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司马贞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议曰。今文孝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本。
刘向以此本参校古文。省除繁惑。
定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云是郑元所注。
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其故。往贤共疑焉。
荀昶范煜以为郑注。故集解孝经。
具载此注。而其序以郑为主。
是先达博选。以此注为优。
且其注纵非郑氏所作。而义旨敷畅。
将为得所。其数处小有非稳。
实亦未爽经传。其古文二十二章。
出孔壁。先是安国作传。
缘遭巫蛊。代未之行。
荀昶集注之时。尚有孔传。
中朝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学。
妄作此传。假称孔氏。
辄穿凿改更。又为作闺门一章。
刘炫诡随。妄称其善。
且闺门之义。近俗之语。
宣尼之正说。按其文云。
闺门之内。具礼矣乎。
严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也。
是比妻子于徒役。文句凡鄙。
不合经典。又分庶人章。
从故自天子以下。别为一章。
仍加子曰二字。然故者连上之词。
即为首章。不合言故。
是古文既亡。后人妄开此等数章。
以应二十二章之数。非但经文不真。
抑亦传习浅伪。至注用天之时因地之利。
其略曰。脱衣就功。
暴其肌体。朝暮从事
露发涂足。少而习之。
其心安焉。此语虽旁出诸子。
而引之为注。何言之鄙俚乎。
与郑氏之所云。分别五土。
视其高下。高田宜黍稷。
下田宜稻麦。优劣悬殊。
曾何等级。今议者欲取近儒诡说。
残经缺传。而废郑注。
理实未可。望请准式孝经。
郑注与孔传依旧俱行。又注老子道德经者。
实谓言。注家多罕穷厥旨。
河上公盖凭虚立号。汉史实无其人。
然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
其词近。其理宏。
小足以修身洁诚。大足以宁人安国。
河上公虽曰注书。即文立教。
皆体指明近。用斯可谓知言矣。
王辅嗣雅善谈。颇深道要。
穷神用乎橐籥。守静默于牝。
其理畅。其旨微。
在于学。颇是所长。
至若近人立教。修身宏道
则河上为得。今请望王河二注。
令学者俱行。又按刘向七略。
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久矣。
所存者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经簿云。
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
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
子夏传残缺。时六卷。
今二卷。知其书错谬多矣。
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
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
又今秘阁有子夏传薛虞记。其质粗略。
旨趣非远。无益后学。
不可将帖正经。谨议。
史记索隐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史记者。
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
自以承五百之运。
继春秋而纂是史。
其褒贬覈实。
颇亚于邱明之书。
于是上始轩辕
下讫天汉。
作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系家。
七十列传。
凡一百三十篇。
始变左氏之体。
而年载悠邈
简册阙遗。
勒成一家。
其勤至矣。
又其属稿
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
及诸子百家之书。
而后贯穿经传。
驰骋古今。
错综檃括。
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
故其意难究详矣。
比于班书。
微为古质。
故汉晋名贤。
未知见重。
所以魏文侯听古乐则惟恐卧。
良有以也。
逮至晋末。
中散大夫东莞徐广
始考异同
作音义十三卷。
宋外兵参军裴骃
又取经传训释作集解。
合为八十卷。
虽粗见微意。
而未穷讨论。
南齐车录事邹诞生
亦作音义三卷。
音则微殊。
义乃更略。
尔后其学中废。
贞观中
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
达学宏才。
钩深探赜。
又作音义二十卷。
比于徐邹。
音则具矣。
残文错节。
异音微义。
虽知独善。
不见旁通。
欲使后人从何准的。
贞謏闻陋识。
颇事钻研。
而家传是书。
不敢失坠。
初欲改更舛错
裨补疏遗
义有未通。
兼重注述。
然以此书残缺虽多。
实为古史。
忽加穿凿。
难允物情。
今止探求异闻
采摭典故。
解其所未解。
申其所未申者。
释文演注。
又为述赞。
凡三十卷。
号曰史记索隐
虽未敢藏之书府。
亦欲以贻厥孙谋云。
史记索隐后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太史公纪事。上始轩辕
