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道朗南朝宋
大涅豷经序 南朝宋 · 释道朗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二
《大般涅豷》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
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
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
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虑,教弥天下,情不在己。
厕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功济万化而不恃,明逾万旦而不居。
浑然与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
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
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
非乐不能亏其乐,故其乐无穷。
或我生于谬想,非我起于因假。
因假存于名数,故至我越名数而非无;
越名数而非无,故能居自在之圣位,而非我不能变。
非净生于虚净,故真净水镜于万法。
水镜于万法,故非净不能渝。
是以斯经解章,叙常乐我净,为宗义之林,开究玄致,为涅豷之源,用能阐秘藏于未闻,启灵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瘭疽,拔无闲之疣赘。
阐秘藏,则畅群识之情。
审妙义之在已;
启灵管,则悟玄光之潜映。
神珠之在体。
然四重无间,诽谤方等。
斯乃众患之𤴲瘠,疮疣之甚者,故《大涅𤴲》以无疮疣为义名,斯经以《大涅𤴲》为宗目。
宗目举,则明统摄于众妙,言约而义备。
义名立,则照三乘之优劣,至极之有在。
然冥化无朕,妙契无言,任之冲境,则理不虚运。
是以此经开诚言为教本,广众喻以会义,建议法以涉初,睹秘藏以穷源,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鹫之馀疑。
至于理微幽蟠微于微者,则诸菩萨弘郢匠之功,旷舟船之济,清难云构,翻覆周密,由使幽途融坦,宗归豁然。
是故诵其文而不疲,语其义而不倦,甘其味而无足,餐其音而不厌,始可谓微言兴咏于真丹,高韵初唱于赤悬,梵音震响于聋俗,真俗巨曜于今日。
而寡闻之士,偏执之流,不量愚见,敢评大圣。
无涯之典,遂使是非兴于争论,讥谤生于快心,先觉不能返其迷,众圣莫能移其志。
方将沉弊八邪之网,长沦九流之渊,不亦哀哉。
天竺沙门昙摩识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天怀秀拔,领鉴明邃,机辨清胜,内外兼综,将乘运流化,先至敦煌,停止数载。
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潜著,建隆王业,虽形处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堑。
会开定西夏,斯经与谶自远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兹之遇哉。
谶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
谶手执梵文,口宣秦言。
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译敬慎,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
唯恨梵本分离,残阙未备耳。
余以庸浅,预遭斯运,夙夜感戢,欣遇良深。
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谓必然窥其宏要者哉。
此经梵本正文三万五千偈,于此方言数减百万言。
今数出者一万馀偈。
如来去世,后人不量愚浅,抄略此经,分作数分,随意增损,杂以世语。
缘使违失本正,如乳之投水,下章言(案当有脱误。)虽然犹胜馀经,足满千倍,佛涅豷后初四十年,此经于阎浮提宣通流布,大明于世,四十年后,隐没于地。
至正法欲灭馀八十年,乃得行世,雨大法雨。
自是已后,寻复隐没,至于千载,像教之末,虽有此经,人情薄淡,无心敬信,遂使群邪竞辨,旷塞玄路,当知遗法将灭之相(《释藏》迹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