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武帝陈朝 503 — 559
受禅大赦诏永定元年十月乙亥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五德更运,帝王所以御天,三正相因,夏殷所以宰世,虽色分辞翰,时异文质,揖让征伐,迄用参差,而育德振民,义归一揆。
朕以寡昧,时属艰危,国步屡屯,天维三绝,肆勤先后,拯厥横流,藉将帅之功,兼猛士之力,一匡天下,再造黔黎,梁氏以天禄永终,历数攸在,遵与能之典,集大命于朕躬,顾惟匪德,辞不获亮,式从天眷,俯协民心,受终文祖,升禋上帝,继迹百王,君临万宇,若涉川水,罔知攸济,宝业初建,皇祚维新,思俾惠泽,覃被亿兆,可大赦天下,改梁太平二年永定元年,赐民爵二级,文武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债,皆勿复收,其有犯乡里清议赃污淫盗者,皆洗除先注,与之更始,长徒敕系,特皆原之,亡官失爵,禁锢夺劳,一依旧典(《陈书·武帝纪》下)
以梁主为江阴王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礼陈杞宋,诗咏二客,弗臣之重,历代斯敦
梁氏钦若人祇,宪章在昔,济河沈璧,高谢万邦,茅赋所加,宜遵旧典,其以江阴郡奉梁主为江阴王,行梁正朔,车旗服色,一依前准,宫馆资待,务尽优隆(《陈书·武帝纪》下)
删改科令诏永定元年十月癸未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朕闻唐虞道盛,设画象而不犯,商德衰,虽孥戮其未备,洎乎末代,纲目滋繁,矧属乱离,宪章遗紊
朕始膺宝历,思广政枢,外可搜举良才,删改科令,群僚博议,务存平简(《隋书·刑法志》)
追赠兄道谭骠骑大将军太尉始兴郡王永定元年十月癸巳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天伦所感,义本因心,名器追崇,则惟恒典。
亡兄梁故南兖州刺史长城县,德范沈邃,风度宽厚,性与天通,深乎靡测,昔弹冠入仕,誉重城华,宣力艰难,遂顾洪业,虽时非季汉,势异桓王海内挹其风流,生民怀其大德者矣。
朕受天明命,爰膺宝历,言寻永往,兴慕增怀,可奉赠太尉(《艺文类聚》四十六《沈炯太尉始兴昭烈王碑》,永定元年下诏。)
周铁虎永定元年十月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天地之宝,所贵曰生,形魄之徒,所重唯命。
至如捐生立节,效命酬恩,追远怀昔,信宜加等。
散骑常侍严威将军太子左卫率、潼州刺史、领信义太守沌阳县开国侯铁虎,器局沈厚,风力勇壮,北讨南征,竭忠尽力,摧锋江夏,致陷凶徒,神气弥雄,肆言无挠,岂直温序见害,方其理须,庞德临危,犹能瞋目,忠贞如此,恻怆兼深。
可赠侍中护军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封一千户,并给鼓吹一部,侯如故(《陈书·周铁虎传》)
封兄子茜临川王永定元年十一月丙申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东都齐国,义乃亲贤,西汉城阳,事兼功烈。
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会稽等十郡诸军事宣毅将军会稽太守、长城县,学尚清优,神寓凝正,文参礼乐,武定祆氛,心力谋猷,为家治国,拥旄作守,期月有成,辟彼关河,功逾,萑蒲之盗,自反耕农,篁竹之豪,用禀声朔。
朕以虚寡,属当兴运,提彼三尺,宾于四门,王业艰难,赖乎此子,宜隆上爵,称是元功,可封临川郡王,邑二千户
兄子梁中书侍郎顼,袭封始兴王,弟子梁中书侍郎昙朗,袭封南康王,礼秩一同正(《陈书·武帝纪》下)
封从子陈拟等诏永定元年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维城宗子,实固有周,盘石懿亲,用隆大汉,故会盟则异姓为后,永土则非刘勿王,所以纠合枝干,广树蕃屏,前王懋典,列代恒规。
从子持节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雍州刺史、监南徐州拟,持节通直散骑侍郎、贞威将军北徐州刺史褒,从子晃、炅,从孙假节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炅上,假节、信威将军北徐州刺史吉阳县开国侯諠,假节、通直散骑侍郎信武将军┙,假节、散骑侍郎、雄信将军青州刺史、广梁太守详,贞威将军通直散骑侍郎慧纪,从孙敬雅、敬泰,并枝戚密近,劬劳王室,宜列河山,以光利建。
