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齐太公战国齐国 ? — 前384
政语 其一 战国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师尚父曰:「吾闻之于政也,曰:「天下圹圹,一人有之。
万民丛丛,一人理之」。
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
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处而久之;
故夫天下者,难得而易失也,难常而易亡也;
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则弗得而长也,故夫道者,万世之宝也」。
周武王曰:「受命矣贾谊《新书。修政语》下)」。
其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武王问太公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
武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贤也」。
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
太公曰:「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
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以非忠为忠,以非信为信。
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无功,其国见于危亡」。
武王曰:「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
其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武王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
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
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
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
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
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
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
武王曰:「善。
其为国何如」?
太公对曰:「其为人,恶闻其情而喜闻人之情,恶闻其恶而喜闻人之恶,是以不必治也」。
武王曰:「善」。
四辅 战国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太公曰:「太师者,心腹之臣,所使口口,是人之英,故曰前疑,常立于前,决疑事也。
太史者,耳目之臣,所使视听,是人之后,故曰后承,常立于后,承主之过,取验于天。
太傅者,爪牙之臣,所使守卫,是人之杰,故曰左辅
辅人主缺,事立于左,拒君之难。
太保者,羽翼之臣,所使察伺,是人之警,故曰右弼,常立于右,弼人主之邪。
四辅既立,王者安而无为,百姓济而无害。
四辅不具,犹格虎无备,济河无舟。
若王者不知古今之务,远方之纬,不谋于诸侯,不达言语,动作不合于制,太师争之;
不知天变星历之运,天官动静钟律之音,山川怪异,不善灾害,太史陈天文以争之;
发号令不应先王法度,与大臣无礼,枉道于民,处刑不平,独信自专,临政不庄,又不恤臣仆,太傅争之;
升车不应和鸾,揖让不中磬佩,淫晏驰骋,沈冒酒色,宗庙不敬,舆服失度,朝廷无节,太保争之(《五行大义》第二十二篇论诸官。)」。
六韬 战国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案今所行《六韬》六卷,是宋元丰间删定,凡六十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文韬 其一 战国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文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
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
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
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
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无阴害。
不供宫室以费财,不多游观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
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也」。
文王曰:「善哉(《群书治要》三十一)」。
其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文王太公曰:「愿闻治国之所贵」。
太公曰:「贵治令之必行。
治令必行,则治道通;
治道通,则民大利;
民大利,则君德彰矣。
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是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沈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文王曰:「法令必行,大利人民,柰何」?
太公曰:「法令之必行,则民俗利,民俗利则利天下,是令利之必行,大利人民也(《群书治要》三十一,《御览》六百三十八)」。
其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文王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失」。
太公曰:「为国之大失者,为上作事而不法法,国君不悟,是为大失也」。
文王曰:「愿闻不法法,国君不悟」。
太公曰:「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
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止,则祸乱起矣。
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
不法法,则国昏乱,国昏乱,则臣为变;
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
君不悟,则兵革起,兵革起,则失天下也」。
文王曰:「诚哉(《群书治要》三十一,《御览》六百三十八)」。
其四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文王太公曰:「人主动作,举事善恶,有福殃之应,鬼神之福无」?
太公曰:「有之。
主动作举事,恶则天应之以刑,善则天应之以德,逆则人备之以力,顺则神授之以职。
故人主好重赋敛,大宫室,多游台,则民多病温,霜露杀五谷,丝麻不成;
人主好田猎毕弋,不避时禁,则岁多大风,飘牛马,发屋拔木,民人飞扬数十里,禾谷不实;
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伤民,五谷不滋;
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则日月薄蚀,太白失行。
故人主动作举事,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人备之以力,神夺之以职,如响之应声,如影之应形」。
文王曰:「诚哉(《群书治要》三十一,《续汉。五行志》三注,又五注。《御览》九,又二百六十六,又八百三十九,又八百七十六,又八百七十九。又《五行大义》第七篇引太公云:「人主举事,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天应之以刑。」)」。
其五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故义胜怠者王,怠胜敬者亡(《群书治要》三十一引《明传篇》末多此二语。)
其六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武王太公曰:「桀纣之时,独无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为无有」?
武王曰:「为人臣而令其主残虐,为后世笑,可谓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是谏者不必听,贤者不必用」。
武王曰:「谏不听,是不忠;
贤不用,是不贤也」。
太公曰:「不然。
谏有六不听,强谏有四必亡,贤者有七不用」。
武王曰:「愿闻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
太公曰:「主好作宫室台池,谏者不听;
主好忿怒,妄诛杀人,谏者不听;
主好所爱,无功德而富贵者,谏者不听;
主好财利,巧夺万民,谏者不听;
主好珠玉奇怪异物,谏者不听,是谓六不听(案上言六不听仅五事,转写有脱)
其七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四必亡,一曰强谏不可止,必亡;
二曰强谏知而不肯用,必亡;
三曰以寡正强正众邪,必亡;
四曰以寡直强正众曲,必亡。
七不用,一曰主弱亲强,贤者不用;
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
三曰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
四曰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
五曰以欺为忠,贤者不用;
六曰忠谏者死,贤者不用;
七曰财货上流,贤者不用(《群书治要》三十一)」。
其八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文选》注、《御览》作大夫,)而问之曰:「殷国之将亡,亦有妖乎」?
其一人对曰:「有。
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
六月雨雪,深尺馀」。
武王曰:「大哉妖也」!
