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重答张融书难门律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周颙顿首
可以运寄怀抱非理何师,中外声训登途所奉,而使此中介介然去留无薄,是则怏怏失路,在我奚难。
足下善欲言之,吾亦言之未已也。
辄复往研,迟承来析
通源曰: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
周之问曰:苦下之藏即色,信矣斯言也。
更恐有不及于即色,容自托于能藏。
则能藏者广。
不独出于厉乡耳。
夫有之为有,物知其有,无之为,人识其无,老氏之署有题无无出斯域,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未有能越其度者也。
佛教所以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于群家耳。
此途未明,在老何续?
纷纷横沸,皆由著有之家因俗,兹焉是患。
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
有性不明虽则巨蔽,然违谁尚静,涉累实微,是道家所以有埤弘教,前白所谓实雄者也。
王何旧说,皆云不及圣。
若如斯论,不得影响释宗矣。
吾之位老,不至乃然。
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
经教成说也。
乃至宰官长者,咸托身相。
何为老生独非一迹
未知涉观浅深品位高下耳。
此皆大明未启,权接一方日月出矣,爝火宜废,无馀既说,众权自寝。
足下犹欲抗遗燎日月之下,明此火与日月通源,既情崇于日月,又无侮于火本。
未知此火本者,将为名乎?
将为实哉?
而已邪?
道本安在
若言欲实之,日月为实矣。
斯则事尽于一佛不知其道也。
通源之旨,源与谁通?
通源曰: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登其此地,吾不见释家之与老氏
陟其此意,吾孰识老氏之与释家
又曰:今既静而两神,神静而道二,吾未之前闻也。
又曰:伯阳专气致柔,停虚任魄,魄绪停虚,故融然自道也。
又曰:心尘自拂,一举形上
周之问曰:足下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
窃谓老释重出对分区野其所境域无过斯言。
然则老氏之神地悠悠,自悠悠有外
释家精和坐废,每坐废色空
老氏之地,则老异于释;
释氏之意,则释殊于老。
神既静而不两,静既两而道二。
足下之前闻,吾则前闻之矣。
苟然则魄绪停虚,是自虚其所谓虚;
融然自道,亦非吾之所闻道
若夫心尘自拂,一举形上,皆或未涉于大方不敢通源相和也。
通源曰:足下欲使伯阳不静宁可而得乎?
使静而不怕道,亦于何不得
周之问曰:甚如来言,吾亦虑其未极也。
所谓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若谓静于其静,非曰穷静;
魄于其魄,不云尽魄。
吾所许也。
无所间然
通源曰:若卿谓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想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得意复爽吾所期
周之问曰:尽有尽无,非极莫备,知无知有,吾许道家
唯非有非无一地道言不及耳。
非有非无三宗所蕴,倘赡馀虑,唯足下其眄之。
不使得意之相爽,移失于有归耳。
通源曰:非凫则乙,迹固然矣,迹固其然,吾不复答。
又曰:吾与老释相识如此,正复是目击道斯存。
又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又曰:诚哉有是言,吾所以见道来一于佛。
周之问曰:足下之所目击道存得意有本,想法性之真义,是其此地乎?
佛教有之,足下所取非所以何至取教也。
目击之本,即在教迹,谓之凫乙,则其鸿安渐哉?
诸法真性,老无其旨,目击高情,无存老迹,旨迹两亡,索宗无所
所谓无侮于道本,当无侮于何地哉?
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谛实义,沿文可见矣。
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
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
若无所沿,而玄德方寸者,此自足怀抱,与老释而为三耳
或可独树一家,非老情之所敢逮也。
通源曰:虞芮二国之斗田,非文王所知也。
斯自鹿巾空负头上环杖自诬掌中
安能了之哉?
周之问曰:足下谓苦下之且藏即色,则虚空有阙矣。
足下法性以即色图空,则法性备矣
今有人于此,操环杖而言法姓,鹿巾之士,执虚无而来诮曰:「尔不同吾与尔斗」。
足下从容倚棘听断于鞭间,曰:「皆不可也」。
谓其鹿巾空负头上环杖自诬掌中
足下精明特达,而判讼若斯,良虞芮之所于邑也。
通源曰:吾不翔翮于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
吾翮不翔于五通,而于集道复何晦?
周之问曰:足下不翔翮于四果,犹勤集于佛教,翮不翔于五通何独弃于道迹乎?
理例不通,方为彼诉。
通源曰:当欲列儒围道,故先属垣隙。
周之问曰:足下通源,唯道源不及儒。
吾因疑其阙。
是以相访。
未知融然自道,唯道能,融将道之融然,修儒可会邪?
虽非义本,纵言宜及。
想释本多暇,幸惠馀音(《弘明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