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拙斋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一、《则堂集》卷二
昔者洙泗之上,四科七十子聪睿明辨,孰非当世英才,而子曾子独以天资一鲁受知圣人
其后造诣既深,优入圣域,独承道统千载之绪,传之子思、孟子流衍盛大至于无穷,皆自前日一鲁中来也。
余始至北方,问中州道所托今有人乎,缙绅诸公交诵鲁斋许公之贤,且曰笃实内守,学为曾子者也。
未及往见,而自燕徙瀛,许公亦告老而归,旋闻下世,每用此为恨。
厥或告余曰:继许公而作者拙斋刘公仲宽其人也。
余时欲见之,而刘公适以使事来瀛,乃得相识
听其言论,观其风致蔼然道学气象,而用「拙」名斋,与许公所以为鲁,心法有相似者。
喟然叹曰:继鲁翁作者,舍拙翁而谁归乎!
道之源脉其在斯乎!
夫鲁之与拙,非容色之外见者也,根诸天禀之自然加以学问日益,义精理明,纯一无杂,故能以道自任
譬之广谷易川,地力深厚,种之无不生,生之无长大茂盛,以其植本深厚,故其发达悠远
浅中弱植,倏盈而疾萎者,夫岂任重道远器哉?
而况之字义,与巧为对者也。
夫子尝有云「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于一巧一拙之间,有仁不仁、公与私、义与利之辨,圣人之虑后世深矣。
有人于此簧其辞,贲其,饰乎其外求人悦己
斯人也,所为虽未至流荡忘返,而志之所之常骛于外,则人欲分数天理为胜,去道之远从可知矣。
有人焉,刚且毅,不为苟容,木且讷,不事速售,中有所主,外无所慕。
斯人也,纵未能全体皆仁,而心之所存常务乎内,则天理之分数人欲为胜,谓之近仁,岂不信乎!
盖天禀之厚者,为朴为纯,由是而加之以审问慎思,益之以明辨笃行,若绘事之后素,其施功也有地,其进德也有本,何往而不为仁乎?
而人伪之滋者,为巧为诈,巧而乱德,巧而足恭口给之禦便佞之友,如张锦帆,饰桂棹,而涉沧溟万里之险,何行而可济乎?
是故圣人示人以求仁之方,常有取于确钝,而深戒乎巧令,亟言之不一言之,为是故也。
君早以才名自奋,而务内践实不为表暴
俗尚文,君则敛华而就质;
俗尚衒,君则韬光内守
覃精义理之书,笃志性命之蕴,其静而正,其纯而直,忱确内充德隅外著,然犹以拙自命,则君之谦也,而亦君实行内充,自得自信者也。
君年踰耳顺二亲具庆,而旨甘之奉、温凊之节,早暮必躬,犹慊然以为未足,扁其堂曰「取足」,此又君实行之著于家庭者也。
孟子曾子养志,而曰「事亲曾子可也」。
可之为言仅可而不自以为足,此曾子所以大过人者。
拙斋务内践实,亦学为曾子者也。
曾子之学仁也,曾子之孝;
曾子所以成其仁也,学问之道。
明善诚身悦亲,以至信乎友,获乎上,得乎民,体用兼该,有诸中必达于外,穷而在下任斯道之托,达而居上则任世道之托,莫不自务内践实中来。
吾于拙斋有望焉,书此为记,以见余区区期望之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