其一人对曰:「是非殷国之大妖也。
殷国之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盛夏雨雪,臣不为妖灾」。
武王踧然而问三十七章之妖,对曰:「殷君喜射人,喜以人喂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之父,寡人之妇,孤人之子,喜夺,喜诬,喜刑祸,喜以信者为欺,欺者为忠,以忠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小人为上,以便佞为相,以女子为政,急令暴取,万民愁苦;
喜田猎毕弋走狗,出入不时,不避大风甚雨,不避寒暑;
喜治宫室,修台池,日夜无已。
宫七十有三所,大宫百里,宫中有九市,陈玉杯象箸,玉杯象箸不盛菽藿之羹,必将熊蹯豹胎;
喜为酒池肉林糟丘,酒池可回船,而牛饮者三千人饮之,以金鼓坐起,无长幼之序,贵贱之礼;
喜听谗用誉,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所爱专制而擅令,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斗斛,无尺丈,无锱铢,无秤衡,有罪放,无罪诛,此殷国之大妖也。
其馀不可胜数,臣言不能尽(《群书治要》三十一,《艺文类聚》九,又七十一,《北堂书钞》二十,又二十一,《文选。七发》注,《七命》注,《初学记》二十四,《御览》二十一,又五十一,又八十三,又一百七十三,又七百六十八,又八百七十四。)」。
其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渊乎无端,孰知其源(《意林》一。案《意林》此条在「六守」后,「发启」前,当是「文韬」。)
武韬 其一 战国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昔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
未使民,民化;
未赏民,民劝,此皆古之善为政者也。
至于伏羲氏、神农氏,教民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古之不变者,有苗有之,尧化而取之。
尧德衰,舜化而受之。
舜德衰,禹化而取之(《御览》七十六,《意林》一)
其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圣人恭天静地,和人敬鬼(《意林》一。案《意林》此二条在「发启」后「争权」前,知是《武韬》)
其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文王在岐周,召太公曰:「争权于天下者,何先」?
太公曰:「先人。
人与地称,则万物备矣。
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
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将何以得之」?
太公曰:「可。
天下有地,贤者得之;
天下有,贤者食之;
天下有民,贤者收之(《意林》作「牧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贤者取之。
夫以贤而为人下,何人不与?
以贵从人曲直,何人不得?
屈一人之下,则申万人之上,唯圣人而后能为之」。
文王曰:「善。
请著之金版」。
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六人,所求而见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群书治要》三十一,《文选。宣德皇后令》注,《意林》一。)
其四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崇侯虎曰:「今周伯昌怀仁而善谋,冠虽弊,礼加之于首;
履虽新,法践之于地,可及其未成而图之」。
商王拘西伯昌于羑里,太公散宜生以金千镒,求天下珍怪物而献之,以免君之罪。
于是散宜生受命而行,得犬戎氏文马,豪毛朱鬣,目如黄金,名鸡斯之乘。
九江之浦得大贝百冯本注云:《诗》作「百朋」,宛怀条涂之山得黄熊,玉女三人,因费仲而献之于商王
大喜,遂免西伯,杀牛而赐之。
文王既出羑里,召周公旦筑为灵台。
患刑轻,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加于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缘焉,滑跌堕火中,妲己笑以为乐,名曰炮烙之刑(《意林》一,《汉书。儒林。辕固传》,《艺文类聚》八十四,又九十三,又九十五,《文选。南都赋》注,《石阙铭》注,《御览》四百六十七,五百三十四,六百八十四,六百九十七,八百七,九百八,九百四十一,《事类。马赋》注,凡十五条,合录之。案《意林》此条在「争权」后「九差」前,知是《武韬》。又案《淮南子。道应训》:「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闻而患之曰:「余夙兴夜寐,与之竞行,则苦心劳形;纵而置之,恐伐余一人。」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义而善谋,太子发勇敢而不疑,子旦恭俭而知时,若与之从,则不堪其殃。纵而赦之,身必危亡。冠虽弊,必加于头。及未成,请图之。」屈商乃拘文王于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罢、青《豸干》、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因费仲而通。见而悦之,乃免其身,杀牛而赐之。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之失也。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盖本《六韬》为说。又《尚书大传》亦载此事。又案《群书治要》论将《选将》二篇在《武韬》,今本在《龙韬》,与旧不同。)
龙韬 其一 战国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武王曰:「士高下岂有差乎」?
太公曰:「人有九差」。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人才参差大小,犹斗不以盛石,满则弃矣。
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
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问闾里,察奸伺猾;
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遽(《御览》作剧)不悔,此妻子之将也;
先语察事,实长希言(《御览》作「长宝希言」)赋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
切切截截,不用谏言,数行刑戮,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
讼辨好胜,疾贼侵陵,斥人以刑,欲正一众,此千人之将也;
外貌咋咋,言语切切,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必,此十万之将也;
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之将也;
动动纷纷,邻国皆闻,出入居处,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能教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群书治要》三十一,《意林》一,《御览》二百七下三。案《意林》引此在「并将」前。)
其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夫杀一人而三军不闻,杀一人而万民不知,杀一人而千万人不恐,虽多杀之,其将不重;
封一人而三军不悦,爵一人而万人不劝,赏一人而万人不欣,是为赏无功,贵无能也。
若此则三军不为使,是失众之纪也(《群书治要》三十一,《将威篇》末「是将威之所行也。」下多此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