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天原发微 宋末元初 · 鲍云龙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
伏羲造化之秘,而寓之卦画,忧天后世之荒于无也;
孔子阴阳卦画上推太极来,又惧天下后世之锢于有也。
荒于无则舍人言天,入于谶纬,而人事废;
锢于有则天言人,出于智巧,而天道泯。
二者皆非体一源之学也。
是以圣人既以形而上者载之《易》矣。
子贡又曰:「性与天不可得闻」。
抑扬反覆微旨深矣。
朱子谓:「先圣教人就逐事上说,合凑将来,即归大处」。
濂溪却就大脑头上发出使人透体
便知二者各有所指,其原则而已
上天下地曰宇,孰有大于天地者。
往古来今曰宙,孰有远于古今者。
愚谓大者天地一者太极
一则久,久则大。
宇宙之间,孰有加于此哉。
是故一而大谓之天,天包地外,乾以一画而包坤地之二,是为三数言天,则三才其中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人之仁义,地之刚柔不言可知
不揆陋庸,妄缵辑先儒要语,成二十五篇上合天数,以理为经,以气为纬。
太极而下,判为天地,灿为日月星辰分为四时五行,隐于河洛精微,散于大易象数
古今往来人物聚散屈伸相禅消息盈虚之为千万变,不过曰通于昼夜
而知其说皆祖濂洛以来儒先绪馀,镕铸语言意脉以为之辞,非敢角而驰也。
蠡测管窥未易精博,掇其大者书之,使世之言天者,知太极不离阴阳阴阳不离太极物物赋受之中,莫匪造化流行之妙。
故曰明于天地之性,而不惑神怪君子之学,孰有大于此哉。
知此则识向上根源矣。
若夫星垣玄漠躔度隐微,言某事则某应,此固司天者之事。
若以五行阴阳太极求之,亦吾儒性分内事也。
昔人有言:「理究伊川,数穷康节」。
如诣其极,则亦一而已矣,惟穷理尽性至命之君子得之
孔子大圣人也,犹曰「好古敏求」又曰「不知老之将至」。
其所忘食忘忧者,果为何事
况下于圣人万万者哉。
愚也未之有得是有望于当世博雅君子也。
庚寅岁长至日紫阳后学鲍云龙序。
按:《天原发微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