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易九六论 其一 揲蓍数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世之儒曰。吾闻诸孔颖达云。阳尊复兼乎阴。阴不能兼乎阳也。他日。余与董生言及易。生曰。吾闻诸毕中和云。举老而称也。请徵诸揲蓍。夫端策者。一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五。再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四。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措于指閒者十有三策焉。其馀三十有六。四四而运。得九是已。故易系注云。乾一爻。三十六策也。一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九。再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八。三变如之。是老阴之数。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五策焉。其馀二十有四。四四而运。得六是已。故易系注云。坤一爻。二十四策也。借如一变而遇少。再变三变而遇多。是少阳之数。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一策。其馀二十有八。四四而运得七。一变而遇多。再变三变而遇少。是少阴之数。分措于指间者十有七策。其馀三十有二。四四而运得八。故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故曰举老而称。亦曰尚变而称。且夫筮为乾者常遇七。斯乾矣。常遇九。斯得坤矣。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坤矣。常遇六。斯得乾矣。在左氏国语有之。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八非变爻。故不曰有所之。桉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六为世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斯非八乎。卦由老数。而举曰六。筮由蓍数。故斥曰八。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艮下艮上)之随。䷐(震下兑上)唯二不动。斯遇八也。馀五位皆九六。故反焉。筮法以少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艮之六二曰。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史以为东宫实幽也。遇此为不利。故从变爻而占。苟以说于姜也。何则。卦以少为主。若定者五。而变者一即宜曰之某卦。观之否师之临类是也。变与定均。即决以内外。今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惧不吉而更之。故曰是谓艮之随。是谓之云者。苟以说也。故穆姜终死于东宫。与艮会耳。而杜元凯于此注。以为杂用三易。故有遇八之云。非臻极之理也。刘子曰。余与董生言九六之义。信与理会。为不诬矣。余又于左氏二书参焉。若合形影然。而世人往往攘臂于其间曰。生之名孰与颖达著邪。而材孰与元凯贤邪。历载旷日。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持貌从者什一二焉。嗟乎。由数立文。所如皆合。昭昭乎若观三辰。其不晦也如此。然犹贵听而贱视。龂龂(五奸反)然莫可更也。矧无形之理。不可见之道邪。余独悲而志之。以俟夫后学。初董生言本毕中和。中和本其师。师之学本一行云。
第一指(馀一益三馀二益二馀三益一馀四益四)第二指(馀一益二馀二益一馀三益四馀四益三)第三指/(与第二指同)右挂从下起。指亦自下始。第一指法地。故益成偶。第二法天。故益成奇。第三人极法天。故同。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谓之少与一同)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右三指俱遇少。通计十三策。其馀三十六策。四四运之得九。为老阳。故易系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注云。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第三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右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其馀二十四策。四四运之得六。为老阴。故易系辞云。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第二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第三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右初指少。第二第三指多。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四益四并挂一为九)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右初指多。第二第三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五)第二指(遇多谓三四也并止于八)第三指/(又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四)右初指少。第二指多。第三指又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多谓四也止于九)第二指(又遇多谓三四也止于八)第三指/(遇少谓一二也止于四)右初指第二指并多。第三指独少。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少止于五)第二指(又遇少止于四)第三指/(遇多止于八)右初指二指并少。三指独多。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