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陶进士840年9月3日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去一月多故。
不常在。
故屡辱吾子之至。
皆不睹。
昨又垂示东冈记等数篇。
不惟其辞彩奥大。
不宜为冗慢无势者所窥见。
且又厚纸谨字。
如贡大诸侯卿士及前达有文章积学者。
何其礼甚厚而所与之甚下耶。
始仆小时。
得刘氏六说读之。
尝得其语曰。
是非系于褒贬。
不系于赏罚。
礼乐系于有道。
不系于有司。
密记之。
盖尝于春秋法度。
圣人纲纪。
久羡怀藏。
不敢薄贱。
联缀比次。
手书口咏。
非惟求以为已而已。
亦祈以为后来随行者之所师禀。
已而被乡曲所荐。
入来京师
久亦思前辈达者。
固已有是人矣。
有则吾将依之。
系鞋出门。
寂寞往返其间。
数年。
卒无所得。
私怪之。
而比有相亲者曰。
子之书。
宜贡于某氏某氏。
可以为子之依归矣。
即走往贡之。
出其书。
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
又有默而视之。
不暇朗读者。
又有始朗读
而终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
进不敢问。
退不能解。
默默已已。
不复咨叹。
故自大和七年后。
虽尚应举。
除吉凶书及人凭倩作笺启铭表之外。
不复作文。
文尚不复作。
况复能学人行卷耶。
时独令狐补阙最相厚。
岁岁为写出旧文纳贡院
既得引试。
会故人夏口举人
时素重令狐贤明。
一日见之于朝。
揖曰。
八郎之交谁最善。
绹直进曰。
李商隐者。
三道而退。
亦不为荐托之辞。
夏口与及第。
然此时实于文章懈退。
不复细意经营述作。
乃命合为夏口门人之一数耳。
尔后雨应科目者。
又以应举时与一裴生者善。
复与其挽泄。
不得巳而入耳。
前年乃为吏部上之中书
归自惊笑。
又复懊恨周李二学士以大法加我。
夫所谓博学宏辞者。
岂容易哉。
天地之灾变尽解矣。
人事之兴废尽究矣。
皇王之道尽识矣。
圣贤之文尽知矣。
而又下及虫豸草木鬼神精魅。
一物巳上。
莫不开会。
此其可以当博学宏辞者邪。
恐犹未也。
设他日或朝廷或持权衡大臣宰相
问一事。
诘一物。
小若毛甲。
而时脱有尽不能知者。
则号博学宏辞者。
当有罪矣。
私自恐惧。
忧若囚械。
后幸有中书长者曰。
此人不堪。
抹去之。
乃大快乐曰。
此后不能知东西左右。
亦不畏矣。
去年入南场作判。
比于江淮选人。
正得不忧。
长名放耳。
寻复启与曹主。
于虢。
实以太夫人年高。
乐近地有山水者。
而又其家穷。
弟妹细累。
喜得贱薪菜处相养活耳。
始至官。
以活狱不合人意。
辄退去。
将遂脱衣置笏。
永夷农牧。
会今太守怜之。
催去复任。
径使不为升斗汲汲。
疲瘁低傫耳。
然至于文字章句。
愈帖息不敢惊张。
尝自咒愿得时人曰。
此物不识字。
此物不知书。
是吾生获忠肃之谥也。
而吾子反殷勤如此者。
岂不知耶。
岂有意耶。
不知则可。
有意则巳虚矣。
然所以拳拳而不能忘者。
正以往年爱华山之为山。
而有三得。
始得其卑者。
朝高者。
复得其揭然无附著。
而又得其近而能远。
思欲穷搜极讨。
洒豁襟抱。
始以往来番番。
不遂其愿。
间者得李生于华邮。
为我指引岩谷。
列视生植。
仅得其半。
又得谢生于云台观
暮留止宿。
旦相与去。
愈复记熟。
后又复得吾子于邑中。
至其所不至者。
于华之山无恨矣。
三人力耶。
今李生巳得第。
而又为老贵人从事云台
生亦显然有闻于诸公间。
吾子之文。
粲然成就如是。
我不负华之山。
而华之山亦将不负吾子之三人矣。
以是思得聚会。
话既往探历之胜。
至于切磋善恶。
分擘进趋。
仆此世固不待学奴婢下人。
指誓神佛而后巳耳。
吾子何所用意耶。
明日东去。
既不得面。
寓书惘惘。
九月三日
李某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