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平江府学道书院咸淳七年四月 宋 · 陈宜中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吴都文粹》续集卷一三、洪武《苏州府志》卷四七、正德《姑苏志》卷二四
昔者夫子讲道齐鲁从游北方之士,由句吴之墟登圣门者,独吴公子游一人,今常熟故里也。
宋兴,崇文尚治,吾夫子之祠遍天下,虽关洛大儒、乾淳诸公,得圣学千载之后,凡其过化之乡,悉示表章、存矜式
吴为今辅郡公实东南道学之宗也。
故有祠,紫阳先生尝记之矣,而郡则未讲,非前此司风者缺欤?
枢密赵公顺孙守吴,卜地府治文正坊之南,甫经始,即受代去。
黄侯镛继之,鸠工庀材,三阅月堂成
请于朝,扁以「学道书院」,取爱人易使之义,而属予记之。
余按公以文学四科嘉言善行可传不一,独二语乃亲得于圣人见于用,复以印可圣人者。
夫学为儒者事,人所知也,武城弦歌乃合君子小人,而使闻斯道。
夫子莞尔之笑,又直与说开与点意。
同是其为义,岂与后之言学者异哉?
思昔盛际圣教流行满天地之间无非道,举天下之人无非学。
康衢童子如咏舞雩中林武夫如见大宾汉广游女如奉懿教。
后世言,虽若未尝学问,而其所所见训诂章句岂能传之哉!
流风未远,列国遗民涂歌巷咏,发乎情而止乎先王之泽。
夫子拾其断句残篇而存之,若非疏越遗音寥寥逸响,而其吟咏性情辞意之外,亦非寻行数墨者所能知也。
道在天下终古常新,何昔能为天下公,而今几为君子隐耶?
此余所以慨然正学绝续之际,想弦歌之声而不可得闻。
犹幸登斯堂者能有感于命名之义,人以未丧斯文,或因之而兴起也。
嗟夫
人知学则知道,虽窗草池莲亦足以起吾意,何异亲炙昔贤而师事之,夫非圣人之所望欤?
白首穷年而卒无得于此曾不日用饮食耕凿之中,琢磨虽未加焉,而璞固存也。
泰伯所居邦人至今质而无华伯之遗也。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
吴人有其质矣,使知以公之学而文以采,进于道者其不彬彬矣乎
予故乐书之,庶居是邦者人人士君子行云
咸淳七年四月朔日,朝奉郎新除尚书户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陈宜中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