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
及传记诸子。其间残缺盖多。
或访搜异闻。以成其说。
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微。
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
班氏之书。成于后汉
彪既依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
且又兼采众贤。偫理毕备。
故其旨富。其词文。
是以近代诸儒。共所钻仰。
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
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所以于文无所滞。
于理无所遗。而太史公之书。
既上序轩黄。中述战国
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以旧俗风谣。
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
然古今为注解者绝省。音义亦希。
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
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
近代鲜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广
作音义一十卷。惟记诸本异同。
于义少有解释。又中兵郎裴骃
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
合为八十卷。见行于代。
仍云亦有音义。前代久以散亡。
南齐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
音则尚奇。义则罕说。
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
其先人曾从彼公受业。或音解随而记录。
凡三十卷。隋季散乱。
遂失此书。伯庄贞观之初
奉敕于宏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
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三十卷。
音乃周备。义则更略。
惜哉。古史微文。
遂由数贤秘宝。故其学殆绝。
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
不睹其书。崇文馆学士嘉会
独善此书。而无注义。
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
初以残缺处多。兼鄙褚少孙诬谬。
因愤发而补史记。遂兼注之。
然其功殆半。乃自惟曰。
千载古史。良难䌷绎。
于是更撰音义。重作赞述。
盖欲以剖盘根之错节。遵北辕于司南也。
凡为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云
补史记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太史公。古之良史也。
家承二正之业。人当五百之运。
兼以代为史官。亲掌图籍。
慨春秋之绝笔。伤旧典之阙文。
遂乃错综古今。囊括记录。
本皇王之遗事。采人臣之故实。
爰自黄帝。迄于汉武
历载悠邈。旧章罕补。
渔猎则穷于百氏。笔削乃成于一家。
父作子述。其勤至矣。
然其叙劝褒贬。颇称折衷。
后之作者。咸取则焉。
夫以首创者难为功。因循者易为力。
自左氏之后。未有体制。
而司马公补立纪传规模。别为书表题目。
观其本纪十二。象岁星之一周。
八书有八篇。法天时之八节。
十表放刚柔十日。三十世家比月有三旬。
七十列传取悬车之暮齿。百三十篇象闰馀而成岁。
其间礼乐刑政。君举必书。
福善祸淫。用垂炯诫。
事广而文局。词质而理畅。
斯亦尽美矣。而有未尽善者。
具如后论。虽意出当时。
而义非经远。盖先史之未备。
成后学之深疑。借如本纪叙五帝而阙三皇。
世家载列国而有外戚。邾许春秋次国。
略而不书。张吴敌国蕃王。
抑而不载。并编录有阙。
窃所未安。又列传所著。
有管晏及老子韩非。管晏乃齐之贤卿。
即如其例。则延陵
郑之子产。晋之叔向
卫之史鱼。盛德不阙。
何为盖阙。伯阳清虚为教。
韩子峻刻制法。静躁不同。
德刑斯舛。今宜柱史共漆园同传。
公子与商君并列。可不善欤。
其中远近乖张。词义舛駮。
或篇章倒错。或赞论粗疏。
盖由遭逢非罪。有所未暇。
故十篇有录无书是也。然其网络古今。
叙述惩劝。异左氏之微婉。
有南史之典实。所以扬雄班固等咸称其有良史之才。
盖信乎其然也。后褚少孙亦颇加补缀。
然犹未能周备。贞业谢颛门。
博古。而家传是学。
颇事讨论。思欲续成先志。
润色旧史。辄黜陟升降。
改定篇目。其有不备。
并采诸典籍。以补阙遗。
其百三十篇之赞。记周悉。
并更申而述之。附于众篇之末。
虽曰狂简。必有可观。
其所改更。具条于后。
至于徐广。惟略出音训。
兼记异同。未能考覈是非。
解释文句。其裴骃实亦后进名家。
博采偫书。专取经传训释。
以为集解。然则时有冘长。
至于盘根错节。残缺纰缪。
咸拱手而不言。斯未可为通学也。
今辄按古今。仍以裴为本。
兼自见愚管。重为之注。
号曰小司马史记。然前朝颜师古
止注汉史。今并谓之颜氏汉书。
贞虽位不逮颜公。既补史旧。
兼下新意。亦何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