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晋承汉统论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
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
绝节赴曲非常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跱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
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俯眉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
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
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
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
三国大害,静汉末(《世说·文学篇》注此下有累世二字交争,开(《世说》注作廓)九域蒙晦(《世说注》有大字,定千载盛功者,皆司马氏也。
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
静乱之功,则鼎立
道不足则不可谓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天下之主;
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一日之王矣。
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战国何况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
何者
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于彼何有
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绝
宣皇帝官魏,逼于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
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
命世人正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
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
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
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于下,非道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
“夫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
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
是故汉高禀命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帝典不疑道于力政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
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
当阳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
积累累功,静乱宁众,数之所录,众之所与不资燕哙之授,不赖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所不能臣,荡累叶所不能除者哉!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
夫有定天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
配天而为帝,方驾三代,岂比俯首于曹氏,侧足不正
即情而恒实,取之而无惭何与诡事托伪,开乱于将来者乎?
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
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剪商之功;
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
后稷勤于所职,聿来未以剪商,异于司马氏仕乎曹族,三宗之寓于魏世矣。
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
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略
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
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勋足以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惭于有周,而彼道异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而不化哉?
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高义
若由未悟,请于是止矣(《晋书·习凿齿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