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高谦之北魏
求铸三铢钱表 北魏 · 高谦之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盖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
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
太公为周置九府圜法,至景王时更铸大钱。
秦兼海内,钱重半两。
汉兴,以秦钱重,改铸榆荚钱
至文帝五年,复为四铢。
孝武时,悉复销坏,更铸三铢。
至元狩中,变为五铢。
又造赤仄之钱,以一当五。
王莽摄政,钱有六等,大钱重十二铢,次九铢,次七铢,次五铢,次三铢,次一铢。
魏文帝五铢钱,至明帝复立。
孙权江左铸大钱,一当五百。
赤乌年,复铸大钱,一当千。
轻重大小,莫不随时而变。
窃以食货之要,八政为首;
聚财之贵,诒训典文。
是以昔之帝王,乘天地之饶,御海内之富,莫不腐红粟于太仓,藏朽贯于泉府,储蓄既盈,民无困敝,可以宁谧四极,如身使臂者矣。
昔汉之孝武,地广财丰,外事四戎,遂虚国用。
于是草莱之臣,出财助国,兴利之计,纳税庙堂。
市列榷酒之官,邑有告缗之令。
盐铁既兴,钱币屡改,少府遂丰,上林饶积。
外辟百蛮内不增赋者,皆计利之由也。
今群妖未息,四郊多垒,征税既烦,千金日费,资储渐耗,财用将竭,诚杨氏献税之秋,桑、儿言利之日。
夫以西京之盛,钱犹屡改,并行小大,子母相权,况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何损于政,何妨于人也?
且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惟贵公私得所,政化无亏,既行之一地古,亦宜效之于今矣。
昔禹遭大水,以历山之金铸钱,救民之困。
汤遭天旱,以庄山之金铸钱,赎民之卖子者。
今百姓穷悴,甚于曩日,钦明之主岂得垂拱而观之哉?
臣今此铸,以济交乏,五铢之钱,任使并用,行之无损,国得其益,穆公之言,于斯验矣。
臣虽术愧计然,识非心算,暂充钱官,颇睹其理。
苟有所益,不得不言。
脱以为疑,求下公卿博议。
如谓为允,即乞施行(《魏书·高谦之传》,又见《通典》九)
乞复旧制得面陈得失疏 北魏 · 高谦之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臣以无庸,谬宰神邑,实思奉法不挠,称是官方,酬朝廷无赀之恩,尽人臣守器之节。
但豪家支属,戚里亲媾,缧绁所及,举目多是,皆有盗憎之色,咸起怨上之心。
县令轻弱,何能克济。
先帝昔发明诏,得使面陈所怀。
臣亡父先臣崇之为洛阳,常得入奏是非,所以朝贵敛手,无敢干政。
近日以来,此制遂寝,臻使神宰威轻,下情不达。
今二圣远遵尧舜,宪章高祖
愚臣望策其驽蹇,少立功名。
乞新旧典,更明往制。
庶奸豪知禁,颇自屏心(《魏书·高谦之传》。孝昌中河阴,旧制二县令得面陈得失,时佞幸之辈恶其有所发闻,遂共奏罢。谦之乃上疏。)
陈时务疏 北魏 · 高谦之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臣闻夏德中微,少康成克复之主,周道将废,宣王立中兴之功。
则知国无常安,世无恒敝,惟在明主所以变之有方,化之有道耳。
身正光已来,边城屡扰,命将出师,相继于路,军费戎资,委输不绝。
至如弓格赏募,咸有出身;
槊刺斩首,又蒙阶级。
故四方壮士,愿征者多,各各为己,公私两利。
若使军帅必得其人,赏勋不失其实,则何贼不平,何征不捷也。
诸守帅或非其才,多遣亲者,妄称入募,别倩他人引弓格,虚受征官
身不赴陈,惟遣奴客充数而已,对寇临敌,曾不弯弓,则是王爵虚加,征夫多阙,贼虏何可殄除,忠贞何以劝诫也?
近习、侍臣、戚属、朝士,请托官曹,擅作威福。
如有清贞奉法不为回者,咸共谮毁,横受罪罚。
在朝顾望,谁肯申闻?
蔽上拥下,亏风坏政。
使谗谄甘心,忠谠息义。
况且频年以来,多有征发,民不堪命,动致流离,苟保妻子,竞逃王役,不复顾其桑井,惮此刑书
正由还有必困之理,归无自安之路。
若听归其本业,徭役微甄,则还者必众,垦田增辟,数年之后,大获课民。
今不务以理还之,但欲严符切勒,恐数年之后,走者更多,安业无几。
故有国有家者,不患民不我归,唯患政之不立;
不恃敌不我攻,惟恃吾不可侮。
此乃千载共遵,百王一致。
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
騑骖未调,善御执辔成组。
谚云:「迷而知反,得道不远」。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
陛下一日万机,事难周览,元、凯结舌,莫肯明言。
臣虽庸短,世受荣禄,窃慕前贤匪躬之义,不避斧钜之诛,以希一言之益。
伏愿少垂览察,略加推采,使朝章重举,军威更振,海内起惟新之歌,天下见复禹之绩,则臣奏之后,笑入下泉(《魏书·高谦之传》)
凉书述 北魏 · 高谦之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释氏之化,闻其风而悦之,义生天地之外,词出耳目之表,斯奖教之洪致,九流之一家。
而好之既深,则其术亦高。
而图寺极壮,穷海陆之财,造者绅吝金碧,殚生民之力,岂大觉之意乎?
然至敬无文,至神不饰。
未能尽天下之之牲,故祭天以茧栗;
未能极天下之文,故藉神以槁秸。
苟有其诚,则苹藻侔于百品;
明德匪馨,则烹牛下于示勺祭。
而况鹫山之术,彼岸之奇,而可以虚求乎?
乃有浮游都鄙,避苦逃剧,原其诚心,百裁一焉。
既朱紫一乱,城社狐鼠,秽大法之精华,损农蚕之要务。
执契者不以为患,当衡者不以为言,有国者宜鉴而节之(《广弘明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