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南隅行 南梁 · 萧子显
押萧韵
大明上迢迢,阳城射凌霄。
光照窗中妇,绝世同阿娇。
明镜盘龙刻,簪羽凤凰雕。
逶迤梁家髻,冉弱楚宫腰。
轻纨杂重锦,薄縠间飞绡。
三六前年暮,四五今年朝。
蚕园拾芳茧,桑陌采柔条。
出入东城里,上下洛西桥。
忽逢车马客,飞盖动襜轺。
单衣鼠毛织,宝剑羊头销。
丈夫疲应对,御者辍衔镳。
柱间徒脉脉,垣上几翘翘。
女本西家宿,君自上宫要。
汉马三万疋,夫婿仁嫖姚。
鞶囊虎头绶,左珥凫卢貂。
横吹龙钟管,奏鼓象牙箫。
十五张内侍,十作贾登朝。
皆笑颜郎老,尽讶董公超(○玉台新咏八。文苑英华百九十三作萧子荣。《乐府诗集》二十八。文苑英华辩证六。《诗纪》八十五。又《类聚》四十一引霄、娇、腰、条、轺、销、镳、要、姚、朝十韵。《诗纪》八十五。)。
代美女篇 南梁 · 萧子显
押先韵
邯郸暂辍舞,巴姬请罢弦。
佳人淇洧出,艳赵复倾燕。
繁秾既为李,照水亦成莲。
朝酤成都酒,暝数河间钱。
馀光幸未惜,兰膏空自煎(○玉台新咏八作代乐府美女篇。《类聚》十八、文苑英华百九十三、《乐府诗集》六十三俱作美女篇。《诗纪》八十五。)。
南征曲 南梁 · 萧子显
押真韵
棹歌来扬女,操舟惊越人。
图蛟怯水伯,照鹢竦江神(○乐府诗庥七十四。《诗纪》八十五。)。
桃花曲(一作萧纲诗) 南梁 · 萧子显
押侵韵
但使桃花艳,得间美人簪。
何须论后实,怨结子瑕心(○《乐府诗集》七十七作梁简文帝。《诗纪》八十五。)。
树中草(一作萧纲诗) 南梁 · 萧子显
押萧韵
幸有青袍色,聊因翠幄凋。
虽间珊瑚蒂,非是合欢条(○《乐府诗集》七十七作梁简文帝。《诗纪》八十五。)。
从军行(《诗纪》云。英华作萧子云者非。) 南梁 · 萧子显
押先韵
左角明王侵汉边。轻薄良家恶少年。
纵横向沮泽。凌厉取山田。
黄尘不见景。飞蓬恒满天。
邀功封浞野。窃宠劫祁连。
春风春月将进酒。妖姬舞女乱君前(○《类聚》四十一。文苑英华百九十九。《乐府诗集》三十二。《诗纪》八十五。)。
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诗 南梁 · 萧子显
押庚韵
嵩岳基旧宇,盘岭跨南京。
睿心重禅室,游驾陟层城。
金略徐既动,龙骖跃且鸣。
涂方后尘合,地迥前笳清。
逦迤因台榭,参差憩羽旌。
高随阆风极,势与元天并。
气歇连松远,云升秋野平。
徘徊临井邑,表里见淮瀛。
祈果尊常住,渴慧在无生。
暂留石山轨,欲知芳杜情。
鞠躬荷嘉庆,瞻道闻颂声(○广弘明集三十。《诗纪》八十五。)。
侍宴饯陆倕应令(《诗纪》云。苑诗类选作刘孝威者非。) 南梁 · 萧子显
押阳韵
储皇饯离送,广命传羽觞。
侍游追曲水,开宴等清漳。
新泉已激浪,初卉始含芳。
雨罢叶增绿,日斜树影长(○《类聚》二十九。文苑英华百七十九。《诗纪》八十五。)。
春闺思诗 南梁 · 萧子显
押叶韵
金羁游侠子,绮机离思妾。
春度人不归,望花尽成叶(○玉台新咏十。《诗纪》八十五。)。
咏苑中游人诗 南梁 · 萧子显
押鱼韵
二月春心动,游望桃花初。
回身隐日扇,却步敛风裾(○玉台新咏十。《诗纪》八十五。)。
春别诗四首(《诗纪》云。简文、元帝同和。) 其一 南梁 · 萧子显
押职韵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
但看陌上携手归,谁能对此空相忆(○玉台新咏九。《类聚》三十二。《诗纪》八十五。)。
其二
押微韵
幽宫积草自芳菲,黄鸟芳树情相依。
争风竞日常闻响,重花叠叶不通飞。
当知此时动妾思,惭使罗袂拂君衣(同上)。
其三
押真韵
江东大道日华春。垂杨挂柳扫清尘。
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玉台新咏九。升庵诗话。《诗纪》八十五。)。
其四
押支韵
衔悲揽涕别心知,桃花李花任风吹。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玉台新咏九。《类聚》三十二。)。
