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纲目分注发微咸淳元年五月 南宋 · 刘国器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二、《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九
尝阅六朝史,至陈宝应使人读《汉书》,闻蒯通韩信相君之背贵不可言」之语,而谓之智士虞寄则告以班彪王命论》之识所归,为之叹曰:之设是辞,特以遂其计,反不能取信当时,史之载是辞,盖以纪其实而乃后世无穷之祸,作史者可不谨哉!
及观《纲目分注》,于蒯通所说则削而不存,于班彪所论则载之甚备
吁,亦可以见朱文公之心矣!
因是反覆推研,参以《通鉴》,凡所损益,虽片言只字究极事理所以然,则知前史纪载是非善恶混焉而莫识其真。
简册浩繁辞义精密,虽未能详尽厥旨,试摭其一二而考订之。
贾谊告文体貌大臣,谓其以绛侯讥上;
君雅李渊而不发兵,谓其引突厥入寇任尚邓遵争功,而罪以增级受贿
从谏士良罪状,而诬以窥伺朝廷
守志不屈指曰不敬抵排异端目为矫激
司马昭则谓能以德攻,略其杀诞之罪;
扬雄则谓不诡于圣人,遗其美新之失;
道成并宋也,曰能全国家
朱温篡唐也,曰能安社稷
孙宏多诈而曰其行谨厚
牛李奸邪而曰谨守格式
才能真伪论议得失,茫无折衷,而所载之事且乖错失伦
王莽之立司市,与《易·系正辞之文并录;
太宗之击高丽,与夏禹治水之功互纪。
铜匦以来告密,而托名伸冤招谏
白马以陷忠良,而归咎于衣冠浮薄
若此之类,并经《纲目》所削。
司马文正公之作《通鉴》,因旧史纪事,其言曰「使观者自择善恶得失以为劝戒」,意可知矣。
朱文公之作此书,乃以《纲目》为名,事之得其条理虽莫要于纲,而纤悉具备尤莫详于目。
况夫隐伏而难见,疑似而难明,参错同异难齐几微之际,又不可以不察也。
大书提要,分注以备言,言必證其事,事必验其实刊落浮辞,约归至理
是其天地之心、阴阳之蕴、万物情、数千百年行事之迹,已洞究胸中,则纵横泛应,无一而非《春秋》之微意岂若后世纪传之书而已哉!
故曰纲者法家条令,目者法家断案呜呼微矣!
坎井之见不足以江河之大,蔀屋之陋不足以发日月之,世之君子能明朱文公之旨者,愿执鞭以请益云。
咸淳乙丑仲夏莆田刘国器谨书
按:《纲目分注发微卷首,清抄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