
腼目强颜。
操书事。
适足玷圣朝之孝理。
何以树终古之风声。
特乞天慈。
少加矜察。
使毕情苫。
少申悲露。
则天地之恩。
实为至厚。
臣子之道。
幸此克全。
无任恳迫之至。
谨诣朝堂路左奉表乞哀以闻。
第三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草土臣言。臣去秋九月一日冒死哀诉。
冀得终服私门。天眷犹邈。
未垂哀察。跼影穷号。
罔知自寘。又奉十一月二日敕。
史馆要才。须从权夺。
令州县敦谕发遣者。伏对崩号。
触绪屠裂。臣某中谢
臣孝亏诚感。奄遘悯凶。
沥胆衔荼。崩心茹棘。
尪骸残喘。岂冀生全。
天泽曲私。屡加夺命。
令居史阁。是掌记言。
臣昔忝此官。十有馀载。
才轻寄重。答效无施。
未能袖贬有章。使人伦知劝。
典谟大训。与日月俱悬。
即微臣平日。其旷职如此。
今心形陨越。荒疾失图。
宁可重处南董之司。频叨之列。
实贻贪禄之咎。更招废礼之辜。
顾视等夷。何施面目。
且三年之制。贵贱同遵。
四时之悲。几筵是托。
乞归身苫。趋侍茔。
既不负素心。亦不玷皇化
干黩已屡。伏待刑书
无任崩迫之至。谨诣朝堂路左奉表乞哀以闻。
为桓侍郎侍中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臣彦范言。
伏奉恩制。
除臣侍中
光大之命。
忽降望表。
颠越之惧。
顿积心涯。
臣某闻君子树功。
心在利物。
义夫建策。
口不言赏。
故田畴以责塞为(阙十六字)趾达于闾里筮仕本祈于州县。
属天道贞观。
功能咸录。
曾未一纪。
殆将十迁。
二入宪司
莫禁奸宄。
再升会府
宁裨准绳。
掌棘木之刑。
讼声讵弭。
受羽林之寄。
军容未肃。
循省知惧。
寝兴弗遑。
顷逆竖等潜搆祸端。
窃窥神器。
外结凶党。
阴怀密图。
则天大圣皇帝天纵睿明。
察之于将兆。
陛下性命神武。
擒之于发机。
臣职统士卒。
受命枭斩。
此宗社之福也。
陛下之明也。
臣何力之有焉。
金紫佩腰。
已亏于曩节。
貂蝉冠首。
胡颜于后命。
不出旬朔。
顿越等伦。
臣知不可。
物议谁塞。
臣又闻暴进者罹咎。
知止者无辱。
诗有匪服之议。
易著折足之诫。
历考前载。
益用惶惑。
且赏罚之柄。
国之大典。
罚一罪使天下革心。
赏一人使天下知劝。
今皇极肇建。
明命初基。
惠化始覃。
而赏劝失中。
此臣所以固让也。
况此官出纳帝命。
喉舌王言。
政之理乱。
实所攸系。
岂可以微蚋之力。
能负邱山。
一苇之航。
克济溟渤。
伏愿览任官惟贤之旨。
察量能受职之义。
寝巳施之泽。
鉴不夺之诚。
幸甚幸甚。
谏畋猎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言。伏见明制。
来年五月五日幸东都。道路皆以陛下至长春宫及沙苑。
当有畋猎之事。今东土耆艾。
关河士女。莫不欣跃舞忭。
翘望帝车。延颈企踵。
所思者德。伏愿陛下举无失礼。
动则有章。诗云。
敬慎威仪。惟人之则。
愚臣以山陵始毕。甫及逾年。
陛下缞服虽除。心丧未巳。
四海之内。八音尚遏。
岂可遽将犬马为娱。鹰隼是务。
必或如此。则恐伤人子之道。
亏天地之经。欲令万方。
何所取则。况礼经云。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之。
陛下既俯顺当时之请。唯行易月之制。
奈何更盘于游畋。以徇从禽之乐。
岂可谓明王之孝理天下乎。而望德教加于百姓。
必不可得也。昔鲁侯观鱼于棠。
春秋尚列其戒。陛下若既葬而猎。
后代岂不为刺。且驰骛山泽之间。
经过林薄之下。水谷之危未远。
衔策之变不恒。伏愿陛下重慎防微。
须为社稷自爱。老子曰。
我无为而人自化。我无欲而人自朴。
诗云。尔之教矣。
人胥效矣。由是观之。
居上者必慎所好。愚臣职居待问。
兼掌史笔。窃以君举必书。
位在无隐。既闻众所流议。
实恐有玷圣猷。区区之诚。
唯在于此。辄敢冒死上陈。
伏愿留神省察。恕此狂斐之罪。
谏十铨试人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臣闻易称君子思不出其位。言各止其所。
不侵官也。此实百王准的。
伏见敕旨。令韦抗等十人分掌吏部铨选。
及试判将毕。递召入禁中决定。
虽有吏部尚书侍郎。皆不得参其事。
议者皆以陛下曲受谗言。不信于有司也。
然则居上临人之道。经邦纬俗之规。
必在推诚。方能感物。
抑又闻用天下之智力者。莫若使天下信之。
汉光武置赤心于人腹。良有旨哉。
魏明帝尝卒至尚书省尚书令陈矫跪问曰。
陛下欲何之。帝曰。
欲按行省司文簿。曰。
此是臣之职分。陛下非所宜临。
若臣不称职。则就黜退。
陛下宜即还宫。帝惭而返。
陈平丙吉者。汉家之宰相也。
尚不对钱谷之数。不问路死之人。
故上自天子。至于卿士
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
况我大唐万乘之君。卓绝千古之上。
岂得下行选事。顿取怪于朝野乎。
凡是选人书判。并请委之有司。
仍停此十铨分选。复以三铨还有司。
上贞观政要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言。臣愚比尝见朝野士庶。
有论及国家政教者。咸云若陛下之圣明。
克遵太宗之故事。则不假远求上古之术。
必致太宗之业。故知天下苍生所望于陛下者。
诚亦厚矣。易曰。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今圣德所感。
可谓深矣。窃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
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虽唐虞舜夏禹殷汤。
周之文武。汉之文景。
皆所不逮也。至如用贤纳谏之美。
垂代立教之规。可以宏阐大猷。
增崇至道者。并焕乎国籍。
作鉴来叶。微臣以早居史职
莫不成诵在心。其有委质策名。
立功树德。正词鲠义。
志在匡君者。并随事载录。
用备劝戒。撰成一帙十卷。
合四十篇。仍以贞观政要为目。
谨随表奉进。望纡天鉴。
