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澄玉
疏山白云禅院 唐 · 僧澄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且夫疏山者。贯造化之工。
为而有矣。分地镜而插天心。
用之则圆盖方舆。共为覆载。
摄之则横河石阜。饶借其形。
嶷峙堞而吹浮云。列澎流而走洪浪。
龙涡凤翼。万象含虚。
牛首蛇冈。千峰簇翠。
昔是周迪王分霸之场。畚锸基垒。
尚在连漪。巴徼控截郡城。
襟带七闽。奇分五岭
大中之初。有儒士何仙舟。
弃爵藏名。隐乎此地。
钓台书榭。基址筼筜。
有猛兽时来。樵人惧矣。
荒榛之后。立为道观。
观将圯坠。延至僧居。
僧则未详其字也。道孤性静。
茅室草庵。独而住矣。
时遇白丁攘辟。鲸鳄相吞。
四海沸腾。诸藩蚁聚。
郡无苛政。民绝憀生。
至中和之初。搀抢方定。
随土所立。为主帅矣。
掌领郡印。贵在安民。
上贡不停。乃有敕下封官。
宠优其爵。令知郡矣。
汝南危公也(曰讽)。公乃宽而得众。
强而有谋。一镇临川
三十馀载。销剑戟而为短耜。
化箭镞而作长炉。赋税薄施。
俗无饥色。至大顺元年
大师领徒而至。太守危公见而深加敬仰。
乃令都押衙江州刺史曾公(曰徒)。于阜郭山林佥居。
曾公遂骤驷而巡。到兹山回。
对曰。去此六十里有山曰书山。
周迪王匡霸之地。古儒读书之场。
因而俗号也。极而胜概。
堪作禅居。汝南危公坚请而住。
大师允而居焉。后改为疏山也。
师则庐陵郡淦阳人也。俗陇西李氏。
其父在仕。师自诞生之时。
紫胞异瑞。龙章凤质。
颇峻灵仪。凡是俗茹。
不惬其情。年至八岁。
乃于一日而告亲曰。且夫云罗雾縠。
痴爱著身。银箭金壶。
生死之本。安能解脱矣。
乃往投于政禅师出家。禅师则薯山大师上足弟子也。
师为立号匡仁。自剃度给侍。
三五年间。凡是教文。
深达其理。后年登□品至于东都钵塔院。
集毗尼藏三年。观其文义。
洞达指归。乃叹曰。
吾闻先德云。离文字学。
吾今何滞乎。遂以布毳芒鞋。
巡游请益。乃闻高安之西有曰洞。
新丰是也。有大善知识众五六百。
而可往之。师以言险路峻。
凡有问者。失其机矣。
大师此时遂扣之。故知道合符契。
一闻十悟。得大总持。
譬如两镜对明。终无异照。
锋铓相㰌。彼亦何亏。
乃驻泊法筵。累经炎燠。
至咸通十有一载。方乃出山。
南造大沩。又成淹泊。
乾符岁属庚子。闻庐陵号严田
遂往开辟。时禅侣相依。
乃告檀越李公曰。众既聚而又薄。
居必难乎。吾闻巴山耸峻。
贯属临川。可往而游乎。
至中和三年。方开巴山白云禅院
檀越朱公为遏边使。师又告曰。
山深地冷。时植不收。
僧众渐多。难为供馈。
遂出山见太守危公。公乃延请而住兹矣。
师退而让之。公曰。
佛尚不违众生之愿。师何得让乎。
乃允而住焉遂以芟薙蒿。基平峙渎。
剪擎云之梓。斫嶰谷之琅玕。
重檐将凤翅而齐飞謺石与龙头而并举。峥嵘宝殿。
疑从兜率飞来。精粹金容。
真似天宫降下。窗连碧岫。
时跨虹蜺。门枕邮亭。
日明螮蝀。宵扃户牖。
闻疏磬之三声。晓卷帘栊。
长江之一带。奇分阆苑。
壮若蓬壶。麻姑之仙鹤时来。
乳洞之灵香不散。名花异草。