燕歌行 南梁 · 萧子显
风光迟舞出青蘋。兰条翠鸟鸣发春。
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
五重飞楼入河汉。九华阁道暗清池。
遥看白马津上吏。传道黄龙征戍儿。
明月金光徒照妾。浮云玉叶君不知。
思君昔去柳依依。至今八月避暑归。
明珠蚕茧勉登机。郁金香花特香衣。
洛阳城头鸡欲曙。丞相府中乌未飞。
夜梦征人缝狐貉。私怜织妇裁锦绯。
吴刀郑绵络。寒闺夜被薄。
芳年海上水中凫。日暮寒夜空城雀(○玉台新咏九。文苑英华百九十六。《乐府诗集》三十二。《诗纪》八十五。又合璧事类别集三引儿一韵。)。
乌栖曲应令三首(《诗纪》云。前二首乐府作元帝。非也。元帝别有四首。) 其一 南梁 · 萧子显
握中清酒马脑钟,裾边杂佩琥珀龙。
欲持寄君心不惜,共指三星今何夕(○玉台新咏九。《乐府诗集》四十八。《诗纪》八十五。)。
其二
浓黛轻红点花色,还欲令人不相识。
金壶夜水讵能多,莫持赊用比悬河(○玉台新咏九。《类聚》四十二。《乐府诗集》四十八。《诗纪》八十五。)。
其三
芳树归飞聚俦匹,犹有残光半山日。
莫惮褰裳不相求,汉皋游女习飞流(○《类聚》四十二。《乐府诗集》四十八。《诗纪》八十五。)。
子安驾鹤 南梁 · 萧子显
出处:黄鹤楼志·艺文·传闻·仙踪传说
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
按:《南齐书》
御讲摩诃般若经序 南梁 · 萧子显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三
庖牺乃神,八象所以成列;周文克圣,六虚所以广陈。盖导俗之偏典,非通方之大训。至如汉明自讲,同以儒术;简文谈疏,复谢专经。犹灵若之观井甃,云梦之在胸中也。皇帝体至道而扬盛烈,亶聪明而作元后。十地斯在,俯应人王;八神是生,允归世主。玄览无际,眇尘劫之初;寂照所通,该六合之外。屈此无为,示同有学;擅忍兼修,禅慧双举。超国城而大舍,既等王宫之时;量珍宝于四天,又同转轮之日。轻之若鸿毛,去之如脱屣。故以道驾皇王,事高方册。若非蕴生知之上德,蓄机神于怀抱,洞比三明,齐功三智,孰能与于此者哉!《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法部之为尊,乃圆圣之极教。开宗以无相明本,发轸与究竟同流。奥义云霏,深文海富,前世学人,鲜能堪受。皇上爱重大乘,遨游法藏,道同意合,眷怀总持,亲动王言,妙逾纶绂,导明心之远筌,标空解之奇趣,乃摛以翠缣,刻为金篆。众具宝饰,品穷无价,芝英让巧,金碧相耀。虽荣光之翊河圆,方此非瑞;青玉之为仙简,于焉已劣。皇太子乘万机之暇日,藉听朝之闲览,譬彼薰风,愿闻弘说。殷勤奏请,然后获从。以中大通七年太岁癸丑二月己未朔二十六日甲申,舆驾出大通门,幸同泰寺发讲,设道俗无遮大会。万骑龙趋,千乘雷动;天乐九成,梵音四合。震震填填,尘雾连天。以造于道场,而建乎福田也。既而龙衮辍御,法服尊临,殿华紫绀,座延高广。上界莫之拟,新学不能升。天容有穆,降诏音旨。弘捷疾之辩,骋无畏之辞。炙輠无穷,连环自解;恣所请问,涣然冰释。滞义同遣,疑网皆除。亦犹县镜之不藏,衢樽之俟酌。加以长筵互陛,冠冕千群,充堂溢霤,僧侣山积。对别殿而重肩,环高廊而接坐。锥立不容,荆刺无地。承法雨之通润,悦甘露而忘归。如百川之赴巨海,类众星之仰日月。自皇太子、王侯已下,侍中、司空袁昂等六百九十八人,其僧正慧令等义学僧镇座一千人,昼则同心听受,夜则更述制意。其馀僧尼及优婆塞、优婆夷、众男冠道士、女冠道士、白衣居士、波斯国使、于阗国使、北馆归化人。讲肆所班,供帐所设,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二宫武卫宿直之身,植葆戈,驻金甲,并蒙讲馔。别锡泉府,复数万人,不在听众之例。外国道人沙呵耶奢,年将百岁,在檀特山中坐禅,闻中国应有大讲,故自远而至,机感先通,咫尺万里,言语不达,重译乃宣,三藏之解,圣情悬照。