择善而行。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易不云乎。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
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
昔殷汤不如伊尹耻之。
陛下傥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
诗云。念我皇祖。
陟降庭止。又云。
无忝尔祖。聿修厥德。
此诚钦奉祖先之义也。惟陛下念之哉。
则万方幸甚。不胜诚恳之至。
谨奉表以闻。谨言。
请总成国史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臣往者长安景龙之岁。
左拾遗起居郎修国史
时有武三思张易之昌宗纪处讷宗楚客韦温等。
相次监领其职。
三思等立性邪佞。
不修宪章。
苟饰虚词。
殊非直笔。
臣愚以为国史之作。
在乎善恶必书。
遂潜心积思。
别撰唐书九十八卷。
唐春秋三十卷。
用藏于私室。
虽绵历二十馀年。
尚刊削未就。
但微臣私门凶衅。
顷岁以丁忧去官。
自此便停知史事。
窃惟帝载王言。
所书至重。
傥有废绝。
实深忧惧。
于是弥纶旧纪。
重加删辑。
虽文则不工。
而事皆从实。
断自隋大业十三年
迄乎开元十四年春三月
即皇家一代之典。
尽在于斯矣。
既撰将成此书于私家。
不敢不奏。
又卷轴稍广。
缮写甚难。
特望给臣楷书手三数人。
并纸墨等。
至绝笔之日。
当送上史馆
中宗皇帝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今闻道路云云。
皆言贼臣等窃议。
安国相王连谋于重俊。
共加罗织。
将欲寘于法。
臣既忝职谏曹。
安敢不奏。
臣闻庶物不可以自生。
阴阳以之亭育。
大宝不可以独守。
子弟成其藩翰
武王圣主也。
成王贤嗣也。
封建鲁卫
以扶社稷。
所以龟鼎相传。
七百馀载。
始皇昭襄之业。
承战争之弊。
忽先王之典制
比宗亲于黔首。
孤立无辅。
二代而亡。
及诸吕用权。
将倾刘氏。
朱虚为其心腹。
绛侯作其爪牙。
刘氏复安。
岂非宗子之力欤。
国之安危。
在于藩屏。
故设官分职。
先亲后疏。
诗云宗子维城。
书云九族既睦。
自文明之后。
皇运中衰。
国之祚裔。
不绝如线。
洎陛下龙兴
恩被骨肉。
搜谪窜于炎障。
复衣冠于庭阙。
万国欢心。
孰不庆幸。
安国相王实陛下之同气。
六合至广。
亲莫加焉。
但贼臣等日夜同谋。
必欲寘于极法。
此则祸乱之渐。
不可不察。
相王之仁孝。
幽明共知。
顷遭荼苦。
哀毁过制。
以陛下为性命。
亦陛下之手足。
大孝于父母。
而恶于兄弟者。
未之有也。
若信任邪佞。
委之于法。
必伤陛下之恩。
失天下之望。
所谓芟刈股肱。
独任胸臆。
方涉江汉。
弃其舟楫。
可为寒心。
可为恸哭。
自昔剪伐枝干。
委权异族者。
未有不丧其宗社也。
何以明之。
秦任赵高
卒致倾败。
汉委王莽
遂成篡逆。
晋家以自相鱼肉。
寰瀛鼎沸。
隋皇以猜忌子弟。
海县尘飞。
验之覆车。
安可重迹。
是以任之以权。
虽疏必重。
夺之以势。
虽亲必轻。
臣又闻之。
根朽则木枯。
源涸则流竭。
子弟者国之根源。
岂可使其朽竭哉。
先王所以广封树。
存亲亲。
使谋孙翼子。
柯叶硕茂。
况皇家枝干。
零落无几。
方之先朝。
十不存一。
自陛下登极。
于今四纪。
一子以弄兵被诛。
一子以愆失远任。
惟此一弟。
朝夕左右。
斗粟尺布之刺。
可不慎焉。
苍蝇之诗。
诚可畏也。
昔者谤书盈箧
难明于主君。
谗言三至
见疑于慈母
伏愿陛下降明制。
晓偫邪。
使忠臣孝子。
知友于之爱。
奸佞庸回。
执谗慝之口。
下全棠棣之美。
上慰罔极之心。
德教加于兆人。
风化流于千载。
则偫生幸甚。
臣本布衣。
匪求官达。
圣明过听。
拔齿诤臣。
不胜受恩之甚。
谨昧死谠言。
轻渎天威。
伏增战汗。
元宗皇帝纳谏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
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
不敢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
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
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
欲闻已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
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
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汉高帝周昌之对。晋武帝刘毅桓灵之讥。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
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
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
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
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
下必知之。故郑人欲毁乡校。
子产不听也。陛下初即位。
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
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
挠直就曲。斲方为刓。
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
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
