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法筵第一疏 南宋 · 程元凤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一六、《明良庆会录》卷三
臣闻民天民也,天实念之。
三边蹂践,生理未复,而赋役之征已竣;
洪潦为灾,室庐荡尽,而赈恤之惠未周;
田里萧条,十室九空,而贪酷之吏方横敛而不息。
此岂天之心邪?
必也发政施仁,如救头然,斥贪逐暴,如去虿毒,使吾民得全一线之生意,则惠民所以奉天,而天意可回矣。
贤者天民之秀也,天实爱之。
考槃在阿,白驹空谷,而弓旌徒示于虚名;
淹留外服,陆沉下僚,而拔擢未开于公道;
不安于朝,翩然引去,而留行不出于实意。
此岂天之心邪?
必也广《卷阿》之求,笃《缁衣》之好,不名取而实舍,不外敬而中惮,则吁俊所以尊帝而天意可回矣。
命德讨罪,天之赏罚也,天实谨之。
烈姻娅于膴仕,暴有庳于滥封,而俊英未兑于见遗;
私官爵于房奁,通蹊隧于请托,而孤寒不能以自进。
藩篱自毁,延寇入室,而曾不伤其毫毛,霜简无私,罪状昭白,而乃为之回护,此岂天之心邪?
必也,劝善惩恶,昭示大公,一毫之私不得而与,则赏罚无非天,而天意可回矣。
王言作命,天之号令也,天实重之。
小小除授,琐琐自诉,有司法或烦宣谕之丁宁,以失予夺之公当,此岂天之心邪?
必也,内外之禁,截然森严,干挠之私,痛加抑绝,则号令无非天,而天意可回矣。
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此又圣贤之格言,古今不易之理也。
凡厥有生,同禀是性,四端万善,莫不咸备,故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能者养之以福。
所谓福者,固非自外来也,特其气质之不齐,而不能皆率是性,故脩道之教不无赖于上之人耳,而其所以为教者岂有他哉?
不过人伦天理之正,礼乐刑政之具,日用饮食之常,而道固在是矣。
善乎,韩愈之言曰:「其为道易明,其为教易行,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则无所处而不当。
天下之福,孰有大于此哉」?
舍是则异端矣,从异端以求福,未见其所谓福也。
天生圣人,正望其开导冥迷,使之舍异端以从吾道,以复天命之性也。
殚民力以事工役,竭财用以崇栋宇,舍正道以趋夷教,又岂天之心邪?
必也,去奢而务俭,修本以胜末,使天下晓然知圣明之君,识见高远,与天下共由于斯道之中,则人心悦怿而天意可回人矣。
臣不胜大愿,愿陛下密察于几微之间,益谨于斯须之顷,凛然如严亲之临乎其前。
一云为,一举措,无一毫不当于天心,则修德应天之实于是乎在。
如是而天意不回,天休不至,天下不治,臣不信也。
抑臣闻之,公论国之元气也,元气流畅则四体康强,元气壅底则百骸受病。
人言之同,乃天理之公,不可使之一日不伸也。
陛下圣度天宽,超越千古,危言激论,靡不包涵。
一二台臣倏入骤出,或者疑焉。
万一果因言事之失实遂与美迁而斥去,臣窃为陛下惜之。
草茅激烈,犹赖优容,台臣尽言,亦其职分,以言逐人,非盛世所宜有。
臣愿陛下思元气之所系,当使之流畅,毋使之壅底。
天下幸甚,宗社幸甚,取进止。