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举人条例 唐 · 赵匡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一。
立身入仕
莫先于礼。
尚书王道
论语百行
孝经德之本。
学者所宜先习。
明经通此。
谓之两经举。
论语孝经为之翼助
试帖一切请停。
惟令策试义及口问
试策自改问时务以来
经业之人。
鲜能属缀
以此少能通者。
所司知其若此
亦不于此取人
时人云。
明经问策
礼试而已
所为变实为虚。
无益于政。
今请令其精习
试策问经及时务各五节
并以通四以上为第。
但令直书事义
解释分明
不用写疏文。
及务华饰
十节总于一道之内问之。
馀科准此
口问诸书
每卷问一节
取其心中了悟
解释分明
往来问答
无所滞碍
不用要令
诵疏亦以十通以上为第。
诸科准此
外更通周易毛诗
四经举。
左氏春秋
五经举。
不习左氏者。
任以公羊梁代之。
其但习礼记及论语孝经
一经举
既立差等
随等授官。
能否区分
人知劝勉
一。
明法举亦请不帖。
策问义并口问
经业科。
一。
春秋者。
能断大事
有兼习三传
参其异同
商搉比拟
得其长者
谓之春秋举。
策问经义口问
并准前。
一。
进士习业
请令习礼尚书论语孝经一史
杂文请试两首
共五百字以上
六百字以下
笺表议论铭颂箴檄等有资于用者。
不试诗赋
其理通其词雅为上。
通词平为次。
馀为否。
其所试策
于所习经史内问。
经问圣人旨趣
史问成败得失
并时务共十节
贵观理识
不用隐僻
名数
无益之能。
言词不至鄙陋
即为第。
一。
其有通礼尚书论语孝经之外
通道德诸经。
元经孟子荀卿吕氏春秋管子墨子韩子
谓之茂才举。
达观之士。
既知经学
兼有诸子之学。
其所长。
舍其偏滞
则于理道
无不该矣。
试策诸书义理
并时务共二十节。
仍与之言论
观其通塞
一。
其有学兼经史。
达于政体
策略深正。
词典雅者。
谓之秀才举。
经通四经
二礼
三家春秋
兼通三史以上
即当其目。
试策
经问圣人旨趣
史问成败得失
并时务共二十节。
仍与之谈论
以究其能。
一。
学倍秀才
而词策同之。
谈论贯通
究识成败
谓之宏才举。
以前三科
其策当词高理备。
不可同于进士
其所问每十节
通八以上为第。
一。
史书
史记一史
汉书一史
后汉书刘昭所注志为一史
三国志一史
晋书一史
李延寿南史一史
北史一史
南史兼通齐志
北史者通后魏隋书志。
自宋以后
史书烦碎冗长
请但问政成败所因。
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
馀一不问
国朝高祖下及睿宗实录贞观政要
共为一史
一。
天文律历
自有所司专习
且非学者卒能寻究
并请不问
五经所论。
盖举其大体
不可不知。
一。
每年天下举人来秋入贡者。
今年九月。
州府依前科目先起试。
文策通者。
等第讫。
试官本司录事参军长吏连押其后
口问者。
题策后云。
口问若干
相连印缝
并依写解为先后
不得参差
封题讫。
十月中旬送观察使
观察使差人送都省司
远近比类
须合程限
省司重考定讫。
入第者。
二月内符下诸道诸州追之。
九月内尽到。
到即重试之。
文策勘会书迹词理
与州试同即收之。
伪者送法司推问
国子监举人
亦准前例
一。
诸色身名
都不涉学
昧于廉耻
何以居官
其试之时。
虽云试经及判。
其事苟且
不试同。
诸皆令习孝经论语
孝经口问五道
论语口问十道
问答精熟
知其义理
并须通八以上
如先习诸经书者。
任随所习试之。
不须更试孝经论语
其判问以时事
取其理通。
必在责其重保。
以绝替代
其合外州申解者。
举选处分
一。
一经及第人。
选日请授中县之类。
入第三等及荫高授上县之类。
两经出身上县之类。
入第三等及荫高授紧县尉之类。
用荫止于此
以上当以才进。
四经出身授紧县尉之类。
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之类。
五经授望县尉之类。
入第二等授畿县尉之类。
明法出身
两经同资。
进士三礼春秋举。
四经同资。
茂才秀才
请授畿尉之类。
宏才请送词策上中书门下
请授谏官史官等。
礼经举人若更通诸家礼论。
及汉以来礼仪沿革者。
请便太常博士
茂才三科
为学既优。
并准五经举人便授官。
杂色出身人。
书判中县之类。
入第三等及荫高者加一等
凡荫除解褐官外。
不在用限。
一。
其今举人所习。
既从易。
士子趋学。
必当数倍往时
每年诸色举人
主司择。
常以五百人大限
此外任收杂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