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三王法度礼乐如何 南宋 · 常挺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九六、《论学绳尺》卷一
论曰:法至圣人而止。
圣人之治,至于君师之道而止。
君道则天下无馀法,师道立则天下无馀理。
君道不与师道相维,虽有良法美意,其何以行之哉!
三代之兴,更数圣人植立千馀年之天下,殚智毕力以为经世规模,是岂徒云乎哉
莫大君师圣人迭出而任之,导迪人心,措之极和极顺之内。
彼其心志浃洽道教之久,一旦有所设施,则其耳目狎熟以为圣人立法议制,皆遗我于便且安之地也。
顺从无强揠,有和怿而无睽疑兹其一法一度之立,可以万世不变
是非不能三王法度,而三王礼乐之教有以法度不容变也。
法度立于君道礼乐出于师道君师之道并行,此三王法度礼乐所以尽善也欤
三王法度礼乐,请申荀卿之论。
吾尝求其所法度矣,《关雎》、《麟趾》之诗,则有其意;
小雅》、《鱼丽》之诗,则不多辞。
盖致太平一书,则圣人心术智虑无遗焉。
固知法度者,君道所由立也,至于礼乐者,果钟鼓云乎哉
玉帛云乎哉
求之六经格言,礼一顺也,乐一和也,和顺之外礼乐
礼乐者,诚师道所自出也。
然则礼乐法度二欤?
曰:礼乐固与法度二,而法度礼乐出则一也。
何者
圣人一身任君师之责,君道师道会于圣人一身法度礼乐安得岐而二之
大抵礼乐者,人心和顺之本也。
本此和顺,则法度可以行;
失此和顺,则法度虽欲行而不可
先王立法议制将于人心而强矫之耶?
将于人心和顺之耶?
此君所以师道并行也。
故自吾师道之立也,以是礼而导人心于至顺,以是乐而导人心于至和
人心安于和顺之天,知有礼乐,则知有法度
然则师道立君道亦至矣。
吁!
此言治者止于三王,而三王之治亦至于君师之道而止也。
思昔三王之兴,上继三皇五帝鸿荒之治,下开百千万世文明之运,以开辟天地规模,而极世变江河思虑
中间千有馀年,所以维持人道大经接续人文脉络,盖于数圣人有望焉。
圣人亦曰:君国子民之道,不容一日不尽心
父师不及之功,尤不可一日而无教。
是故人心之礼也,乐人心之乐也,圣人因之而教礼乐焉,叙为彝伦修为人纪,置之充然大顺之域。
夏簋之用、殷辂之乘、周冕之服不与焉。
洽为德泽,流为雅颂,纳于蔼然至和之中,《大夏》之兴、《大濩》之作、《大武》之奏不与焉。
当时所谓礼乐,惟见其四极和宁而已,惟见其万民咸悦而已,惟见其江汉无犯而已
斯民难与虑始者,今可与之乐成
相与立法,盖不独已日而乃孚。
是何也?
教之以师道既至,则与之相从君道固宜一旦创为法度斯民不惊且疑,安其教则安其政矣。
故井什一法行天下知其遗我富实矣;
肉刑三千之制立天下知其导我向善矣;
创为校庠序之规,知其教我也;
设为封建之制,知其字我也。
人心未易晓明,立一法而犹不听三代圣人一法度之立而斯民共之,如律度量衡不可易。
吁!
人心一和顺之机,盖于是乎见。
惟其因彼礼乐和顺而立法度无穷故法度立于一时一时便且安,法度传于子孙子孙便且安,法度行于千万世而千万世可以长守而无变。
乱其纪纲,而纪纲不可得而乱;
商尝覆其典刑,而典刑不可得而覆;
周尝缺其法度,而法度不能不复。
法度未尝不可变也,抑人心礼乐之泽不可泯也。
荀卿谓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
吁!
法度礼乐三王岂有技巧哉!
盖以尽君师之道而已
虽然三王法度礼乐,非一人之为也,抑非一日之积也。
盖自皇治既降,帝文始开,氏作,其为风俗也已悉。
衣裳宫室之制,得于十三卦之先;
命夷命夔之教,载之二典而可覆。
然则法度礼乐兴于唐虞,盛于三王,而大备成周之世,其闿创始有由也。
故不观荀卿定法度、制礼乐之言,无以三王王道之成;
不观扬子云法度彰、礼乐著之论,无以唐虞帝功之始。
吁!
帝王不作君师之责吾谁归?
谨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