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乐舞 隋 · 何妥
 出处:全隋文卷十二
臣闻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然则天地,感鬼神,莫近于礼乐
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臣闻乐有二,一曰奸声,二曰正声
奸声感人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故乐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孔子曰:「放郑声,远佞人」。
郑、卫、宋、赵之声出内则发疾,外则伤人
是以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人怨;
徵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则国亡无日矣。
魏文侯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欲寐,听郑、卫之音不知倦,何也」?
子夏对曰:「夫古乐者,始奏以文,复乱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郑、卫之音者,奸声以乱,溺而不止,犹杂子女不知父子
君所问者乐也,所爱者音也。
乐之与音,相近不同为人君者,谨审好恶」。
圣人作乐也,非止苟悦耳目而已矣。
欲使在宗庙之内,君臣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乡里之内,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闺门之内,父子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黄钟大吕弦歌干戚僮子皆能舞之。
能知乐者,其惟君子
不知声者,不可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几于道矣。
无道太师乐器以奔周。
君德薄,师旷固惜清徵
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其间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
至于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从夏以来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
自殷至周,备于《诗》《颂》。
故自圣贤已下,多习乐者,至如伏羲减瑟,文王足琴仲尼击磬,子路鼓瑟,汉高击筑,元帝吹箫
汉祖之初,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之乐。
迎神庙门,奏《嘉至》之乐,迎神庙门,奏嘉至之乐,犹古降神之乐也。
皇帝庙门,奏《永至》之乐,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
乾豆上荐,奏登歌之乐,犹古清庙之歌也。
登歌再终,奏《休成》之乐,美神飨也。
皇帝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成也。
其《休成》《永至》二曲叔孙通所制也。
汉高祖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是舜后,故齐有《韶》乐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也
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
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高祖改名《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五行舞》者,本大武》乐也。
始皇改曰五行
及于孝文复作四时之舞,以示天下安和四时顺也
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孝宣又采《昭德以为盛德》,虽变其名,大抵皆因秦旧事
至于魏、晋,皆用古乐
魏之三祖,并制乐辞
永嘉播越五都倾荡乐声南渡是以大备江东
宋、齐以来至于梁代,所行乐事,犹皆传古,三雍四始实称大盛
侯景篡逆乐师分散,其四舞三调悉度伪齐。
齐氏虽知传受,得曲而不用之于宗庙朝廷也。
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虽耆老,颇皆记忆
东土克定乐人悉返,访其逗遛,果云是梁人所教。
三调四舞并皆有手,虽不能精熟,亦颇具雅声
若令教习传授,庶得流传古乐
然后取其会归,撮其指要因循损益更制嘉名
盛德当今,传雅正来叶岂不美欤!
谨具录三调四舞曲名,又制歌辞如别。
不可以陈于殿庭者,亦悉附之于后(《隋书·何妥传》,《北史》八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