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曾参不为孔门十哲论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四
论曰。客有言曰。仲尼圣人也。曾参孝子也。十哲皆仲尼门人也。察其能孝于家。能忠于君。能友于兄弟。能信于友朋。可以临事。可以成章。故加其美目也。而曾参虽不闻兼此数者。乃其近者小者。而仲尼区别四科。前后十哲。曾参不与者何也。主人对之曰。噫。非仲尼于此异也。四科十哲之名。乃一时之言也。非燕居之时。门人尽在而言也。于时仲尼围于陈。畏于匡。曾参不在从行之中。故仲尼言在左右者。扬其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可邀时之遇。行己之材不得者。是以美而类之。伤而叹之。非曾参不当此数子也。使曾子于时得与数子从行。则仲尼之圣。不遗参之孝。不后冉伯牛仲弓之目也必矣。客于是称谢而退。或者止之曰。客之问。知其一未知其二。主人对。得其细未得其大。且仲尼抱至圣之德。值多难之代。周游栖迟。不遇天下。仕鲁不终聘。过宋伐树。之卫不用。适楚逢患。而四科之徒。未尝离其起居。阙其弦诵。不以师道穷而曰妨已之进。不以身之私而越去。终日温温孜孜。提携负荷。从其行止。如手足羽翼。时仲尼有仁思德虑未言者。颜回辄发之。故谓之德行矣。仲尼言有所陈未达。而端木赐辄达之。故谓之言语矣。子路勇毅果正之士也。侍仲尼而不善之道不得入焉。故谓之政事矣。子游子夏之文。春秋之外。得与仲尼论之。故谓之文学矣。故数子居则讲仲尼之道。行役则任仲尼之事。而曾参安则在焉。患难则未尝有用焉。且夫孝者。人性常然也。不至者非人也。参苟至之。乃得为人矣。夫何异也。且十哲之徒。孰有非孝乎。而曾参独以有孝之名。加其数子之长。故不得与之同目也。何谓不在从行之中而遗之也。夫孝者不止于家也。事君慎其事。忠其命。乃孝也。事师聘其道。敬其事。乃孝也。不去危即安。不冒利背谊。乃孝也。而参不敬其事矣。不能冒义背利矣。乃孝其孝矣。非孝也。子从儒守学。宜识所言。何言之介也。主人拊几而起曰。尔之辨则辨矣。如何。斯可谓攻乎异端。斯害也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