莫盛于纳谏。故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又曰。朝有讽谏。
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忠谏之有益如此。
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已过。
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不肖之主。自谓圣智。
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逄而灭于汤。
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夫与理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人将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
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
呜呼。惟陛下深鉴于兹哉。
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莫巳若。
而讳●憎谏。乃曰。
有谏我者。当时不杀。
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
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帝以为讪巳。
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
出为河池郡董纯谏无幸江都
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
去而不顾。外虽有变。
朝臣钳口。帝不知也。
身死人手。子孙剿绝。
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
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
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
自谓已长。若使达者大匠
诋诃商略。则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听断。
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
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
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
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
与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
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上心未谕于下。
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受人。
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
特加宠荣。待以不次。
则失之东隅。冀得之桑榆矣。
大风陈得失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春以来。亢阳不雨。
六月戊午。大风拔树。
坏居人庐舍。传曰。
欲德不用。厥灾旱。
上下蔽隔。庶位踰节。
阴侵于阳。则旱灾应。
又曰。政悖德隐。
厥风发屋坏木。阴类大臣之象。
恐陛下左右。有奸臣擅权。
怀谋上之心。臣闻百王之失。
皆由权移于下。故曰人主与人权。
犹倒持太阿。授之以柄。
夫天降灾异。欲人主感悟。
愿深察天变。杜绝其萌。
且陛下承天后和帝之乱。府库未充。
冗员尚繁。户口流散。
法出多门。赇谒大行。
趋竞弥广。此弊未革。
实陛下庶政之阙也。臣不胜惓惓。
愿斥屏偫小。不为慢游。
出不御之女。减不急之马。
明选举。慎刑罚。
杜侥倖。存至公。
虽有旱风之变。不足累圣德矣。
谏东封不宜射猎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陛下爰自雒邑
将告禅岱宗
行经数州。
屡以畋猎为事。
伏恐外荒之攸渐成。
非致理之所致。
况陈封告成。
礼容甚大。
伏愿罢此游畋之事。
克备文物之仪。
贞观时
太宗文皇帝凡有巡幸。
则博选识达古今之士。
以在左右。
每至前代兴亡之地。
皆问其所繇。
用为鉴诫。
伏愿陛下遵而行之。
则与夫骋奔马于涧谷。
要狡兽于丛林。
不慎垂堂之危。
不思驭朽之变。
安可同年而较其优劣。
贞观政要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唐良相
侍中安阳中书令河东公。
以时逢圣明。
位居宰辅。
寅亮帝道。
弼谐王政。
恐一物之乖所。
虑四维之不张。
每克已励精。
缅怀故实。
未尝有乏。
太宗时政化。
良足可观。
振古而来。
未之有也。
至于垂代立教之美。
典谟谏奏之词。
可以宏阐大猷。
增崇至道者
爰命不才。
备加甄录。
体制大略。
咸发成规。
于是缀集所闻。
参详旧史。
撮其指要。
举其宏纲。
词兼质文。
义在惩劝。
人伦之纪备矣。
军国之政存焉。
凡一帙一十卷。
合四十篇。
名曰贞观政要。
庶乎有国有家。
克遵前轨。
择善而从。
则可久之业益彰矣。
可大之功尤著矣。
岂必祖述
宪章文武而巳哉。
其篇目次第。
列之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