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第二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凡人臣之于其君也。
四肢之戴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皆相须成为体,相得而后为治者也。
故《虞书》曰:「臣作股肱耳目」。
屠蒯亦云:「汝为君目,将司明也;
汝为君耳,将司聪也」。
然则君人者,安可斯须无臣?
臣人者,安可斯须无君?
斯须无君,斯须无臣,是斯须无身也。
故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而加敬焉。
父子至亲矣,然其相须,尚不及乎身之与手足也。
身之于手足可谓无间矣。
然而圣人犹复督而致之,故其化益淳,其恩益密,自然不觉教化之移也。
奸人离而间之,故使其臣自疑于下,而令其君孤立乎上,君臣相疑上下离心,乃奸人所以劫杀之资也。
然夫中才之主,明不及治化之原,而感于伪术似是之说,故备之愈密,而奸人愈甚譬犹登高者,愈惧愈危,愈危愈坠,孰如早去邪径,而就夫大道乎?
凡士结发束修立志家门欲以事君也。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及志乎学,自托师友,师贵其义,而友安其信,孝悌以笃,信义又著,以此立身以此事君,何待乎法然后为安?
及其为人臣也。
称才居位称能受禄,不面誉求亲不偷悦以苟合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也。
上足以尊主安国下足丰财阜民;
谋事不忘其君,图身不忘其国;
内匡其过,外扬其义,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病下;
善行之如不及见贤之如不容
内举不避亲戚外举不避仇雠
程功积事,而不望其报;
进贤达能,而不求其赏;
道途不争险易之利,见难而无苟免之心;
其身可杀,而其守不可夺。
直道之臣,所以贤明之主,致治平之功者也。
若夫主明而臣暗,主暗而臣伪,有尽忠见信有见信而不尽忠溷淆于臣主之分,出入治乱之间,或被褐怀玉待时,或巧言令色容身,又可胜尽哉?
是以古之全其道者,进则正,退则曲,正则世乐其业,曲则全身归于道,不傲世以华众,不立以为名,不为苟得偷安不为苟免无耻
修之于乡阁,坏之于朝廷可惜也;
修之于已立,坏之于阖棺可惜也。
君子惜兹二者,是以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况害仁以求宠乎?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若夫智虑足以图国忠贞足以悟主公平足以怀众,温柔足以服人;
诽毁取进,不刻人以自入;
不苟容以隐忠,不耽禄以伤高。
通则使上恤其下,穷则教下顺其上。
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可谓不失忠,退不失行
正士之义,为臣之体也。
趣舍之患,在于可欲而不虑其败,见可利而不虑其害,故动近于危辱
孙叔敖三相楚国而其心愈卑,每益禄而其施愈博,位滋高而其礼愈恭
正考父伛偻而走;
晏平仲辞其赐邑:此皆守满以冲,为臣之体也。
夫不忧主之不尊于天下,而唯忧己之不富贵,此古之所谓庸人而今所谓显士
小人之所荣慕,而君子所以为耻也。
凡人臣之论,所以事君者有四:有贤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
庸主之臣。
上能尊主,下能壹民,物至能应,事起能辨教化流于下,如影响之应形声,此贤主之臣也;
内足以壹民,外足以拒难,民亲而士信之,身之所长不以怫君,身之所短,(当有「以」字。)功,此明主之臣也,君有过事能壹心同力相与谏而正之,以解国之大患成君大荣,此中主之臣也;
端悫守法壹心以事君,君有过事,虽不能正谏,其忧见于颜色,此庸主之臣也。
庸主臣事贤主则从,以贤主臣事庸主则凶,故之所以成其名者,皆度主而行者也。
修之在己,而遭遇有时是以古人抱麟而泣也。
夫名不可以虚伪取也。
不可以比周争也。
故君子务修诸内而让之于外,务积于身而处之以不足,夫为人臣,其犹土(《意林》作「犹如土也」。)
万物载焉而不辞其重,水渎污焉而不辞其下,草木殖《意林》作「植」。
焉而不有其功,此成功不处为臣之体也。
若夫大位,任大事重权万乘之国,必无后患者,其上莫如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不为管仲,即为鲍叔耳。
其次莫如广树而并进之,不为魏成子,即为翟璜耳,安有壅君蔽主专权之害哉?
此事君之道,为臣之体也(《群书治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