拟可承修县开国侯,褒钟陵县开国侯,晃建城县开国侯,炅上饶县开国侯,炅虔化县开国侯,諠仍前封,┙豫章县开国侯,详遂兴县开国侯,慧纪宜黄县开国侯宁都县开国侯平固县开国侯,各邑百户(《陈书·陈拟传》)
改官制诏永定二年正月乙未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夫设官分职,因事重轻,羽仪车马,随时隆替,晋之五校,鸣笳启途,汉之九卿,传呼并列,虞官夏礼,岂曰同科,殷朴周文,固无恒格
朕膺兹宝历,代是天工,留念官方,庶允时衷,梁天监中,左右骁骑领朱衣直阁,并给仪从,北徐州刺史,唱义之初,首为此职,乱离岁久,朝典不存,后生年少,希闻旧则;
今去左右骁骑,宜通文武,文官则用腹心,武官则用功臣,所给仪从,同太子二卫率,此外众官,尚书详为条制(《陈书·武帝纪》下)
亲祠南郊赦诏永定二年正月辛丑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朕受命君临,初移星琯孟陬嘉月,备礼泰坛,景候昭华,人祇允庆,思令亿兆,咸与惟新。
且往代祆氛,于今犹梗,军机未息,徵赋咸繁,事不获已,久知下弊,言念黔黎,无忘寝食。
夫罪无轻重,已发觉未发觉,在今昧爽以前,皆赦除之。
西寇自王琳以下,并许返迷,一无所问。
近所募义军,本拟西寇,并宜解遣,留家附业挽订军资未送者并停,元年军粮逋馀者原其半,州郡县军戍,并不得辄遣,使民间务存优养,若有侵扰,严为法制(《陈书·武帝纪》下。)
原沈泰部曲妻儿诏永定二年三月甲午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罚不及嗣,自古通典,罪疑惟轻,布在方策。
沈泰反覆无行,遐迩所知,昔有微功,仍朝寄,剖符名郡,推毂累藩,汉口班师,还居方岳,良田有逾于四百,食客不止于三千,富贵显荣,政当如此;
鬼害其盈,天夺之魄,无故猖狂,自投獯丑;
虽复知人则哲,惟帝其难,光武有蔽于庞萌魏武不知于于禁,但令朝廷无我负人,其部曲妻儿,各令复业,所在及军人,若有恐胁侵掠者,皆以劫论,若有男女口为人所藏,并许诣台申诉,若乐随临川王及节将立效者,悉皆听许(《陈书·武帝纪》下。)
擢用旧员诏永定二年十二月丁亥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梁时旧仕,乱离播越,始还朝廷,多未铨序;
又起兵已来,军勋甚众,选曹即条文武簿、及节将应九流者,量其所拟(《陈书·武帝纪》下。)
南康始兴二王诸主宜隆礼数诏永定三年正月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南康始兴王诸妹,已有封爵,依礼止是藩主;
此二王者,有殊恒情,宜隆礼数,诸主仪秩及尚主,可并同皇女(《陈书·武帝纪》下。)
分恤东阳永定三年闰四月庚寅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开廪赈绝,育民之大惠,巡方恤患,前王之令典。
朕当斯季俗,膺此乐推,君德未孚,民瘼犹甚,重兹多垒,弥疚纳隍,良由四聪弗达,千里勿应,博施之仁,何其或爽,残弊之轨,致此未康。
吴州缙州,去岁蝗旱,田虽咒,郑渠终涸,室靡盈积之望,家有填壑之嗟,百姓不足,兆民何赖。
近已遣中书舍人江德藻衔命东阳,与令长二千石问民疾苦,仍以入台仓见米分恤,虽德非既饱,庶微慰阻饥(《陈书·武帝纪》下。)
定救日仪诏永定三年五月丙辰朔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此乃前代承用,意有未同,合朔仰助太阳,宜备衮冕之服,自今以去,永可为准(《陈书·武帝纪》下,五月景辰,日有食之,有司奏旧仪御前殿,服朱纱袍,通天冠,诏云云,又见《南史》九)
熊昙朗永定三年六月甲午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昙朗噬逆,罪不容诛,分命众军,仍事掩讨,方加枭磔,以明刑宪(《陈书·武帝纪》下。)
虞荔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丧乱已来,贤哲凋散,君才用有美,声闻许洛,当今朝廷惟新,广求英俊,岂可栖迟东土,独善其身?
