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伊尹
伊训 其一 商 · 伊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汉书·律历志》引《伊训》)
其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孟子》)
其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载孚在亳(《尧典》疏云。郑《注》典宝引《伊训》)
其四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征自三届(同上)
其五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从谏而不指,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荀子·臣道》引《书》。杨倞云:「《书》,《伊训》也。」)
四方献 商 · 伊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伊尹曰:「诸侯来献,或无牛马之所生。
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
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而献之脱「而」字,从《文选》左思《咏史诗》注引补,)
必易得而不贵。
其为四方献」。
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湔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𩶭鲗之酱(𩶭字本空白,从《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引补),鲛瞂利剑为献。
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闟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
正北空同。
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一作貌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东胡。
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曰:「善(《周书·王会》)」!
商 · 伊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伊尹,祓之于庙,熏以萑苇(此四字脱,从《风俗通·祀典》、《续汉·礼仪志》中注引补)爝以爟火,衅以牺猳。
明日设朝而见之。
以至味。
曰:「可得作「可对」,从《御览》八百四十九校改)而为乎」?
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
为天子,然后可具。
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燥,草食者膻。
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嚛作「酷」。从《玉篇》引改),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𦞕。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燕(《文选·七命》注作「隽燕」)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
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
鱼之美者,洞庭之𩹲,东海之鲕。
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疑当作「若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菜之美者,昆崙之,寿木之华。
指姑(《齐民要术》十引作「括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
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
阳华之芸,云梦之(《说文》作䔇),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越骆之,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开元占经》一百一作「雩揭之露」,《初学记》二、《御览》十二作「揭雩之露。」宋本《初学记》作「揭萼」),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阳山之穄,南海
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疑当作「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
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
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
江浦之,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
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
天子不可疆为,必先知道。
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吕氏春秋·味》。案《汉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说家有《伊尹说》二十七篇。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此疑即小说家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谓此篇也。)」。
对汤问 其一 商 · 伊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
可取,身将先取(《吕氏春秋·先己》)」。
其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
伊尹对曰:「昔者见人而知,任人然后知,以成功举之。
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
况无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
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
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
然后治也。
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
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尊其爵,重其禄。
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
百官能治,臣下乐职
恩流群生,润泽草木。
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说苑·君道》)
其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
伊尹对曰:「三公者,知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
辩于万物之情,通于天道者也。
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
三公之事常在于道也。
九卿者,不失四时,通于沟渠,堤防,树五谷,通于地理者也。
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是者举以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于德也。
大夫者,出入与民同众,取去与民同利。
通于人事,行犹举绳,不伤于言。
言之于世,不害于身。
通于关梁,实于府库。
如是者举以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于仁也。
列士者,知义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独专其赏,忠政强谏而无有奸诈,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举以为列士。
故列士之事常在于义也。
故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
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
曰:「何谓臣而不臣」?
伊尹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说苑·臣术》、《五行大义》第二十二篇引《帝王世纪》)」。
其四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
伊尹对曰:「三公者,所以参王事也。
九卿者,所以参三公也。
大夫者,所以参九卿也。
列士者,所以参大夫也。
故参而有参,是谓事宗。
事宗不失,外内若一(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