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刘虬南齐 438 — 495
竟陵王子良 南齐 · 刘虬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四节卧病,三时营灌,畅馀阴于山泽,托暮情于鱼鸟。
宁非唐虞重恩,周、邵宏施?
进不研机入玄,无洙泗稷馆之辩,退不凝心出累,非冢间树下之节。
远泽既洒,仁规先著。
谨收樵牧之嫌,敬加轼龟之义(《南齐书·刘虬传》)
无量义经序 南齐 · 刘虬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一法,广生众教,含义不赀,故曰无量。
夫三界群生,随业而转。
一极正觉,任机而通。
流转起灭者,必在苦而希乐,此叩圣之感也。
顺通示现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应也。
根异教殊,其阶成七。
先为波利等说五戒,所谓人天善根,一也。
次为拘邻等转四谛,所谓授声闻乘,二也。
次为中根演十二因缘,所谓授缘觉乘,三也。
次为上根举六波罗蜜,所谓授以大乘,四也。
众教宜融,群疑须导,次说《无量义经》,既称《得道差品》,复云未显真实,使发求实之冥机,用开一极之由绪,五也。
故《法华》接唱,显一除三,顺彼求实之心,去此施权之名,六也。
虽权开而实现,犹掩常住之正义,在双树而临崖,乃易我净之玄音,七也。
过此以往,法门虽多,撮其大归,数尽于此。
亦犹众声不出五音之表,百氏并在六家之内。
其《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说,每临讲肆,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
忽有武当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胃伪帝姚略从子,国破之日,为晋军何澹之所得。
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
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
齐建元三年,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于广州朝亭寺。
遇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言,欲传此经,未知所授。
表便殷勤致请,心形俱至,淹历旬朔,仅得一本。
仍还峤北,赍入武当
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见校弘通。
奉觌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足,手舞莫宣。
辄虔访宿解,抽刷庸思,谨立序注云: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神道救物,称感成异。
玄圃已东,号曰太一
罽宾已西,字为正学。
东国明殃庆于百年西域辩休咎于三世。
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
有欲于无者,既无得无之分,施心于空者,岂有入空之照。
而讲求释教者。
或谓会理可渐。
或谓入空必顿,请试言之,以筌幽寄。
立渐者以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于履霜,九成作于累土。
学人之入空也。
虽未圆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三空稍登,宁非渐耶?
立顿者,以希善之功,莫过观法性,法性从缘,非有非无。
忘虑于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日解空;
存心于非有非无,境智犹二者,未免于有。
中伏结,非无日损之验,空上论心,未有入理之效。
而言纳罗汉于一听,判无生于终朝,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
妙得非渐,理固必然。
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
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
安公之辩异观,三乘者始篑之因称,定慧者终成之实录,此谓始求可随根而三,入解则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大难既夷,乃无有三;
险路既息,其化即亡。
此则名一为三,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
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渐。
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
案三乘名教,皆以生尽照息,去有入空。
以比为道,不得取像于形器也。
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若所证实异,岂曰无相?
若入照必同,宁曰有渐。
非渐而云渐,密筌之虚教耳。
如来亦云:空拳诳小儿,以此度众生。
微文接粗,渐说或允。
忘象得意,顿义为长。
聊举大较,谈者择焉(《释藏》草九又迹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