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明道 陈朝 · 傅縡
 出处:全陈文卷十六
笃信佛教,从兴皇惠朗法师三论,尽通其学,时有大心皓法师著无诤论以诋之,乃为明道论,用释其难,其论曰:
无诤论言,比有弘三论者,雷同诋诃,恣言罪状,历毁诸师,非斥众学,论中道而执偏心语忘怀而竞独胜,方与数论更为仇敌仇敌既构,诤斗大生,以此之心,而成罪业罪业不止岂不重增生死大苦聚集
答曰: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邪执,欲使大化流而不拥,玄风阐而无坠,其言旷,其意远,其道博,其流深,斯固龙象腾骧鲲鹏之抟运,蹇乘决羽岂能觖望其间哉?
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唯竞穿凿,各肆营造枝叶徒繁,本源日翳一师解释,复异一师更改旧宗,各立新意同学之中,取寤复别,如是展转,添糅倍多,总而用之,心无的准,择而行之,何者为正,岂不浑纯伤窍,嘉树弊牙,虽复人说非马,家握灵蛇,以无当之卮,同画地之饼矣。
其于失道不亦宜乎
摄山之学,则不如是守一遵本,无改作之过,约文申意,杜臆断之情,言无预说,理非宿构,睹缘尔乃应,见敌然后动,纵横络释,忽恍杳冥,或弥纶不穷,或消散无所焕乎有文章,踪朕不可得,深乎不可量,即事而非远,凡相酬对,随理详核有何嫉诈,干犯诸师?
且诸师所说为是可毁?
不可毁?
若可毁者,毁故为衰;
若不可毁,毁自不及
法师何独蔽护不听毁乎?
且教小大,备在圣诰,大乘之文,则指斥小道,今弘大法,宁得不大乘之意邪?
斯则褒贬之事,从弘放学与夺之辞,依经议论何得佛说信顺,在我语而忤逆,无诤平等如是邪?
忿恚烦恼凡夫恒性失理之徒,率皆有此,岂可三修未惬六师怀恨,而蕴涅槃妙法,永不宣扬
但冀其忿愤之心既极,恬淡之悟自成耳。
人面不同,其心亦异,或有辞意相反有心相符岂得必谓他人说中道而心偏执
已行无诤,外不违而内平等仇敌斗讼,岂我事焉,罪业聚集斗诤所畏耳。
无诤论言摄山大师诱进化导则不如此,即习行于无诤者也。
导悟之德既往淳一之风已浇,竞胜之心,呵毁之兴,盛于兹矣。
吾愿息诤以通道,让胜以忘德何必排拨异家,生其恚怒者乎?
中道之心,行于成实,亦能不诤;
若以偏著之心,说于中论,亦得有诤。
固知诤与不诤,偏在一法
答曰:摄山大师实无诤矣;
法师所赏,未衷其节。
静守幽谷寂尔无为凡有训勉莫匪同志从容语嘿,物无间然,故其意虽深,其言甚约。
今之敷畅地势不然,处王城之隈,居聚落之内,呼吸顾望之客,唇吻纵横之士,奋锋颖,励羽翼明目张胆披坚执锐,骋异家,衍别解窥伺间隙邀冀短长,与相酬对,榷其轻重岂得默默无言唯唯应命
必须掎摭同异发摘玼瑕忘身弘道,忤俗而通教,以此为病,益知未达
令大师当此之地,亦何必默已,而为法师所贵邪?
法师又言:吾愿息诤以通道,让胜以忘德
道德之事,不止在诤与不诤,让与不让也。
此语直是世间所重,法师慕而言之,竟未知胜若为可让也?
他人道高,则自胜不劳让矣;
他人道劣,则虽让而无益矣。
欲让之辞,将非虚设中道之心,无处不可,成实三论何事致乖,但须守株之解,除胶柱之意,是事皆中也。
来旨言诤与不诤,偏在一法
何为独褒无诤邪?
讵非矛盾
无诤论言邪正得失胜负是非,必主于心矣。
非谓所说之法,而有定相论胜劣也。
异论是非,以偏著为失言无是无非,消彼得失以此论为胜妙者,他论所不及,此亦为失也。
何者
凡心所破?
岂无心于能破,则胜负之心不忘,宁不在胜者乎?
斯则矜我为得,弃他之失,即有取舍大生是非便是诤论
答曰:言为心使,心受言诠和合根尘鼓动风气,故成语也。
事必由心,实如来说。
至于心造伪以使口,口行诈应心外和内险,言随而意逆,求利养,引声名入道之人,在家之士,斯辈非一圣人所以曲陈教诫深致防杜,说现在殃咎,叙将来患害,此文明著,甚于日月犹在爱躯,冒峻制,陷汤炭,甘粉,必行而不顾也。
岂能悦无诤之作,而回首革音邪?
弘道之人,宣化之士,心知胜也,口言胜也,心知劣也,口言劣也,亦无所包藏,亦无所忌惮,但直心而行之耳。
他道虽劣,圣人之敬也。
已德虽优,亦圣人之教也,我胜则圣人胜,他劣则圣人劣,圣人优劣,盖根缘所宜然,于彼于此何所厚薄哉?
虽复终日案剑终夜击柝瞑目以争得失作气以求胜负胜负在谁处乎?
有心之与无心,徒欲分别虚空耳。
何意不许论说,而使我谦退,此谓鹪鹏已翔于寥廓,而虞者犹窥薮泽而求之。
嗟乎
丈夫当弘斯道矣,无诤论言
无诤之道,通于内外,子所言须诤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营末者也。
今为子言之,何则
若依外典寻书之前,至淳之世,朴质其心,行不言之教,当于此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各得其所,复有何诤乎?
固知本末不诤,是物之真矣。
答曰:诤与不诤,不可偏执,本之与末,又安可知
由来不诤,宁知非末?
于今而诤,何验非本?
夫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为后,而前后之事,犹如彼此,彼呼此为彼,此呼彼为彼,彼此之名,的居谁处?
以此言之,万事可知也。
本末前后是非善恶,可恒专邪?
何得自信聪明,废他耳目
水泡生灭火轮旋转,入牢阱,受羁绁,生忧畏,起烦恼,其失何哉
不与相应,而起诸见故也。
相应者则不然
无为也,无不为也。
善恶不能偕,而未曾善恶生死不能至,亦终然在生死,故得永离而任放焉。
是以圣人绕桎不脱,悯黏胶难离,故殷勤教示,备诸便巧希向之徒,涉求有类,虽鳞角难成,象形易失,宁得不仿佛遐路勉励短晨,日常己身善恶,莫揣他物,而欲分别,而言我聪明,我知见,我计较我思惟。
以此而言,亦为疏矣。
他人者实难测,或可是凡夫真尔,亦可是圣人俯同时俗所宜见,果报所应睹,安得胸襟,尽情性,而生讥诮乎?
正应虚己而游乎世,使俛仰电露之间耳。
明月在天,众水皆见,清风既至,群籁毕响,吾岂逆物哉?
不入鲍鱼不甘腐鼠,吾岂同物哉?
谁能知我,共行斯路,浩浩乎,堂堂乎,岂复见有诤为非,无诤为是
此则诤者自诤,无诤者自无诤,吾俱中取而用之,宁劳法师费功夫,点笔纸
但申于无诤,弟子唇舌,消晷漏,唯对于明道戏论糟粕哉?
必欲且改真伪,暂观得失无过贤圣之言,检行藏之理,终始研究表里综核,使浮辞无所用,诈道自然消。
请待后筵,以观其妙矣(《陈书傅縡传》,《文苑英华》七百四十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