今令兄子将接出都,想必副朝廷虚迟也(《陈书·虞荔传》)
下玺书敕州郡永定元年十月己卯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夫四正革代,商周所以应天,五胜相推,轩羲所以当运。
梁德不造,丧乱积年,东夏崩腾,西都荡覆,萧勃干纪,非唯赵伦,侯景滔天,逾于刘载贞阳反篡,贼约连兵,江左累属于鲜卑,金陵久非于梁国,有自氤氲混沌之世,龙图凤纪之前,东汉兴平之初,西朝永嘉之乱,天下分崩,未有若于梁朝者也。
朕以虚薄,属当兴运,自昔登庸,首清诸越,徐门浪泊,靡不征行,浮海乘山,所在戡定,冒愬风尘,骋驰师旅,六延梁祀,十剪疆寇,岂曰人谋,皆由天启。
梁氏以天禄斯改,期运永终,钦若唐虞,推其鼎玉。
朕东西退让,拜手陈辞,避舜子于箕山之阳,求支伯于沧洲之野,而公卿敦逼,率土翘惶,天命难稽,遂享嘉祚,今月乙亥,升礼太坛,言念迁桐,但有惭德。
自梁氏将末,频月亢阳,火运斯终,秋霖奄降,翌日成礼,圆丘宿设,埃云晚霁,星象夜张,朝景重轮,泫三危之膏露,晨光合璧,带五色之卿云,顾惟寡薄,弥惭休祉,昧旦丕显,方思至治。
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剖符名宇,方寄恤隐,王历惟新,念有欣庆,想深求民瘼,务在廉平,爱惠以抚孤贫,威刑以御强猾,若有萑蒲之盗,或犯戎商,山谷之酋,擅强幽险,皆从肆赦,咸使知闻,如或迷途,俾在无贷。
今遣使人具宜往旨,念思善政,副此虚怀(《陈书·武帝纪》下。)
即位告天文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皇帝臣霸先,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梁氏以圯剥荐臻,历运有极,钦若天应,以命于霸先
夫肇有烝民,乃树司牧,选贤与能,未常厥姓,放勋重华之世,咸无意于受终,当涂典午之君,虽有心于揖让,皆以英才处万乘,高勋御四海,故能大庇黔首,光宅区县
有梁末运,仍叶遘屯,獯丑凭陵,久移神器,承圣在外,非能祀,天未悔祸,复罹寇逆,嫡嗣废黜,宗枝僭诈,天地荡覆,纪纲泯绝。
霸先爰初投袂,大拯横流,重举义兵,实戡多难,废王立帝,实有厥功,安国定社,用尽其力,是谓小康,方期大道,既而烟云表色,日月呈瑞,纬聚东井,龙见谯邦,除旧布新,既彰玄象,迁虞事,且协讴讼,九域八荒,同布衷款,百神群祀,皆有诚愿
梁帝高谢万邦,授以大宝。
霸先自惟匪薄,让德不嗣,至于再三,辞弗获许,佥以百姓须主,万机难旷,皇灵眷命,非可谦拒,畏天之威,用膺嘉祚,永言夙志,能无惭德,敬简元辰,升坛受禅,告类上帝,用答民心,永保于我有陈,惟明灵是飨(《陈书·武帝纪》下,《南史》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