又波斯国使王安拘,越荒服远夷,列参近座,膜拜露顶,欣受未闻。多种出家,闻义为贵。即有四人,同时落发。先是宝志法师者,神通不测,灵迹甚多,自有别传。天监元年,上始光有天下,方留心礼乐,未遑汾阳之寄,法师以其年九月,自持一尘尾扇及铁锡杖奉上,而口无所言,亦未取其意,于今三十馀年矣。其扇栖系以小绳,常所绾楔指迹之处,宛然具存。至是御乃鸣锡升堂,执扇讲说。故知震大千而吼法者,抑有冥符。是时岁云芳春,每夕雨法,法鼓晨鸣,辄便清朗,时过两旬,日盈三七,阳和协度,云景祯祥。至解讲之晨,四众云集,忏礼才毕,而正殿十方大像,忽放光明,起自毫间,遍于屯字,左右灵相炳发,金仪炫耀。俄而左边十方菩萨像,续复放光,起右腋下,达于肩上。圣御射自虔礼,大众咸所观瞩,故知现此面门,证明义旨。若夫多闻弟子,内圣垂风,右史记言,实惟帝则。乃命近臣,纂录时事,凡厥咨诹,网不备举。或通释已远,而疑审方来;或宗致未闻,而启请先至。其追审者,皆是本习所怀。或隔日异辰,义成先后;或虽伸往复,终是一问。圣旨并随方酬接,如响应声。万物为心,事见乎此。后之学者,宜晓斯趣。上弘法岁久,凡诸学僧,远近同集,并会京师。而僧家之学,师习相守,唯信口说,专仗耳功,鲜能寻究经文,依求了义。上每为之通解,神采意得已在言先,裁引文句,便至数十,精详朗赡,莫能追领。旧学诸僧,黯如撤烛,驰气结舌,无人不然。万众仰观,一时心喜。诸如此事,非翰墨所能述。又外国诸僧所论义者,不必开所立之义,直是素有心疑,止来求决。或发偈诵,然后咨疑;或请问既罢,赞叹发愿。或语毕还坐,众俱不识;或咨竟乃去,莫知所在。容服非常,凡圣难测。是讲也,东储始启,止蒙七日,诸僧钻仰,欲罢不能,重复伸请,更蒙二七。而请益之众,颙颙不已。上以国务久拥,不允所祈,将欲解座,皇帝舍财,遍施钱、绢、银、锡杖等物二百一种,直一千九十六万。皇太子奉亲玉经格七宝经函等,仍供养经,又施僧钱、绢直三百四十三万。六宫所舍二百七十万,上亲临亿兆,躯自菲薄。司服所职,饔人所掌,若非朝廷典章,止是奉身之费,则大宫一日,将十万生衣,岁出千金。上并不取,别自营给。服粗浣衣,器同土簋;日一蔬膳,过中不餐。寒暑被袭,莫非大布;所居便殿,不能方丈。昔之幄座,今为下床;傍无侍卫,顾无玩物。左右唯经书卷轴,所对但见香炉锡杖。昧旦坐朝,日旰乃息。夜寻法宝,明发不寐。所利唯人,所约唯己。诚起居之恒事,禁中之实录。又宫人常格,年给数千万,悉从停省,无所为留。虽汉文衣不至地,光武谷数,方之蔑如矣。所造寺塔及诸斋会,不藉子来之民,不同大酺之礼,皆是采山泽之地利,为如法之净财。量入为出,资无外取;一役之劳,计限庸袅。故能构制等于天宫,设饭同于香积。国朝大礼,莫过三元;三元所设,众止数万。隔岁预营,仅而后举;监督纷纠,以为巨费。至于此会,出自净财。远近百姓,愿为邑节,欣欣请受,争取福分,不待号令,不须课率,黍稷馨香,如期即至。数十万众,响之不尽。所以知是皇上化力之所到,百姓善根之有成。至如军国恒度,府库常畜,固以天下为公器,则秋毫无所侵也。初上造十三种无尽藏,有放生布施二科,此藏利益,已为无限。而每月斋会,复于诸寺施财施食。又别敕至到张文休,日往屠肆,食切鼎俎,即时救赎,济免亿数,以此为常。文休者,先为运吏,辄散运米与贫民,应入大辟。上悯其一分,恻然不许。莽唯赦其重辜,乃加以至到之目。既非冯暖之市义,又无汲黯之请罪。人微宥重,过于昔时文休既荷嘉贷,未尝暂怠。日中或不得食,而足不得息,周遍京邑,行步如飞,击鼓扬幡,负担驰逐。家禽野兽,殚四生之品;无不放舍焉。是时朝臣,至于民庶,并各随喜,又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上区其心迹,列有十条:或舍财同今法事者,或舍财以供养者,或舍财行慈悲者,或舍财乞诵经者,或舍财入节供者,或舍财入放生者,或舍财入布施者,或舍身施大众者,或烧指供养三宝者,或闻讲启求出家者。昔如来化导,获悟不同,故法眼无生,根性非一。上并与其人,同发大愿。别见愿文。小臣陪侍讲筵,谨立今序(《广弘明集》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