四季长存。高节禅流。
五湖并集。汲用既广。
事有阙缘。水磨山泉。
久销人力。众议取备。
乃就其工。鹅管流通。
走归皂栈。灵材筑险。
势截秋江。铿輷而斗转轮飞。
岌嶪而雷奔电卷。桄榔□色不异苏山
诸缘且置。饘馈尚微。
师曰。秋稼如云。
自乏东皋之分。故知水月相映。
啐啄同时。乾宁甲寅岁春
乃有上饶郡太守汝南危公(曰昌)。公即临川刺史之季子也。
隼旟□笔尽掌虎符。乃心舍禄下水田庄一所。
并火幕牛犊等。永充常住。
为供众僧之斋粥矣。师曰。
如来出世。道盖恒沙。
吾今资生。未闻帝耳。
时有京堂后官虞公武夷人也。
自闽回归京朝觐。因假道歇驾。
而来礼敬师焉。公寻便结驷而辞曰。
师之所住。院额何无。
师曰。茅屋草庵
逐时难拟。公曰。
到京之日。专为奏置焉。
后乃有敕下赐。为疏山白云禅院额。
并隶僧一七人。住持贵在焚修。
宝刹转正法轮。沐浴皇风。
永延国祚。师曰。
人无心于物。万物未尝无符契之缘。
自然而已。时有袁州钟公(曰时)
洪州廉使之子也。公以怀善心在。
求因于佛。乃舍洪钟一口入院。
莫不鏦铮簨簴。振海上之清音。
蹻躩蛟龙。□天边之落月。
浔阳太守颍川陈公(曰卓)。公以身居王务。
无暇礼延。乃素幅写师真。
用饰瞻敬。并舍俸禄之财。
于江之西南隅。去院各十里。
置庄两所。一曰西庄。
南号佐俄是也。后以风俗所谭。
闻而益敬。乃有军事押衙李勋
常来请问师曰。凡俗进修。
且以福智二严。得为释梵报矣。
后忽言。弟子有小庄。
近院之北。愿舍入常住。
师乃受矣。无何。
否泰不时。星临郡壁。
秣马利兵之众。强敌而来。
师尝欲游山。果悏行止。
此时遂往福船。南连岭界。
渐远旧址。声彻闽城
廉使琅琊王公(曰知)。望风而敬。
乃以差僧三人。赍持笺疏虔请。
众欲就而师曰。临川太守危公。
特遣军将。随行侍卫
又安能就请矣。天祐五年春
师却返故山。绿萝青霭。
早拂檐楹。禅径苔阴。
欲平履迹。至天祐六年
淮海统兵收复当郡。危公公既陷而军将散矣。
师端居丈室。不欲离云。
左右侍众。坚舁而去。
师曰。且释迦遇金锵马麦之难。
复何往乎。乃悯众而出曰。
数半旬便回归院矣。自郡城部属淮南
除替官资不停。周至孙。
孙至刘。刘至陇西李公。
尽申虔敬。并为外护檀主。
李公曰德诚。舍俸禄之财。
于山之东。置庄一所。
永充常住之斋粥矣。师其年七十有三。
化缘将盛。僧匡七百众矣。
其有扣敌者如攘投锋。承机者若澄油泻铤。
其有所主张院事。尽是挺持之人。
前替后来。无非强干。
众多德行。不可一一标名。
时有僧可圭。杖锡离云。
循环梁苑。旋之东洛
谒见前建州刺史陇西李公(曰肃)。公乃建安人也。
以文华居身。进士及第。
累迁官品。敕与郡符
公不副任。后转为检校司空
知租庸发运使矣。公闻师道化。
如蜂聚王。乃问僧可圭曰。
山门事力。有何阙乎。
对曰。知识所居。
山记塔铭。二俱未备。
公曰。愿为置矣。
遂舍帑藏之财。与僧归山而置之矣。
师令余为文。澄玉才非刻鹤。
艺拙雕龙。无瘉头五十纸之书。
乏洗眼一千行之颂。所冀年移代寖。
勒为不朽之工。乌日元霜。
永镇莲宫之界。乃为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